2011/05/23

耶稣与圣神

耶稣与圣神


教会传统以老鹰喻为若望福音的象征,说明若望福音神学思想的深度。

今天的读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今天的读经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1、耶稣回归父家;2、圣神的角色。

1、耶稣回归父家

耶稣带着使命从天父那里来——a Patre, from the Father,当他完成父交给他使命的时,他回到父那里去,ad Patrem, to the Father.

今天的诵读提到了这样的事实:“虽然他是天主的独生子,却为了我们而成为象我们一样的人,使我们成为他的弟兄。他现在带着人性到他天父前,为能借他而吸引所有的弟兄。”

2、圣神的角色

虽然,若望福音没有被喻为圣神的福音,但在若望福音中,圣神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若望笔下的圣神非常重要,因此,圣史在第一章中就提到圣神以鸽子的形象降下,后来在第三章、七章等等,都指出圣神的角色,说明圣神的重要性。

同样,今天的福音也提到圣神的角色。“他必要教训你们一切,也要使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圣神的角色不但引导、圣化,而且感动人相信基督。圣神引导了保禄及巴尔纳伯传扬福音,使人归依基督;圣神感动吕考尼雅的吕斯特辣、德尔贝人相信保禄及巴尔纳伯所传扬的福音,相信基督、接受了基督。这是圣神的工作,因为,圣保禄说:除非受圣神的感动,没有一个人能相信、呼喊耶稣基督为主的。(格前12:3)。

今天的福音为我们有何启发呢?

1、我们象耶稣一样有朝一日要回到父那里。今天的集祷经这样祈祷:“……使我們在變幻的現世中,一心嚮往真福的所在,”天父是我们人类大家庭的方向与终点。我们如今尚在旅途中,当我们完成天主交给我们的使命时,我们也要回到父家,如同耶稣一样。你是否正走在迈向天父的路上呢?

2、圣神的工作就是引导、圣化及感动。今天你是否随从圣神的引导、圣化及感动呢?

为什么不“主与你们同在”

昨天,因邢主教之邀,在徐家汇主教府与上海教区的神父分享一本即将面世的礼仪新书:how not to say mass,《如何正确地举行弥撒》。 分享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共90分钟。




1、感恩祭中的标记



2、主礼的角色



3、司铎应尊重梵二后感恩祭的结构



分享结束后,一位铎兄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我们弥撒中不应该说:“愿主与你们同在”,应该说“主与你们同在”。或许是我说不可以,说得太快了,我没有问他的理由和原因。 其实,弥撒中所用经文、动作都蕴藏着深意与神学思想、圣经传统等,撇开这一切,就象这位铎兄所言的:“主与你们同在”比“愿主与你们同在更好”。 于是,我说拉丁原文是:Dominus vobiscum (sit)。这是拉丁文虚拟式的表达法,只不过省略了动词 esse虚拟式的第三人称(sit),表达一种希望与愿望。 再者,我解释了英文中对称的翻译The Lord be with you. 稍懂英文的人都知道,这是英文may The Lord be with you的省略。 接着他问,拉丁和英文均可省略,为什么中文不能省略“愿”呢? 我答复说,意义完全不一样。 1、愿主与你们同在,表达一种希望、愿望以及主基督亲临于举行礼仪的团体更加明显。此外,表达希望、愿望的“愿主与你们同在”也是一种祈祷,使每人都得到感恩祭的效果,好使人人都能皈依,加深与天主、基督的关系。 2、主与你们同在,不是愿望,是事实的陈述。主礼不可能知道这是不是真的。因为,主礼不知道他们灵魂的状况,即不知道是否处于恩宠的状态。 此外,前者亦具有圣经的基础。正如波阿次对收割的仆人所说的:“愿上主与你们同在”。这种表达在圣经中比比皆是,“愿上主祝福你们”……(户6:24-26)。耶稣复活后对宗徒说:“愿你们平安”! 最后,不管怎么样,前者是官方正式的翻译,司铎没有权力随意修改,退一千步讲,“主与你们同在”将来有可能成为弥撒中的致候用语,在没有经教会批准之前,只能使用前者,这是每位司铎应有的态度。

2009/12/20

缅怀教区的前辈(二)

第四位就是徐鸣野神父。他是青田人。或许可以这样说,他是我认识神父中最早的一位。这是因为他比林公更早每年年初去我家乡的堂区做弥撒。因此,他是我又一位圣召的播种者。后来我来到了教区,对他的了解也多了些,知道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神父,辅仁大学的才子。印象最深的是,他喜欢象棋,棋艺相当深湛,与他对弈者,无不“败北”而逃。他也很随和,暑假里,他也和“小相公”们切磋棋艺。他外语的水平也是一流的,拉丁文就不在话下了。他做拉丁弥撒的姿势赢得教友一致的好评,我可以说是见证人,因为我常做他的辅祭。有时他在教区老堂的小祭台做弥撒,拉丁式的中文弥撒。我也常给黄公做辅祭,他也常在小祭台做弥撒。教区的老堂曾有两个小祭台,所以除了有神父主礼公弥撒外,还有神父在小祭台举行“私弥撒”,同时举行弥撒,这是因为那时中文弥撒尚未完全普及。显然,这有违礼仪的法规。最使我们不能忘怀的就是,他关心圣召的培育,关心修士的灵修成长。每当我们要离开教区返回上海修院向他告别时,他常给我们灵修训话,常常提到阿尔斯本堂神父——维雅纳——当今教宗刚宣布为神父主保。他要我们学习、效法圣人的谦逊和其他的德行。圣德第一,学习第二。因此,他也是我圣召路上的浇灌者。老人家的谆谆告诫时刻铭记于心呢!徐公,你生前深爱我们,关心圣召的培育,请您在主前为我们代祷。

第五位就是蔡叔毅神父。他是诸暨人,操一口诸暨口音的温州方言。他既是我圣召的撒种者,又是浇灌者。第一次见他是在温州第三人民医院,他有心脏病,那时刚好住院。我去找他,是因为那时他负责所有教务的事情,不记得跟他谈了什么,只记得他那时从口袋里拿出五块钱给我做来回的盘缠。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神父。他受辱骂,总不还口。有些“教友”造谣,说他有老婆、有孩子,他都不在乎(这是温州教区“上下”的特殊背景所致)。他常用这些例子鼓励我们要效法基督的榜样。他留给我们的“财富”有二,至少对我是如此。他有深度的神修,勤念日课、念玫瑰经。每天早睡早起,每天晚上九点之前就休息,早上四点就起来念日课,准备弥撒。在暑假期间,他常教导我们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记得有一次寒假,我们是集体房间,上下铺——因为那时修士多,就在他房间兼办公室对面,所以每天早上五点来钟就来敲我们的房门,嚷道:起床、起床...过了一会儿,看没有动静,再来一次,并说:童子老,夜里么不想睡,天光(温州方言)么不想爬起(起床)!我们记忆很深刻。蔡公午休后,通常会再一次念日间祈祷。暑期里,晚上带领我们一起念晚课,念圣书——《师主篇》。不言而喻,他自己还念日课的晚祷,念夜祷(compline)。他说日课是神父的“老婆。”虽听起来不顺耳,但能明白其意义。老人家的神修之深,是吾等之辈望尘莫及的。
神贫也是他留给我们的财富。他几乎不坐出租,总是坐公交车外出做弥撒。明显地,是他的德行的表现。他常教导我们要节俭,随手关灯,要不,他就大声嚷道:谁没有关灯等。他也常常说,神父的生活不能太好,不能太差,中档即可。我很怀念他的神修和神贫。不用说,他关心圣召。现在神父、修女中,有大部分都是在他关心、爱护下成长起来的。没有他对神职和修女培育的重视,教区的现状不堪设想!


第六位就是王公益骏神父。认识他比较晚,大概是九十年代末吧!因为,九二年他才从监狱里回来。那时,我有收听亚洲真理电台的习惯,这个消息就是从电台里得知的。几年之后,才有机会认识他。
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德高望重。在教友的心目中,他是那么伟大崇高,他是我们的好牧人。他是我灵修路上的陪伴者。
圣了神父后,有幸和老人家在一起生活了五、六年。记得时而不时向他讨教一些牧灵的问题,分享自己的感爱、倾诉内心的痛苦等。他都一一聆听!非常感谢老人家对我宠爱有加,常常鼓励我,也信任我。虽有过一次的不愉快,现在想起来,绝对是自己不是,非常难过,后悔!不过,给我安慰的是,老人家如此疼爱我,他会在意吗?
日子一天一天地在与他相处中度过!突然,有一天,晚饭后,我在五楼听到一声巨响,我意识到发生了什么。赶紧往他寝室跑去,只见他上气不接不气靠着办公桌上。原来是氧气罐倒了,使他受伤极重,可能倒在他的身上。我们都知道他出事了,他还说没事没事。紧急会议后,我们决定送他到温州医院,做手术。住院期间,我们也常去医院看他,由神父、修女轮流值班,照顾他。没想到他进去之后,就没有再次回到堂区工作,而是教友向他鞠躬告别。临终前,他曾对其家属亲友说:我的一切都是教会的,这反映出老人家神修的境界与崇高的德行。
记得一位老先生告诉,在那艰苦困难的岁月里,他夜行外出,偷偷摸摸做弥撒、听告解、行圣事。为了使自己保持清醒不睡,学会了抽烟。还有一次他假装卖东西,手里提着篮子,其实是去一个教友家里做弥撒。篮子的东西是为做弥撒而准备的。老人家的毅力、福传的热火,爱教友等德行又是我生命中的一笔财富。可敬的老王公,感谢您留给我们这些宝贵的“财富。”


第七位就是最近逝世的林主教。他是自温州教区1949年成立以来的第一任主教。温州教区原属宁波教区,后来才由宁波分出来,成了独立的一个教区,称永嘉教区。教区成立后,大家也为主教的事而着急。于是,王公益骏神父提出,推选正定教区的牛神父来做本教区的主教。想不到牛神父说:我北方的牛耕不了南方的田。可见,这两位牧人具有高深的德行。现在,某某神父要争当主教,都是毛遂自荐、“挺身而出、” “当仁不让的;”某某教区神父为了争主教之职而钩心斗角,教友四分五裂。因此,这两位牧人是我们年青一代的榜样。
有人说,方志刚是温州教区的主教。在修院时曾查了一下资料,他是六十年代圣的。他应该来说是主教,属自选自圣,因此,是不合法的主教。他持有罗马传信大学的双博士,不幸的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做了“教友,”结了婚。所以,林主教是温州教区历史上第一位主教。
对于林主教最深的印象有二:一、就是老人家的谦逊之德。那时是2000年,我们十二月七日在徐家汇晋铎后回到教区后,当天教区开茶话会欢迎新神父。教友济济一堂,神父们的家属、亲友都在场。突然间,主教跪在我们三位新神父前要求降福,我们说,主教,您降福我们!他接着说,若你们不降福我,我就不起来。虽然,教会有求新神父降福的习惯,但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主教如此谦卑地跪在他孙辈的神父前求降福,实属不多见。这个场面很感人,教友们个个都“傻”了。这一幕我们终生难忘。二、就是主教的回信。那时是零三的九月一日。他这样写道:
尊敬的周道明神父:
“感谢您对...如果您有机会,有人助您到国外深造,我是完全同意您的。我深深地感觉到,一个人想做一番事业,学识是非常重要的,没有高深的学识,想做大事,这就等于纸上谈兵,是空谈。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做一番事业,必须准备工具,必先有合式的工具,没有工具,仍旧是纸上谈兵,是空口说大话,不能有现实的效果。”
愚,林锡黎主教
2003年9月一号
+ Jacobus David Lin


这是主教亲自的手稿,这使得我倍加珍惜它。
听到主教去世的事,刚好是我开始跟一个美国的神父做依纳爵八天的避静。心情自然沉重,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只是默默地为他献上几台拉丁弥撒。

眼见教区的前辈相继离去,有时感觉孤单了好多,好象没有父亲的孩子一样,失去了有形的“依靠”。他们的临在、神修、福传经验、人生的阅历,凡此种种,都是年青一代的表率。虽然,他们先我们而去,但希望他们种种的德行没有离我们而去,仍旧留在教区,留在神父们的心里。好使新生的一代,薪尽火传,继续引领群羊迈向青绿的草场,走近幽静溪水旁,直到悠远的时日。(完)
Requiem aeternam dona eis,Domine,
Et lux perpetua luceat eis.
Requiescant in pace. Amen.
Eternal rest grant unto them, O Lord,
And let perpetual light shine upon them.
May they rest in peace. Amen.
望主赐伊永安, 而伊永光照之。
息止安所。亚孟。

2009/12/19

有奖礼仪问答题



前几天,在翻阅弥撒经本时,无意中发现将临期没有第三周的星期六的弥撒经文。后来,又查了读经本, 也没有星期六的读经,日课更没有第三周星期六的安排,换言之,这三者的安排是一致 ,只到星期五为止,没有星期六的礼仪安排。

请问为什么将临期只有星期一至星期五,而没有星期六的礼仪安排呢?

原则上,每人都有权力参与回答,但教友优先,其次为修女、修士、神父、主教、礼仪学者等。

答案可以留在评论中。


凡在二十五日之前,答对者,将获得由本博主赠送的一份精美的圣诞礼物。


祝大家圣诞快乐!

2009/12/18

圣诞前夕弥撒和任选读经

圣诞前夕弥撒和任选读经
道明编译
问题1:在我的堂区,圣诞前夕弥撒多于圣诞本日弥撒。圣诞前夕弥撒多于主日弥撒,合适吗?前夕弥撒是否可以使用子夜弥撒的经文以及读经,黎时弥撒应在什么时候做?问题2:圣诞节弥撒的读经是否可以在读经集提供的四套中自由地选读,如:读经一选自子夜弥撒的读经一,读经二选自日间的读经,福音又回到子夜的弥撒?
教授回答说:虽然,前夕弥撒多于主日弥撒不多见,但是没有明文的法律禁止如此做。不过,常年期内不应该这样做,牧者应该尽可能地在“主的日子”本日举行弥撒,尽管教友可以参与星期六晚的弥撒满全主日的义务。圣诞前夕有数台弥撒可能是由于大部分堂区举行前夕和子夜弥撒。实际上,子夜弥撒是圣诞节的第一台弥撒,所以,不是前夕的弥撒。也可能是堂区基于牧灵的经验而做了调整,如,牧者意识到参与前夕和子夜弥撒的教友比圣诞本日的要多。若如此,牧者应出台切实的牧灵措施。至于,黎明弥撒则有回旋的余地,但应该相当早,天还是黑的或在破晓黎明时分举行。我认为若弥撒是在早上八点左右,那么应是日间弥撒。换言之,当天已经亮了时,应该使用日间弥撒,除北半球的堂区外。关于选择读经的问题,读经集的条文指出:视牧灵的需要,可以在圣诞节三台弥撒的读经内选取。但是,应尊重正规礼仪的次序:旧约、圣咏、书信和福音。不过,话说回来。读经集的条文仅是在前夕弥撒的读经之后加以说明的,而且仅指圣诞节的三台弥撒读经,即子夜、黎明和日间。因此,前夕弥撒的读经不在这种选择的可能性之内。自由选择读经的牧灵措施不应延伸到礼仪经文,如集祷经、献礼经等,所以,我相信我们应该尊重礼仪庆祝的时间。
基于上面的理由,就礼仪而言,我认为把子夜的经文提前在前夕弥撒中使用是不正确的。至少,应如同其他的弥撒一样在子夜后举行本日弥撒。

2009/12/17

特殊的一天


为很多人而言,今天只不过是日常、普通的日子中的一天而已,没有什么特别。其实不然,就礼仪而言,今天是特殊的一天。
我们知道,将临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将临期第一天开始至十二月十六日止;第二阶段则从十二月十七日至二十四日止。(参阅读经集总论94)。因此,今天的特殊就在于开始将临期的第二个阶段。其特殊性表达如下:
1、读经的安排
在将临期内,弥撒中的读经安排有其自己的独特性。就第二阶段而言,读经的安排距焦基督身上,更直接地指向基督(参阅礼仪年及年历总论42),选读一些有关基督诞生的福音片段,为迎接圣诞节做好准备。今天玛窦所记载的族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a case in point)。
2、“O”的对经这是将临期礼仪中一个典型的特征。这名称来自每日的对经,因为这些对经均以拉丁文“O”开始,故称为“O“的对经。-「啊!智慧」(O Sapientia)-「啊!上主」(O Adonai)-「啊!叶瑟的苗裔」(O Radix Jesse)-「啊!达味的钥匙」(O Clavis David)-「啊!东方的旭日」(O Oriens)-「啊!万民的君王」(O Rex Gentium)-「啊!厄玛奴耳」(O Emmanuel)。这些称号代表人类对救主的期待,充满着旧约圣经的典故。
若我们留意的话,从今天开始直到二十三日止,福音前的欢呼词,均以“O”开始。很可惜,中文没有翻译出来。在礼仪中还有一处,我们可以听到这些对经的,就是每日做晚祷时的谢主曲的对经。这些对经听起来是那么悦耳,旋律那么动听优美,令人心旷神怡!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因此,怀念过去在修道院,在降临期来临内,常听到这些专用的对经,听起来令人陶醉!

让我们一起默想每日的读经和这些对经,准备自己的心灵,使我们的心灵成为基督诞生的马槽(Manger)。

2009/12/16

菲国的传统

今天,菲国开始圣诞节前九日敬礼的传统,即鸡鸣弥撒(Mass of the Rooster,or filippino, Simbang gabi)。参与弥撒的教友的确比主日、节日多得多,据说,那些不常来的教友也会在此时出现,一连九天。大部分的堂区都在凌晨四点左右举行弥撒,教友们则来得更早。弥撒之后,他们各自回家。那么为何如此早呢?按他们的解释是因为客观的原因,因为农民要到田里干活。但是也不排除这些理由:1、就是具有象征的意义。这些弥撒源自将临期敬礼圣母的弥撒,她给世界带来了基督——世界之光——战胜了黑暗,因此,圣母是教友们所知的“晓明之星。”2、很可能受到补赎、刻苦、节制等观念的影响,早起象征牺牲和补赎。
那么,这种传统好吗?客观来讲,举国上下,从主教到教友都很重视,他们也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教育教友,如有些教区统一安排讲道的主题和内容,七罪宗、三超德、天主十诫等。此外,这弥撒得到本国主教团批准以及圣座的许可。虽然不排除有利的一面,但就礼仪的角度而言,未必是理想的做法。1、弥撒中,主礼的祭披是白色的,而且有光荣颂。如此,这种做法提前表达了保留给圣诞节的喜乐的气氛。因为,白色和光荣颂都是节庆日的表达。将临期中不使用光荣颂和白色的祭披就有这样的意思,就是把节日喜乐的气氛保留给圣诞节。这种 “提前的表达”则破坏了礼仪的美。顺便提一下,我们教区提前到常年没有弥撒的堂口提前过圣诞节,也是不应该的。我个人倾向于圣诞后,而不是圣诞节前。
2、使用的歌曲超级不当。弥撒中,使用的歌曲大部分是圣诞的歌曲,这可有滥用圣诞歌曲之嫌。严格来讲,圣诞歌曲只限于圣诞期间使用,从圣诞前夕弥撒开始至主显节后的星期六,但在主受洗节第一晚祷前,因为第一晚祷后举行的弥撒主受洗节的弥撒。使用的歌曲不当,就是滥用礼仪节期的歌曲,可“恨”的是这是普遍的现象,蔚然成风。诚切希望,有更多的人注意弥撒中歌曲的安排。3、身心疲惫、偏离重心。一连九天早起为神父和教友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九天后他们均感身心疲惫,没有足够的精力庆祝圣诞本日,他们已在九天内耗光了精力,所以,为他们而言,圣诞节的高峰不是圣诞节本日,而是九天的圣诞敬礼,可见,远远地偏离了礼仪的重心。还好,全世界只有菲国有这样的传统,即仅是菲国的传统。

2009/12/15

默观本日的礼仪经文

时间飞逝而过,今天已是将临期第三周的星期二,令人兴奋和感动的圣诞节正在向我们走来。让我们一起默想今天的礼仪经文,好使我们以一颗开放和纯洁的心,伸开双手接纳基督耶稣来到我们心中。

集祷经(Collect):
Father of love,
You made a new creation through Jesus Christ your Son.
May his coming free us from sin
And renew his life within us.

天主,你藉著你的唯一聖子,使我們成為新的子民。求你仁慈地垂視我們,使我們因你聖子的來臨,滌除舊日的一切罪污。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在没有拉丁原文的对照下,中英的表达似乎有些许的不同。按英文,拙译为:慈爱的天父,你借着你的圣子——基督,使我们成为新受造物或你使我们在你圣子基督内成为新受造物。愿他的来临涤除我们的罪污,并赐予我们新生命。
这里强调了“新,”非常有意义。古人一向强调:“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此外,集祷经也表达了保禄神学的思想:谁若在基督内,他就是一个新受造物,是新受造的人(参阅格后5:17;迦6:15)。
“Renew his life within us,”使他的生命在我们内得以延续,言外之意,就是基督给我们人类带来新生命——永生。正如圣史若望所说的:他的到来带来生命,更丰富的生命(10:11)。
你在基督内是一个“新人”吗?
献礼经(Secret)
拉:
PLACARE, D6mine, quaesumus,
nostrae precibus humilitatis
et h6stiis, et, ubi nulla
suppetunt suffragia merit6rum,
tuae nobis indulgentiae succurre
praesidiis.

英:
LORD, we are nothing without
you. As you sustain us with
your mercy, receive our
prayers and offerings.

中:
主:上主,求你惠然收納我們卑微的獻禮和祈禱。我們自知無功可恃,但求你仁慈地不斷扶助我們。因主耶穌基督之名,求你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平:上主,沒有你,我們便一無所能;求你悅納我們卑微的禮品和祈禱,賜給我們行善的力量。因主耶穌基督之名,求你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这献礼经好象是将临期礼仪中的主旋律,不断地被重复。将临期第二主日以及第二、三周的星期二和星期五,均使用同样的经文。注意的是在中文,同样的经文却有了不同的翻译,可能是避免重复吧!不过,我更喜欢平日的翻译。而且,比英文更忠实原文。这和集祷经有了内在联系,我们在基督内成了新的受造物,没有基督带来的恩宠,我们当然一无所有,一无所能,一无是处(若15:5)。

领圣体后经
拉:
REPLETI cibo spiritaIis alim6niae, supplices te, Domine,
deprecamur, ut, huius
participati6ne mysterii, d6ceas
nos terrena sapienter perpendere,
et caelestibus inhaerere.

英:
FATHER, you give us food from
heaven. By our sharing in
this mystery, teach us to judge
wisely the things of earth and to
love the things of heaven.
中:
上主,我們參與了這奧蹟,領受了神糧。懇切求你教導我們,以你所賜的智慧去分辨世事,樂於尋求天上的幸福。因主耶穌基督之名,求你俯聽我們的祈禱。亞孟。
这祈祷文和献礼经一样地被重复使用,非常美。中文的表达亦相当好,我们参与了这个奥迹(participati6ne mysterii)--圣体圣事,领受了神粮(spiritaIis alim6niae)--圣体,目的是要我们以属神的智慧判断世事,并爱慕天乡,寻求天主的国——caelestibus inhaerere(玛6:33)。
一言以蔽之,今天的礼仪要求我们,反省吾身,注目永恒。

2009/12/14

缅怀教区的前辈(一)

或许是今早无意中发现并浏览了马达陡神父的博客, 或许是将临期礼仪的氛围,使我在晚祷中突发其想、心血来潮想起“现今正在安眠休息”的教区老神父,他们一一地先我们而去,进入了永恒的圣城——新耶路撒冷。那里不再有死亡、悲伤、哀号、苦楚(参阅默21--22)。
他们中有些是我圣召的播种者,有些是圣召的浇灌者以及晋铎后的陪伴者。
第一位就是郑公济民神父(温州教友习惯,称神父为“公,”郑公、林公等)。他是我91年在教区准备入上海泰来桥小修院时认识的神父。那时,他已体弱多病,行动也不方便,我便有幸成了他每日送饭的“小相公。”很可能,在我入修院的同年,他就去世了。虽然记忆不是很深,但记得没有送他最后的一程,相信他不会计较。
第二位是黄公浩然神父。他也是我在入修院前,在教区认识的神父。记得他每日和我们共进午餐时,烧酒——温州的特产——是少不了的。后来,好象在九五春节期间,他“回家”去了。
第三位就是林公隆起神父。他可以说是我圣召的播种者,也是我认识最早的神父之一。这是因为他八十年代末,差不多每年年初都会来我家乡以及临近堂口巡回做弥撒,那是一年一次的弥撒,教友自然多,似乎也热心些,尽管那时仍是“望弥撒。”每当,他去其他堂口时,我们也会跟着他一起去。记得有一次,他为了鼓励我跟他去临近的堂口,还特意送给我一串念珠呢!到了教区后,又一次近距离地接触他,就是那暑假他扭伤了脚,不能动,于是,我有机会每晚为他洗脚,的确是美好的回忆,印象非常深刻!记忆中这是第一次给他人洗脚,在此之前,好象没给父母洗过脚。第二次给神父洗脚就是地佘山修院时,给我们的伦理学教授——邱神父。除了这两位神父外,我就不记得给谁洗过脚了。
后来,我听说林公身患肠胃癌在九五前复活节前,去世了。那时,我们还在修院接受培育,不言而喻,我们未能回到教区向他鞠躬、告别、送终等。
这些善良而忠信的仆人曾为教区的事务呕心沥血,慈爱的天父一定不会亏待他们(玛25:14-30)。
Requiem aeternam dona eis,Domine,
Et lux perpetua luceat eis.
Requiescant in pace. Amen.
Eternal rest grant unto them, O Lord,
And let perpetual light shine upon them.
May they rest in peace. Amen.
望主赐伊永安, 而伊永光照之。
息止安所。亚孟。

2009/12/11

漫谈礼仪中祭衣的颜色

本主日教会庆祝将临期第三主日,“喜乐主日。”这名称来自本主日拉丁原文的进堂咏。
Gaudete in Domino semper: iterum
dico, gaudete. Modestia
vestra nota sit omnibus hominibus:
Dominus enim prope
est. Nihil solliciti sitis: sed in omni
oratione petitiones vestrae innotescant
apud Deum.

你们在主内应当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应当喜乐!你们的宽仁,应当叫众人知道:主快来了。

虽然,在中文“喜乐”不是位于句首,但在拉丁和英文中,非常明显,“喜乐”位于句首,故以此称该主日为“喜乐主日,”是非常恰当的;同时,也表达将临期主日礼仪的独特性,因此,《罗马弥撒经书总论2002》346#指出,该主日可以使用玫瑰色的祭披,但不是强制性的要求,而是按当地的习惯或主教团的规定。

玫瑰色:按当地习惯,可用于将临期的「喜乐」(Gaudete)主日(将临期第三主日),和四旬期的「喜乐」(Laetare)主日(四旬期第四主日)。

那么,礼仪中祭衣的颜色是怎么来的呢?
礼仪中祭衣的颜色是在历史的过程中慢慢而形成的。
在初期教会的开始时,并没有约定俗成的礼仪颜色。到了十二世纪左右,西方教会逐渐形成与礼仪节庆日相关的颜色,其中,包括白、紫、黑、绿及蓝。有资料显示:圣诞节的祭衣是黑色的,蓝色则用于圣母的节庆日及主显节、耶稣升天节。当然,我们不能忘记当时每个地方的习惯不同。
到了十三世纪,教宗依诺森三世才确定了四种礼仪的颜色:白、红、黑和绿。十三世纪法国著名的大主教兼法学家也证实了礼仪中使用这四种颜色。同时,他也提到,在罗马,以紫色代替了黑色,而且紫色亦可以将临期、四旬期中使用。
脱利腾会议后,这些颜色便成了教会礼仪中 “标准”的颜色。在节庆日、圣诞及复活期使用白色的,紫色用于两个悔罪的时期,即四旬期和将临期;红色则于殉道、圣神降临及圣秩圣事;黑色用于殡葬以及圣母的节庆日,如圣烛节(二月二日);绿色用于圣神降临节后的主日,即我们现在所称的常年期。
梵二会议,基本上承袭了这种传统,除了圣母的节庆日使用白色外,因此,《罗马弥撒经书总论2002》指出下列的礼仪颜色:
a) 白色(金色):用于复活期与圣诞期的日课和弥撒;此外,也用于主的庆节(苦难庆典除外);圣母、天使及非殉道圣人的庆节,诸圣节(11月1日),洗者圣若翰诞辰(6月24日),圣若望宗徒兼圣史庆日(12月27日),建立圣伯铎(伯多禄)宗座庆日(2月22日)及圣保禄宗徒归化庆日(1月25日)。
b) 红色:用于基督苦难主日(圣枝主日),圣周五(救主受难纪念),五旬节(圣神降临主日),耶稣苦难的庆典(如十字圣架庆日),宗徒与圣史的殉道庆日,以及殉道圣人的庆典。
c) 绿色:用于常年期的日课与弥撒。
d) 紫色:用于将临期与四旬期。也可用于追思亡者的日课与弥撒。
e) 黑色:按当地习惯,可用于追思亡者弥撒。
f) 玫瑰色:按当地习惯,可用于将临期的「喜乐」(Gaudete)主日(将临期第三主日),和四旬期的「喜乐」(Laetare)主日(四旬期第四主日)。
g) 隆重的日子可用当日庆节指定颜色的礼服,或较高贵的礼服,虽与当日指定颜色不同亦可。

值得一提的是,白色亦可用于殡葬弥撒,蓝色也可以用圣母的节庆日。

2009/12/10

默观将临期的礼仪



礼仪年及年历总论指出:将临期具有双重的特性:准备庆祝圣诞的时期,纪念基督第一次的来临;也是准备身心等待基督第二次来临的时期。
因此,将临期是热切期盼的一个时期 (参阅39号)。

由于其本身特性的要求,将临期的读经先指向基督第二次来临,如第一主日,然后指出若翰的角色及使命,如第二、三,最后指出准备基督的诞生。平日的读经大部分时间选读旧约的依撒意亚先知书,从第二周的星期四开始,福音开始转向洗者若翰的作证,从十七日开始,福音则选读一些有关圣母的片段。

由此可知,将临期读经的安排给我们刻划出三位重要的人物:即依撒意亚先知、洗者若翰和圣母玛利亚。

若详细解读每日读经一的内容,我们一定会发现,先知常常带给人们希望、许诺及默西亚的时代的来临。因此,他是期盼默西亚,指向默西亚的代表。不言而喻,若翰是

宣讲基督,为基督而生,为默西亚预备道路的先驱,因此,他是宣扬基督的代表。玛利亚则是为世界带来默西亚的代表(bearer and bringer)。

他/她们在将临期礼仪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我们基督徒在今世的使命:即盼望基督的带来,宣扬基督并成为携带/怀孕基督的圣母。

2009/11/27

Asian Youth Day

The 5th Asian Youth Day that commences from the 20th to 27th of Nov., this year is held in the Philippines. As a whole, it comprises two segments, first of all, the various delegates from all of Asian (Burma, Cambodia, China, East Timor, India, Korea, Japan, Pakistan, Vietnam etc. )are arranged at varying parishes and dioceses with homestays. They join the respective activities organized by the Comminsion on Youth for the first three days, which is a preparation to the second part.

Having celebrated the solemnity of Christ, the King, at Mary Help of Christians Shrine of Paranaque Dioceses at where I have been staying now, then, they are gathered togehter and will have a 5-day programme, catechical lectures by His Eminence and Excenllency, and some other inputs. Meanwhile, they pray and play, share, witness as well as liturgical celebration, that of Eucharist.

It is a great apportunity for the Asain youth who come together for the same faith. Hope this will a new start and turning point for them to be closer to the Church, to God. May they bring Jesus to the World, people to Jesus as they are on the way home.

2009/11/25

礼仪改革的基本原则

礼仪改革的基本原则

不少的基督徒怀念梵二会议前的礼仪,并津津乐道地谈及弥撒礼仪是那么神圣、隆重等。 主礼面后十字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诵念着教友无法明白的弥撒经文,所以,教友只好一边念玫瑰经,一边“望”弥撒。毫无疑问,教友在弥撒中不是真正的参与者(active participants),而是旁观者(silent spectators)。
梵二会议礼仪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这种现象,使教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参与者。礼仪是天主赐给教会以及其子民的礼物,应加以善用。教宗若望二十三世说得好:礼仪不应成为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教会活生生的祈祷。
因此,大会在礼仪改革之初,为了信友灵性的裨益,拟订了一些原则:

A、总体的原则

1、礼仪是实现耶稣基督司祭的职务
大会强调基督是礼仪的中心,他借着死而复活的逾越奥迹,回到了天父的怀抱,并因此而成为生命的赋予者。基督死而复活的奥迹在教会的圣事中得以延续,因此,圣事成了敬礼、朝拜天主的奥迹。因为,在礼仪的庆典中,基督死而复活的奥迹再次在时空中临现(礼仪6#),所以,逾越奥迹成了整个礼仪的心藏。因此,礼仪的庆祝不再停留在最起码主义的有效性上,也不单单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而是关心聆听、回应、分享圣事、追念基督奥迹,感谢天父的会众。

2、礼仪是教会生活的高峰和泉源
礼仪庆祝是教会最神圣的行动,尤其是感恩祭。教会与感恩祭密不可分。感恩祭建立教会,教会以感恩祭表达自己,正如教宗在《活于感恩祭的教会》的通谕中所说的一样。教会在合法牧者的主持下,围绕着同一的祭台,不断地在圣体圣事中汲取灵性的滋养。在这种意义上而言,没有感恩祭就没有真正的教会。所以《礼仪宪章》指出:礼仪不但是教会生活的顶峰,而且超越其他的一切。教会没有其它的行动可与之相比。

1、积极并主动参与礼仪
这是会议的主旋律,梵二会议对礼仪所做的一切皆是以此为目标。改变的语言、圣乐、读经等均是为了信友的益处,为能更好地参与礼仪,明白所举行的礼式。
积极、主动参与礼仪包括信友回应、对答、唱歌,但也包括神圣的静默。虽然大会强调积极、主动、有意识地参与礼仪,但不能成为我们随心所欲改变或增添礼仪的借口。不少牧者和教友,为了使信友更积极地参与礼仪,不择手段,任意在礼仪加添非官方的“娱乐活动”,美其名曰,是帮助信友理好地参与,其实是亵渎、糟蹋神圣的礼仪。前不久,Cardinal Aranze来参加菲国亚洲主教会议时指出,教友来是为朝拜天主,不是搞娱乐活动。

2、表达教会的共融、合一
当天主的子民聚集在一起,参与同一的圣事,围绕在同一的祭台举行礼仪时,就是教会最圆满的表达,教会便成了“合一共融的圣事”。因此,团体的礼仪庆祝优先于个人的礼仪庆祝,如主日的弥撒应优先于某人的生日弥撒,换言之,主日是团体的庆祝,个人的庆祝则破坏团体的和谐。其实,这也是教会古老的传统:Stational Mass,就是所有的教友在四旬期或某节庆日等参与由教宗在大殿(Basilica)举行的弥撒。
当然,梵二后礼仪对合一的表达与特利腾的有些不同。过去曾要求“划一”(unification)千篇一律,可以说是静态的表达;现在是合一(unity)倾向于动态的表达。

3、保持优良的传统,开拓新的发展(礼仪23#)
历史在前进,教会在发展,礼仪也有其可变的元素。若有标记及仪式已过时,不能表达教会年轻的面貌时,则有改变的必要,如脱利腾弥撒的繁文缛节,但不可改变教会不可变的,如圣体圣事的材料:面饼和葡萄酒。
总之,对于传统,我们尊重、珍惜并保持不动具有历史价值的遗产(patrimony);对于可变的部分,教会当局会明智、慎重地加以分辨。

B、操作/运作原则

1、语言

直到梵二会议止,天主教会西方礼,除了使用希腊文举行礼仪外,一直使用拉丁举行礼仪,而且只有拉丁才可以合法地举行礼仪,因此,拉丁语视为是神圣的语言,教会官方的语言。但梵二毅然地改变了使用长达十几世纪的拉丁语,取而代之是本国的方言。每个地方均可以自己的方言举行礼仪,使信友Pray the Mass,not pray during the Mass,并使他们能明白领会其中的意义。虽然,我们不能肯定地说各方面一定都会受到影响,若现在还是以拉丁语,不用其他语言,举行弥撒的话,毕竟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信友,但可以肯定地说,信友不可能会像今天一样主动、积极地参与礼仪。

2、天主的圣言
若过去曾忽略天主圣言的重要性,那么,梵二后的今天,礼仪的中心便是天主的圣言。没有天主的圣言,没有礼仪庆典可言!
想一想便可知,脱利腾时代,我们是否可以在弥撒中找到象今天一样如此丰富的读经安排?主日、节日有三篇读经,平日及庆日各有两篇,而且在常年期内,单数年和双数年,读经一也有所不同。脱利腾时代,弥撒中的读经年年如此,选读旧约的部分少得实在可怜!

3、圣乐
礼仪的特性及美要求有圣乐的伴同,因为圣乐增添祈祷的美感和甜蜜,促进心灵的合一,使礼仪更加隆重,但是圣乐不是来自己外在的某些东西,而是礼仪本身自然的流露。
虽然如此,但不是所有的歌曲可以在弥撒中使用,教会官方推崇的是《简易的罗马升阶集》或《罗马升阶集》或 Jubilate Deo 或主教团已批准的在礼仪中使用的歌曲。如今,弥撒中的歌曲泛滥成灾,与梵二的初衷大相径庭,实属惋惜!

梵二深思熟虑后,凭着这些原则,迈出了礼仪改革的步伐,可谓是用心良苦、煞费苦心。若我们对梵二的礼仪评头品足的话,实在是辜负了梵二会议的一片苦心。

2009/11/20

Breast cancer-abortion link highlighted by Chinese study

近些来年,受到西方性开放思潮的腐蚀,我国传统的文化、伦理道德逐渐走下坡,一落千丈。中国的新闻纷纷报道,现今不少的初、高中女生,在开学之前,均在不同的医院或不正规的诊所做人工流产。

最近,沈阳的一项调查指出: 那些有过人工流产的妇女,将大大地增加面临乳癌的威胁。这项客观具有科学性的调查,对年轻的女性而言,无疑地敲起了警钟。
告诉你身边的人,尊重生命,不能做人工流产; 告诉自己不要成为"人工流产"和乳癌的牺牲品 。

报道如下:

Shenyang, China, Nov 13, 2009 / 07:31 am (CNA).- Chinese researchers claim to have found a 17 percent increased breast cancer risk among women who have had induced abortions.
Peng Xing and other researchers in the Department of Oncology a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enrolled in their study 1,417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breast cancer and 1,587 women without a prior breast cancer.
The researchers’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induced abortion increased a woman’s risk of breast cancer by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ate of 17 percent.
According to the Coalition on Abortion/Breast Cancer (CABC), U.S. researchers have said that Chinese studies on a link between abortion and breast cancer exclude “report bias” because abortion isn’t stigmatized in China and Chinese women are considered reliable reporters for their abortions.
The CABC said a Turkish study published earlier this year reported a 66 percent increased breast cancer risk among women who have had abortions.
Karen Malec, CABC president, said the Chinese and Turkish studies are relevant to the debate in the U.S. over government-funded abortion.
“Government-funded abortion means more dead American women from breast cancer," she charged.
The CABC claimed that both studies show “honest research” in contrast to U.S. and Western governmental agencies or organizations that the coalition believes are “tethered to abortion ideology and politics.”

2009/11/18

Benedictine Monastery--圣本笃会隐修院

1、隐修院圣堂






2、隐修院的钟声

隐修院的钟声非常优美。每天清晨五时和下午五时敲两次,每次长达十分余钟。的确,这钟声为当地的居民是一个很好的提醒。


2009/11/16

建筑圣堂的礼仪神学

近来,本人参加了在菲国南部圣本笃隐修院的保禄六世礼仪学院举行的圣堂建筑研讨会,共二十来人,我是唯一的老外。本次研讨会为期三天,与会者获益良多!

梵二前,教会对圣堂的建筑可以说没有太多的要求;梵二后的今天,对建筑圣堂则有了很多的要求,尤其是对至圣所的要求,就是我们所谓的祭台间。因此,今天的教会不能以梵二前的思路来构建圣堂,否则,再豪华的圣堂也毫无价值可言。
的确,建筑一座新的、好的,符合梵二后礼仪神学的教堂非常难,因为,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牵涉到很多的要素。从外在的建筑材料到里面的礼仪空间、灯光、音响的设置需要有不同专家的投入,如建筑师、神学家、礼仪学家以及室内设置师等等。就我们中国教会而言,我们建造圣堂已进入了误区,至少我们温州教区有这样的倾向。只考虑钟楼(belfry),其他的一切可有可无,我甚至听说,没有钟楼的教堂就不是教堂的论调,真是贻笑大方!若如此,就是本末倒置,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那么,梵二后的今天,仅就礼仪空间而言,建造圣堂应考虑到:
1、信友的位置(Nave)
客观来说,这不成问题。但要考虑到团体的大小、人数的多少以及视线的问题,如信友是否可以看到主礼在祭台上举行的礼仪等。
2、至圣所(Presbytery)
A、祭台(Altar)
祭台是教堂的中心,是基督的象征,故,一个教堂只有一个祭台。祭台要表达双重的神学,即既是基督祭献/奉献的地方,又是他举行最后晚餐的餐桌。缺少其中一个,便不是一个理想的祭台。例如:



乍看起来,这个祭台不错,磐石形的祭台,象征基督没错,神学思想也很连贯。因为祭台上方有十字架,这表达了在祭台上举行的弥撒与基督十字架的祭献是分不开的。但是它的缺点就是不像餐桌。
B、读经台(Ambo)
记得梵二前不分祭台和读经台,因为读经也是神父在祭台上完成。在祭台的右边读书信,读福音时,由辅祭从右边把弥撒经本拿到祭台的左边。
梵二后,教会清楚地指出,圣体的餐桌和圣言的餐桌同时滋养信友灵性的生命,信友在这两张不同的餐桌上汲取灵性的食粮。因为,基督不但临在于圣体中,也临在在宣读的圣言中。
C、主礼的座椅(Presidential Chair)
主礼是基督临在礼仪中一个卓越(Par excellence)的标记,因此,主礼座椅的位置应该明显,使人一目了然,但不应位于祭台前,以免挡住信友的视线。礼仪中,主礼以in persona Christi的身份带领整个团体向天父呈上祭献、赞美和感恩。没有主礼的临在不可能有感恩祭。
今天,看看我们教堂里是否突出了主礼的座椅,显而易见,主礼的位置模糊不清,很多时候,主礼的位置位于辅礼人员之中。这显然不是理想的做法。
A、B、C是设计至圣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礼仪空间要素。

D、祭衣房(Sacristy/vestry)
祭衣房也相当重要,一个理想的至圣所应该有祭衣房。一个没有祭衣房的至圣所就好像一件没有口袋的衣服。设有祭衣房的至圣所不但是为存放礼书及其他之用,而且也是为了更好地准备及举行礼仪。
E、圣井(Sacrarium)
可能有很多的信友没有听说过圣井,更不知道圣井为何物。其实,圣井是教会很古老的一个传统,用来清洗圣器及处理其他的圣物。为方便起见,圣井应设在祭衣房内。
3、洗礼池Baptistery
历史的资料显示,初期的教会的教堂设有洗礼池,如拉特朗大殿,以方便举行浸洗礼。而且洗礼的形状也非常特别,犹如母胎(womb),象征教会犹如母亲孕育生命,带来新生命---新教友。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个没有洗礼池的教堂就好像一个没有womb的女人,不会生育的母亲。看看我们中国的教堂有几座设有洗礼池呢?因此,鼓励要建造新圣堂的教区,应考虑洗礼池。

那么,圣体柜(Tabernacle)怎么样呢?圣体柜可以说不是弥撒庆典中的一部分,因为,按照梵二的理想,信友应在参与的同一台弥撒中领受圣体,而不是圣体柜中圣体。因此,圣体柜可以设在至圣所外。

我们温州教区耗资一千多万的龙港无原圣母堂,我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真的很可惜。首先主殿设在三楼,这为老年人实在不方便,楼道弯弯曲曲,老人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可以抵达主殿,虽设有现代化的电梯。这本身就不符合圣堂建筑的礼仪神学;其次,根本不实用,不能举行隆重的仪式。假设有一天,在该堂举行晋铎祝圣典礼,教区的神父加上来宾共有八十位人参礼,试想这个神圣的队伍和隆重的典礼怎么举行呢?能不能象上海徐家汇主教座堂,参礼的神父从更衣室直接隆重地进入圣堂呢?偌大的教堂更衣室又在哪里呢?更不用说圣井了?该教堂不理想应成为前车之鉴,希望其他教区不要重蹈覆辙。
相对而言,香港教区有几所非常好的教堂,富有极深的礼仪神学意义的教堂,如圣耶路热莫、圣安德教堂等,值得大家参考和欣赏。









建造上主的圣殿不是随心所欲的,一定要考虑到圣堂是为举行礼仪而建造的,不是为图外表而忽略内在的礼仪功能和实用性,若缺乏了这些最基本的功能,一座圣堂就好像失了味的盐,一无所用,仅是一座死的建筑物(dead building)。


2009/11/07

Angelus Domini---三钟经

Angelus Domini---三钟经

Angelus Domini nuntiavit Mariae.
Et concepit de Spiritu Sancto.

Ave, Maria, gratia plena, Dominus tecum.
Denedicta tu in mulieribus,
et benedictus fructus ventris tui, Iesus.
Sancta Maria, Mater Dei,
Ora pro nobis peccatoribus,
nunc et in hora mortis nostrae.
Amen.
Ecce ancilla Domini.
Fiat mihi secundum verbum tuum.

Ave, Maria...


Et Verbum caro factum est.
Et habitavit in nobis.

Ave, Maria...

Ora pro nobis, sancta Dei genetrix.
Ut digni efficiamur promissionibus Christi.

Oremus.

Gratiam tuam, quae sumus, Domine, mentibus mostris infunde;
ut qui, Angelo nuntiante,
Christi Filii tui incarnationem
Cognovimus,
per passionem eius et crucem,
ad resurrectiónis glóriam perducamur.
Per eundem Christum
Dominum nostrum. Amen.

2009/11/04

主教的权限

对于目前的甲流感,主教的权限是什么?我们的主教不但规定弥撒中不能握手互祝平安,禁止口领和领圣血以及倒空教区所有堂区的圣水,而且正式宣布,若有咳嗽,教友不用参与主日弥撒。请问咳嗽是不是可以成为不参与主日弥撒的正当理由?

这里有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一个是当面临流行传染病时,主教权限的问题;另一个就是,关于主教明智判断的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即读者所提到的主教所采取的措施,的确是在主教普通的权限之内,甚至,主教可以在个别特殊的个案中调整礼仪免除特殊法的规定等。
其他的,如,禁止口领圣体是主教临时采取的措施,若没有教廷的特恩,不可以成为固定或常规的方式。
在这个做法中,基本上,主教采取的是预防性的措施,为避免疾病传播的可能性以及减低感染的危险。在较严重的例子中,如传染病肆虐盛行时,主教甚至可以采取更彻底的行动和措施。所以,当甲传染病爆发之初,教友对此又知之甚少,墨西哥巿的红衣主教甚至取消了所有公开的弥撒,长达好几个星期直到疫情稳定下来。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服从主教明智的判断。由于大多数的主教不是医生,所以他们应该请教专家关于避免传染而采取适当的措施。我们假定你的主教按专家建议而规定了这些做法。
在一般的情况下,中度的咳嗽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不参加弥撒的理由。但是,若他本人尚不清楚自己的病症,那么,他就不应该参与主日弥撒直到确定病症为此,以免连累他人。

2009/10/30

平日三台弥撒的特恩

2004年,在美国天主教官方的一份报纸上谈及特恩的问题。文章的注释说:1、除了法律许可做弥撒或共祭多于一次外,神父在一天内做弥撒超过一次是不合法的。2、若缺乏神父,地方主教为了正当的理由可以允可神父一天做两台弥撒,甚至,当牧灵需要时,在主日以及节日可以做三台弥撒(法典905)。美国教会有了这个特恩,所以,若有需要,每个神父每天可以做三台弥撒。请问您能告诉我们这个特恩的名称和日期吗?我到处找许可神父每日做三台弥撒的特恩。
我也找不到所谓在美国允许神父每日做三台弥撒的特恩。若有人知道详情,我将乐意奉上。
不过这里有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没有那样的特恩。如,2008、6美国官方的时事通讯提到圣礼部访问美国的报道。在他们的讨论中,圣礼部重申了法典的原则,限定神父每日做弥撒的次数,即平日两台和主日及节日三台。

尽管这是一个不正式的探讨会,也没有约束力,但是如果梵蒂冈已免除法典的限制,给了这个特恩,那么,圣礼部就不需要提关于这些规定的话题了。
不过,美国有些特殊的教区享有这个特恩或几个小教区承袭了这个特恩是可能的。若是如此,这个文件可以在教区的档案中找到,但这些档案不向外界公开。
数个教区享有这个特恩很容易使人误解,以为整个国家都有这个特恩。事实上,这个特恩是由于某个教区牧灵的需要而赋予的。
关于我们正在讨论特恩的问题,地方主教的确有权力许可神父平日做两台弥撒,主日三台,但平日做三台弥撒需要宗座的许可/特恩。
为正确起见,做弥撒的时间不是按礼仪日计算,而是按一天24小时计算的。例如,一个神父在星期六下午做的主日弥撒,应该算为星期六的弥撒,不能算为星期日的弥撒。同样,节日前夕的弥撒也是如此。
基于同样的理由,主教允可平日两台和主日三台弥撒不应该包括星期六的弥撒。如果一个神父星期六早上没有做弥撒,那么,按法律来讲,他可以在星期六晚上做两台主日弥撒第二天主日再做三台不触犯法典的规定。这些规定不是限制神父的牧灵热忱,而是保证每次弥撒的高贵和神圣。

2009/10/26

玫瑰经与明供圣体

玫瑰经与明供圣体
教友经常问是否在明供圣体时,可以念玫瑰经?
梵二会议后,玫瑰经曾有过混乱的现象。礼仪学家以及神学家们认为玫瑰经和其他传统教会的敬礼,包括朝拜圣体,已过时、不符合合一的精神。按他们的看法,圣母的祈祷引起了神学性的争论,有朝拜圣母之嫌(Mariolatry)。因此,他们认为玫瑰经应该退出天主教传统的历史舞台。
在这种消极的背景下,1968年,圣礼部针对是否可以在明供圣体时使用圣母的经文及圣人的经文做出了回应。
圣礼部重申了1976年的《圣体奥迹》的教导,说:明供圣体时的祈祷应指向基督。因此,在明供圣体时,圣人的祈祷以及玫瑰经是不恰当的。对于明供圣体念玫瑰经,圣礼部1968年回应说:玫瑰经是指向圣母的祈祷,而不是指向基督。因此,明供圣体时念玫瑰经是不恰当的,不应鼓励,甚至有时直接禁止。
有人担心玫瑰经会一去不复返。
1974年,教宗保禄六世颁布了《圣母敬礼》的宗座劝谕,谈及圣母敬礼的问题。首先,教宗详细地研读了礼仪书以及《礼仪宪章》,指出礼仪中的敬礼圣母的 “份量”后,教宗说,不鼓励念玫瑰经是违反教会的传统的。玫瑰经不但以圣经为中心也是以基督为中心的。玫瑰经是指向基督的祈祷。
因此,明供圣体时念玫瑰经不但是教宗的训导,而且是教会的习惯。教友不必担心明供圣体时念玫瑰经有什么不妥。

2009/10/15

圣母德叙祷文释义

本文来自磊的博客
1、圣玛利亚 HOLY MARY  
  天主要我们保持和发展基督徒圣善生活,圣母就是引导我们往基督和获得圣德之领袖。故在圣母祷文中,便呼求「圣玛利亚,为我等祈」。关于玛利亚之意义,通常认为含有女主人及海上北斗星的意义。圣母是基督的母亲,对她的爱子和所救赎的人类有绝大的权力。她深爱所统治的人,藉权力之运用,使他们获得幸福,圣母── 海上北斗。人生如在险波恶涛中,种种诱惑、苦难不断打击我们,随时感到有危险。此时,我们「举目注视这位海上北斗吧!呼求圣母吧!」
2、天主圣母 HOLY MOTHER OF GOD   
公元四三一年,厄弗所大公会议,针对着奈斯多略的异端,隆重地宣布:「任何人假如不承认厄玛奴尔是真天主,因而也不承认圣母是天主的母亲,因为依照人性方面,是她生了降生为人的天主圣子,这人便是圣教会所弃绝的。」天主只有一个,所以天主的性体也只能有一个:可是一个天主包含有三位,这就是天主圣三的奥迹。基于天主之母的身份,圣母和天主圣三的每一位都有密切联系。
3、童身之圣童身者 HOLY VIRGIN OF VIRGINS
圣母,童身之圣童贞者,她比任何其它童贞女更明了天主的心意,当然我们不能假定:像圣母那样的谦逊,会渴望获得天主之母的荣冠。可是,由于在救赎人类的计划中,天主这样重视守贞,她已能断定:守贞将是为天主效劳最适宜的方式,以准备默西亚的来临。既然默西亚是天主最伟大的忠仆,如今她将她童贞的服务献给天主,将使默西亚早日来临。既然厄玛奴尔应生自童贞的母亲,祂降临时如能有一队准备为祂效劳的童贞女欢迎祂,使祂更为高兴。这些童贞祟高的观念,拣选圣母作净配的圣神,早已把它们一一灌注入圣母心中。
4、基利斯督之母 MOTHER OF CHRIST  
  天主圣母因着奇妙的生产,生了基督整个超性性命的泉源,圣母不单是天主降生的第一个受益者,同时,当她圣子执行先知、君王、司祭等职务时,她也最密切地同她一起合作。由于圣母是基督的母亲,这一点已使她和基督的神恩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又在基督的救世工作上,占了优越的地位。圣母是母后,普天之后,诸天神圣人之后,普世人类之后。她借着她圣子的恩宠和权力统治我们。她说:「看,我主把一切都交给了我,一切都隶属于我的权下,一切都移交给我。」因此,她被称为「转求的全能者」。
5、天主宠爱之母 MOTHER OF DIVINE GRACE   
在基督赋予人类的一种恩宠中,最大的便是封为天主母亲的恩宠。她不受原罪的玷污,她的灵魂满被圣宠,她被拣选为天主的母亲,这一切恩典都在基督尚未现实地挣得恩宠以前。那就是说:因着基督的未来功勋,圣母才获赐这种种特殊恩宠。这样,圣母的确比其它任何人更美妙地分享基督的功勋。 
圣母是天主恩宠之母,她不单为她自己,更为我们众人,是恩宠之母。基督愿意通过祂的母亲厚赐给我们祂恩宠的宝藏,宠锡我们以天国的尊位荣福,使我们分享祂的天主性,成为天主恩宠的子女。       
6、至洁之母MOTHER MOST PURE   
圣稣基督是诸洁之洁者。因此,基于神性比例规律,祂的母亲应该是至洁的母亲。既然圣母拥有万福玛利亚的母性荣衔,我们可以以至洁母性想象的标准角度在耶稣的母亲身上看到,所以自然地了解到至洁之母是纯洁无罪,和衪母亲祟高身份的标准态度。
7、至贞之母 MOTHER MOST CHASTE  
一般来说是指贞洁一词,贞洁是每一个女性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但在圣母玛利亚身上,她保守了最纯洁的童身贞洁,在她得知她要童贞产子的时候,她没有任何疑问,正好代表她完全信任基督的降生,愿意奉献自己的身体给天主,是无条件的付出,代表了圣母玛利亚对天主的信任、仁慈、爱德,正好是现今生活中的一个模范。
8、无损者母 MOTHER INVIOLATE  
圣母在基督诞生前,诞生时和诞生后,童贞丝毫未损,那是教会信德道理。这是她独有的特恩;由于她在天主拯救世界的计划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天主才赐予她这旷世奇恩。但有一点必须指出:为了作母亲的缘故,作天主圣意要我们作的母亲,而丧失童贞,那决不能说是损害童贞。惟有不正当地滥用自己的身体,犯罪作黑,才算损害了童贞,玷污了母性,那就是:奸淫、避孕、堕胎。
9、无玷者母 MOTHER UNDEFILED  
无玷者母,道出了圣母玛利亚无论在灵魂或肉体上皆是洁净,没有沾上丝毫污点的。她对丈夫圣若瑟的尊重与忠诚,对圣子的关怀与爱护,尽显了她平和、纯洁的品格。虽然圣母与圣若瑟的夫妇关系并非建基于灵与肉的合一,但其精神相互紧扣的生活态度,更教世人认清心意一致琴瑟和谐才是夫妇相处之道。  
圣家生活朴实,简单。圣母不视物质照顾为首,反之精神训练对儿子来说才是真正需要。让我们以圣母作榜样,当一个温良的妻子,称职的母亲吧!
10、可爱者母 MOTHER MOST AMIRABLE
可爱便是值得我们爱慕的意思。在天主之下,圣母便是最可爱的,因为她在受造物中,是最美善的。我们认识她的可爱,便自然想到;我们应当加倍爱慕她,效法她,使我们成为她可爱的子女。我们应经常激发爱圣母的善念,来表示对她的孝爱。她的奇妙德行,是一支永不枯竭的恩宠泉源,光照我们,感召我们度圣善的生活。爱圣母的善念,必须继之以爱圣母的善愿和善行。这样的爱,定能诱导我们模仿她的德行,这些德行使我们一天比一天更肖似我们天上的母亲,并中悦天主。
11、可奇者母 (可奇之母) MOTHER MOST ADMIRABLE  
圣母的地位,比世间任何母亲更为美妙。那位生自圣母的救世主,不仅是人,同时也是天主,降生成人的天主圣子。既然天主的名字是可奇的,她母亲的名字当然也是可奇的了!
我们很高兴在我们所爱的人身上,发现美善,使他们能出类拔萃,超越众人以上的种种美善。「可奇者母」玛利亚,她比世上任何母亲更受到众人爱戴,具有多么伟大,多么奇妙的美善,以至我们不能不一面孝爱她,一面欢欣踊跃,惊奇叹赏。她是「可奇者母」因为她的母亲地位是神圣的,司祭性的,普遍的,永远为子女工作的。
12、善导之母 MOTHER OF GOOD COUNSEL  
圣母的一生生活出天主的指导,她完全奉献自己,承行上主的圣意。她是纯爱、敬畏、智德的母亲,并以上主教导的谦爱去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考验。  
在普世思想紊乱,特别是宗教思想发生危机的情况中,以及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局面下,人们又生活在道德沉沦的环境中,我们需要圣母明智的引导,用敬畏和爱慕之心去领悟上主的旨意;以真理作盾牌砍去所有罪根;以恒心去改正自我的缺点。这样以圣母的心为心,我们便能步近真理,活在天主的圣言内。
13、造物之母 MOTHER OF OUR CREATOR  
人的性体在创造者母亲──圣母的胎内重造而开始。为实现天主的全能命令,供给了圣母一个不受罪恶玷污的性体,这性体充满圣宠。而天主圣神,用祂爱情的奇妙神工,使圣母童贞怀孕。继奇妙的童贞怀孕之后,造物主复奇妙地由圣母净胎诞生,丝毫不损及圣母的童贞。由童贞圣母净胎诞生的天主圣子,成了人类的元首,为使一总人都在祂内获得重生。
14、救世之母 MOTHER OF OUR SAVIOUR  
「救世之母」意味着圣母玛利亚拯救世人,但这个光荣的名衔实在得来不易。圣母玛利亚经历了无穷的艰辛,付出不少的谦逊以及自我牺牲的爱,才使我们获救,与天父和好。耶稣带给我们救恩,解放以及使我们脱离奴隶的身份,恢复我们丧失的一切。但圣母玛利亚与这拯救计划不可分离,因为她给予我们这位救主,带给我们救恩,重获新生。我们因救恩而获得幸福,但我们也要把圣母玛利亚所付出这重大的代价铭记于心。我们要利用这份恩宠来拯救他人的灵魂,而我们也会藉此而获得救。   
15、极智者贞女 VIRGIN MOST PRUDENT  
福音中提及五个智女,为了迎接新郎的来临,事先准备了充足的油,她们虽然明智,但相比圣母还是有所欠缺。智德是用正确的方法作事,顾及各种环境,完成将定目的。这里我们说的是基督信徙的智德,四枢德之首,与宠爱同时灌输在我们灵魂上,并受着信德的光照,实行一切德行,都应有智德的参加。既然诸圣人之后,圣母玛利亚的圣善超越众人之上,并且她享有最高度的一切德行,无疑地,她的智德也非圣人们所能及。       
16、可敬者贞女 VIRGIN MOST VENERABLE  
 圣母的可敬在于当天主赐予她最丰富而超性的殊恩异宠「无原罪始胎」时,她把这一切都归荣于天主。我们尊崇圣母,便是尊崇耶稣。圣母也乐于替我们转达这些光荣她圣子的祈求。尊崇圣母要身体力行。效法圣母的德行便是真诚敬爱圣母最有力的证据。这种静默的传教方法是一种不可用言语的讲道,其收效远比一篇在讲道坛上发表的娓娓动人的讲词更大。尊敬、祈求、效法圣母是尊崇可敬者贞女的三大要素。
17、可颂者贞女 VIRGIN MOST RENOWNED  
圣母是值得我们颂扬的贞女,她的伟大,值得我们向普世宣扬。事实上,当圣母充满圣神,口唱「我的灵魂赞颂上主」时,她己曾说过:「从今以后,世世代代将称我是有福的。」  
在圣母的公共敬礼方面,每一个月都有一个或数个圣母瞻礼,其中一部份更在圣教会年历中占着极重要的地位。恭敬圣母的大小圣堂和圣龛遍布世界各地,每一圣堂,有一座祭台供圣母像,或至少在墙上悬挂圣母像。各种恭敬圣母的敬礼,都受着圣教会的鼓励和提倡。
18、大能者贞女 VIRGIN MOST POWERFUL  
全能天主的母亲,应当是大能的。她被拣选参与圣子的大能工程,从撤旦的魔掌中解放了世界,将人类由罪恶的子女的地位,提升至天主的子女的光荣地位。圣母的任务并没有随着离世升天而终结;相反,她将继续执行任务,直至世界末日。由于基督敌人的数目及势力都在逐渐扩张,圣母的大力护佑也将日益增强。圣母也是「祈求的全能者」。因为她是耶稣的母亲,她有所要求,耶稣一定听从。
19、宽仁者贞女 VIRGIN MOST MERCIFUL  
圣母是以爱为标记的圣神的净配,满怀天主的爱火。她乐于援助别人、宽恕别人,甚至以德报怨。圣母一心一意,默默地帮助耶稣完成其救赎的伟业,尽力为罪人获得宽恕及悔改的恩宠。因着圣神,无穷的爱贯注入圣母的灵魂身体,使她的心成了任何人汲取甘露的慈善泉源。圣母是仁慈圣子的母亲,她的心常和耶稣在一起。她用仁慈同情,忍耐相结合的爱去拯救人灵,劝罪人回头改过。
20、大忠者贞女 VIRGIN MOST FAITHFUL   
天主的上智给予我们每一个特定的任务,也赐予我们一切必要的恩典和能力。我们使用这些极宝贵的恩典时,绝不容浪费或搁置,必须像忠信的仆人一样,按照天主的意思管理他的财产。上主谦逊的婢女圣母就是天主忠仆的良好模范。她无条件地服从天主的支配,说:「看!上主的婢女,愿照您的话成就于我罢!」圣母虽没有弃俗修道,可是她完美地服从天主的圣意,实是修道者忠诚的最纯全模范。
21、义德之镜 MIRROR OF JUSTICE  
圣德上「义德」一词,指忠实遵守天主的法律,指诸圣善的生活。所以圣若翰被称为义人,圣若翰的父母「在天主前都是义人,遵循主的一切诫命和法令」(路1:16)。同时,天主的诫命,和天主圣意的其它表示,往往称为「光」或「明灯」;这股天主的光照在我们身上,我们就如一面镜子似的,在行为上将这光反射出来。由于圣母的行为最完善地符合天主圣意,所以我们称她为「义德之镜」。她在一切事上,无论对于天主,对于自己,都能符合天主的圣意。   
22、上智之座 SEAT OF WISDOM   
上智是最高的智德,是一切行为的最终目标。上智是圣神七恩之一,借着这神恩我们的智能达到最成全的境地。我们称圣母为上智之座,因为她是天主智能圣子的母亲,享有最高度的上智。上智的神恩,使我们更爱好修务圣德,同时它也甘饴地、有力地吸引我们的灵魂归向天主。由于「极智者贞女」享有的圣神神恩都是至高无上的,她的上智也是出类拔萃的。  
我们称圣母为「上智之座」因为她是天主智能圣子的母亲,享有高度的上智,也是我们上智的储藏室,我们可以时常前往取用,以实现我们的终向。
23、吾乐之缘 CAUSE OF OUR JOY  
 圣母的诞生给普世带来了喜乐,要是没有她,就没有基督──除免世罪天主羔羊的诞生,我们亦不能取回义子的地位。所以,除了耶稣外,圣母也是我们喜乐的原因。非但她的转求比任何圣者更为有力,她的德表更充分表示她甘饴温柔的母爱,她最明了如何引导、鼓励、支持我们,激发我们的种种善念。我们越爱圣母,越祈求圣母,我们修德成圣的速度也越大。爱圣母,又为圣母所爱的人,耶稣一定特别宠爱他,赐他种种恩典,所以圣母确是我们的甘饴,我们的希望,我们喜乐的原因。
24、妙神之器【神灵之器】 SPIRITUAL VESSEL  
被耶稣称为「器皿」的保禄宗徒说:『我们把这宝物保存在陶器中,使人人可以看出它充沛的能力全是从天主来的,不是从我们来的。』保禄宗徒说的宝物,就是基督的福音,和他蒙召担任的宗徒职务。 
我们称圣母玛利亚为「妙神之器」,就是圣神器皿的意思,因为圣神降临在她心中,赐给她种种神恩,超越一切受造物之上。除此以外,圣母玛利亚透过自己的言行和生活来实践基督的圣言,她忠信的行为,便是铁一般的事实。虽然她并不是脆弱的陶器,但是具有脆弱的人性;可是她却是不受私欲偏情扰乱的妙神之器。
25、可崇之器 VESSEL OF HONOUR   
「可崇之器」彻底地反映了圣神借着圣母所实行的救世计划。在圣母无染原罪始胎的时候,由圣神亲自祝圣;领报时,由圣神再度为她祝圣。这样的祝圣,透入圣母,使她成为天主子的母亲。这样无玷的圣母养育圣子,就像弥撒圣祭中纯洁无比的器皿盛载神圣的圣体。只要我们的思想、人生观、言语、行为上充满着爱,表示天主住在我们心内,我们也可以是天主的器皿。
26、圣情大器【虔诚大器】 SINGULAR VESSEL OF DEVOTION  
作为圣神的净配,圣母是「妙神之器」,充满圣神和圣神的各项恩惠;作为圣子的母亲,她亦是「可崇之器」,盛放天主羔羊体血的圣爵圣盘。圣母认识自己在救世工程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便无条件地自献于圣父。自献是心内承认天主是造物主、我们的终向和大恩人。这狭义的自献,辅以心神的收敛,就是集中心神在天主和天上的事物;以及敬主的热忱,即虔诚事主,热心祈祷,心灵充满精神的安慰与快乐,这一切是广义的奉献。因圣母实行这种奉献,她被称为「圣情大器」。
27、玄义玫瑰 MYSTICAL ROSE   
万物中,最美丽可爱是花卉。我们视花卉为快乐希望的标记、德行的象征,也把其中最鲜艳可爱的玫瑰花比作天国诸圣的母后。玄义玫瑰的意思是说圣母本身含有许多意义深玄的奥理。无论她的来历、她的成长,一生中种种可歌可泣的事迹、荣召升天,处处都是意义深玄的奥理。这朵「玄义玫瑰」,生根于天主无穷美善的性体内,植基于拯救人类的永远计划中。她也是天国乐园中的奇花异卉之后。        
28、达味敌楼 TOWER OF DAVID  
古代的城都有巨墙围绕,墙内兴筑堡垒,供瞭望敌情,拱卫城池之用。达味敌楼是古代耶路撒冷最大、最坚固的堡垒,也是天主亲自替人类建造的防卫要塞。人类与地狱势力的战争中,圣母是一座固若金汤的堡垒,同时也是为信徙供应各种基督武器的军火库。基督的勇兵在此提取各种锐利的武器,如正义的甲、信德的盾、救恩的盔和圣神的剑,和撤旦对抗。 
29、象牙宝塔 TOWER OF IVORY   
古代有钱人用象牙镶饰他们的房屋,因此宝塔有华丽富贵的意义。而「象牙宝塔」则含有和平喜乐的意义,使人想到光荣胜利的果实。宝塔的高度、优点、雄伟,都贴合圣母的身份。宝塔的高度如圣母一样,无论是她伟大的使命或圣德方面,都超越其它圣人。如果我们将圣人和宝塔相比,会在他们身上找到遐疵,没有十全十美。但圣母却是诸德齐备,没有丝毫缺陷。  象牙坚硬能抵抗各种气候。圣母也如此,她坚贞如一,永远是上主的忠婢。因此,我们必须居住于「象牙宝塔」内,体会这宝塔的一切奥秘的事迹,充分体验圣母内心的喜乐。
30、黄金之殿 HOUSE OF GOLD   
在一般人眼中,黄金代表最宝贵的财物,天主替祂圣子建造宫殿时,也采用最贵重的材料;可是这贵重的材料并不是世上的黄金:世上的黄金和祂的恩宠,祂的无穷爱情相比,简直连粪土也不如。黄金是爱的象征:圣父、圣子、圣神三位的爱;天主使用种种恩宠来镶饰祂的圣子的宫殿。天主把烈火似的爱传给了圣母,使她满怀爱主的热情,甘愿为天主牺牲一切。黄金需要用火炼净,圣母的爱也像黄金般受磨炼,在苦难中炼净,与天主纯净的爱相似。真正爱天主的热情,应像真金般在苦难中经得起磨炼。
31、结约之柜 ARK OF THE COVENANT
天主在西乃山向以色列民颁布十诫,并与他们缔结了盟约。天主又为了使以色列民记忆祂的慈爱照顾,遵守他们的誓言,特命梅瑟建造帐幕一座。这座帐幕,一面供钦祟敬礼天主之用,一面表彰天主与衪的子民同住。帐幕的祭坛,便是诸圣之圣所,内供结约柜,放有十诫石版。  
结约柜表示的各项预像,都在圣母身上实现。结约柜是用最坚硬的木料制成,象征圣母的始胎无玷,终身不染罪污。结约柜用黄金镶饰,象征天主赋与圣母灵魂肉身的种种殊恩异宠。圣母身内所供盛的,不是十诫石板,而是颁布十诫的最高立法者。
32、上天之门 GATE OF HEAVEN   
圣祖雅各伯,因为哥哥厄撤乌要杀害他,逃往哈兰;某夜在梦中获见异象,他一见梯子,直立在地上,梯顶与天相接,天主的使者在梯子上下来。同时,上主立在梯子上,向他许诺:在他后裔中的一人身上,普世万民将获真福。第二天早晨,雅各伯醒来,非常恐惧,他说:「上主实在在这地方,我竟不知道。这地方多么可畏,这里不是别处,乃是天主的住所,上天之门。」(创28:10 - 17)  
33、晓明之星 MORNING STAR  
在古代,由于灯光的使用不广,星辰便是黑夜照明灯。因此,教会很早便将天主圣母与若干星辰相比,称圣母为「晓明之星」。 
晓星是绕太阳而转,反射太阳的光而发光的星辰。它是日出前,我们最后一颗可见的星,是曙光的前驱。在黑暗中生活的人类,十分渴望基督的降生,救恩的实现,有如等待白昼的来临。 
圣母玛利亚就是那颗以天主圣神而生、回射天主圣爱(真光),发出强烈爱德光芒的「晓星」。她履行了「晓明之星」的使命:预报和生养了圣子,作了宣告代表痛苦、死亡和黑暗的时代结束的前驱,引领全人类归向祂,享受那如在白昼般的平安和喜乐的永恒救恩。
34、病人之痊 HEALTH OF THE SICK  
天主创造人类时,除了赐给他完全健康的身体之外,同时也赐予他身体不死的特恩。疾病和死亡,归根究底,是人类犯罪的不幸后果。而病人的痊愈者圣母玛利亚,也特别医治病人的灵魂,她劝病人注意病苦带来的真正幸福,勉励他接受疾病的苦架,把它看作天主爱人的标记。 
二千年来,圣母经常施展她的大能,治愈许许多多的病人,遍布世界各地的圣母亭、圣母堂,都是她大能的最好证明呢!
耶稣是公义和圣善的,祂怜悯一切失足的罪人,并渴望拯救他们。祂的母亲,为爱圣子,决不愿看见不悔改的人糟蹋耶稣宝血。于是圣母要尽力援助圣子救赎灵魂,脱免地狱永罚。圣母并以新厄娃和人类灵魂上母亲的地位,凡是求圣母援助的罪人,必能悔罪改过。我们应当把一切犯罪后的懊悔、痛苦与恐惧,都交付给这位慈母,因为借着玛利亚的仁爱,我们将在主内得到怜悯、和平和喜乐。
36、忧苦之慰 COMPORTER OF THE AFFLICTED  
我们称这世界为「涕泣之谷」,是很有理由的,要是普世众人流的眼泪集合在一起,恐怕真的有海洋般广深。在这现世的生活,无忧无苦,终生享福,是不可能的。可是,我们能将喜乐爱情的成份倾入忧苦的心灵,使忧苦成为圣德和天国的道路。我们应该求「忧苦之慰」圣母玛利亚化忧苦为喜乐,使我们破涕为笑,因祸得福。圣母深知我们忧苦的原因,她将赐予我们种种安慰。 
如果我们要以忧为乐,因祸得福,必须寻求耶稣通过圣母而赐予的安慰。世俗的安慰,就如麻醉剂一样,只能暂时有效,事后痛苦反而郄加深。与耶稣圣母一起受苦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会获得安慰,将获得「忧苦的安慰者」的安慰。  
37、进教之佑 HELP OF CHRISTIANS  
圣母是「进教之佑」─教友的助佑者。魔鬼用淆惑真理,败坏道德,迫害教会等方法,攻击我们,我们应该呼求圣母援助教会脱免这些危险。我们希望:借着圣母的援助,现代无神论者主义,最终将被扑灭。只要教友们虔诚地、诚心地祈祷做补赎,像过往一样,圣母永远是教友的援助者。
38、诸天神之后 QUEEN OF ANGELS  
天神君王的母亲,应该作天神的母后,原是理性的当然结论,这结论更受着信理的支持。天神们仅仅是「天主的工作人员,为承受救恩的人服务的」。而圣母是一众得救者的母亲和母后。既然圣母如此密切地参与拯救人类的计划,她的知识当然超越了任何善智者天神了。既然天主的爱,借着她传遍了普世,她本身的爱,岂不比任何天神更热烈吗?她这「诸天神之后」的荣衔,确是当之无愧。圣母自己也是天主的使者,她并不用言语宣布天主的谕旨,而是用行动来宣布天主的谕旨。    
39、诸圣祖之后 QUEEN OF PATRIACHS
天国诸圣中,圣祖们应居首位,尤其是天主特选民族的始祖。圣母是「诸圣祖之后」确是名正言顺的。只要检讨一下她和最重要的圣祖的关系:诺厄是义人,圣母的义德,远在诺厄之上。我们称亚巴郎为「吾祖亚巴郎」这位圣祖的事迹,更证明圣母确应作诸圣祖的母后。圣母是永生万王之王的母亲,她屹立在天国诸圣中间,她是诸圣祖最光荣的后裔,如今也是他们天上的母后。      
40、诸先知之后 QUEEN OF PROPHETS  
旧约时代,先知们是天主在选民中的代言人,他们不断提醒以色列子民忠于与天主的盟约和预言救世主的降生,他们度圣善的生活,怀着勇毅的精神与天主圣意合作,坚忍克苦,虔诚侍主。圣母玛利亚确是诸先知之后,她不但是天主所特选的口舌代言人,她以自己的身、心、灵,完完全全地奉献给天主「圣言」,实践天主子降生的预言,亲自经历天主救世的光荣,应验天主在地上创造的新事! 
所有先知们的所见所闻确实远逊于圣母玛利亚所经历的,她确是履行了诸先知之后之职,增强了新约子民的信德和希望,激发了我们的热忱,耐心等候天主永远的光荣实现!
41、诸宗徒之后 QUEEN OF APOSTLES  
宗徒作为基督的门人,天主特选的领袖,追随基督,亦以圣母作他们的母后。圣母领报,蒙受天主召叫,把耶稣基督带到世上来,为宗徒的召选带来追随的目标和开始。  
宗徒在吸收耶稣教诲的过程中,往往受着世俗的引诱阻碍,而圣母则以她的圣善、无限的爱德与谦卑之心,陪伴和支持宗徒寻找基督。 
宗徒们与圣母一生虔敬事主,追随基督,直到领受圣神,继续发扬基督的光,享受永远真福,是我们效法的目标。     
42、诸为义致命之后 QUEEN OF MARTYRS
为义致命的人,是舍身证道,用他们的血为信德作证。圣母未曾遭受过任何苦刑,我们仍尊圣母为诸为义致命之后,因为她强烈的爱火,令她甘心情愿为爱天主的缘故,在修务德行时,亲历所爱的人受苦,使她终身感受精神致命的痛苦,也因为祂所受的痛苦,大于任何致命圣人。 
致命一词,含有证人的意义。我们能够,也应该作基督的证人,如果我们要真正地,光荣地,无私地作基督的证人,便应该怀着慷慨的爱心,接受任何方式的十字架,并忍受十字架带给我们的一切痛苦。    
43、诸精修之后 QUEEN OF CONFESSORS  
有些圣人虽未舍身殉道,但一生修务圣德,教会称他们为精修圣人,圣母当然是他们的母后。
精修圣人的神修生活由三大德行构成,圣母亦以她一生简朴的生活,作为我们效法的榜样。首先是「爱好祈祷的美德」:精修圣人常作言语、思想和心灵的祈祷,而圣母非凡的祈祷,就是圣殿中一盏永明不灭的灯。
其次是「超脱世俗的美德」:超脱世俗的神贫精神,是精修者的特征,圣母一生贫穷俭朴,正是超脱世俗的表现。 
最后是「善尽本份的美德」:圣母处事小心,谨慎从事,谦虚处世,尽守本份,确是精修者的榜样。    
44、诸童身之后 QUEEN OF VIRGINS  
所谓守贞,是自动选择的,献身给天主的守贞生活,从圣母守贞方面,吸取很多宝贵的经验:祈祷、避静,避免安逸享乐、自我牺牲、仁爱,一心一意承行天主圣意。基督以身作则,终生守贞;圣母,圣若瑟也度守贞生活,宗徙正式参加传教事业后,也与妻子分居,度独身生活。守贞的人能坦然无惧地面对淫秽、并予以痛击。肉情一旦被克制,其它私欲偏情也更容易克制了。为了这原故,守贞者中出了许多大圣大贤;他们是基督军队的中坚份子,前驱部队。诸童身之后,圣母玛利亚,踏破了毒蛇的头,她便是这支「到处随着羔羊走」的童身者军队的首领。  
45、诸圣人之后 QUEEN OF ALL SAINTS   
圣母的圣德有若干特征:她是伟大的,是超脱世俗的,是为人服务的,是普遍的,是动人的。她伟大在于她的圣德高出诸圣人之上;她超脱世俗在于她舍弃一切,自我牺牲,一心一意仰慕天主,归向天主。更一生与圣子合作,拯救人灵。最令人惊叹的是她有动人及普遍的圣德,她的一生,在世俗的眼光,绝无出奇之处,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一些世人视为卑不足道的事:谦逊,尽职,仁爱,同情,忍耐。可是圣母却是借着这些卑微的德行,完成了拯救人类的伟业。圣贤豪杰的丰功伟绩,我们未必做到。但圣母的德表,人人可学,并能鼓励我们,作为我们神修生活的目标。
46、无原罪始胎者后 QUEEN CONCEIVED WITHOUT ORIGINAL SIN  
脚踏碎蛇头的圣母,被称为无原罪始胎者,圣母的灵魂从未受原罪的玷污。天主因着基督的功勋,赐圣母无原罪始胎的特恩。因此,圣母无原罪始胎与基督是不可分割的。跟世人一样,圣母也是耶稣救赎的,但她却较人类为完美:她并不在灵魂受造后,才获得救恩;反之,在灵魂受造时,她己获得这恩宠。 
梅瑟在旷野看到那被烧得烈火熊熊的荆棘,认为是其中一个圣母无原罪的预象。荆棘虽在燃烧,却未被烈焰焚毁。同样,圣母虽同世人一样诞生于罪恶烈焰的世界,但原罪的烈焰却不能损其毫发。
47、荣召升天之后 QUEEN ASSUMED INTO HEAVEN   
圣母玛利亚被称为「荣召升天之后」,与「无原罪始胎者后」是前后呼应,相得益彰的。 
相传圣母临终前,全体宗徒都蒙天主的启示,赶往耶路撒冷参加圣母的殡礼。殡礼完毕,多默宗徒才赶到。得到别的宗徒的允许,多默便开启墓室瞻仰圣母的遗容,以慰哀思。开启墓室,却只见室内空空如也,只有朵朵鲜艳的百合花放在供放圣母的地方。很可能圣母的肉身,如同她圣子耶稣一样,是死后第三日复活的。 
由于圣母是无原罪始胎的,她一生也从未犯过罪。既然没有罪,便谈不到惩罚。圣母同她圣子一样死亡:她的圣身,与耶稣一样,不因死亡而腐朽。圣母的死亡,足以使人类恢复生命,如同耶稣的死亡一样,但性质略为逊色而已。
48、圣玫瑰经之后 QUEEN OF THE MOST HOLY ROSARY  
玫瑰经是花圃,圣母的种种美德如玫瑰花般在花圃盛放着,我们能在这花圃中汲取圣母的甘泉,呼吸清凉的超性空气。  
49、和平之后 QUEEN OF PEACE  
「和平之后」,享有真正稳固的和平,因为她从未受到原祖叛命遗毒的影响;她没有私欲,没有偏情,因为她是无原罪始胎的。她完全翕合天主的圣意,稳步地在和平的道路上前进,并在忧闷痛苦的环境中,修务了针对七罪宗:即骄傲、贪吝、贪饕、迷色、嫉妒、忿怒、懒惰的德行。她是天主谦逊的婢女,随时准备奉行祂的圣意。她深爱世人,为了他们的幸福,甘愿让忧苦的利剑刺透她的圣心。她的一生时间、精力都耗用在虔诚为主服务的事业上。

2009/10/12

Actuosa Participatio

Actuosa Participatio

有人问什么原则或因素促使梵二改革礼仪呢?改变曾滋养信友长达好几个世纪的脱利腾的礼仪呢?我们可以在《礼仪宪章》中找到圆满的答案,那就是梵二会议所期盼的:积极地、有意识地、主动地并完整地参与(no. 14, cf. 11)。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 有目共睹的事实是不少信友主动地参与礼仪,投入(Involved)礼仪的服务,如弥撒中歌唱、读经以及送圣体等不同的职务。这也改变了以往的“Silent spectators”,观众,在弥撒中祈祷(Praying during the Mass)而不是(Praying the Mass)的形象。因此,教友主动参与礼仪是梵二会议后所结出的硕果之一。
但,遗憾的是,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梵二会议的精神和原则却被滥用、误解,把礼仪的庆祝变成娱乐和消遣(Amusements and recreation),以为有更多的动作就是主动、积极参与礼仪,如手拉手、拍手以及礼成式前的舞蹈,这实在辜负把梵二会议礼仪改革的精神。
那么怎么样理解所谓的Actuosa Participatio呢?最近,借着避静之余,再次细读教宗本笃十六两年前颁布的宗座劝谕:爱德的圣事(Sacramentum Caritatis)。教宗在本劝谕中为主动参与礼仪做了精辟的诠释。
1、 培育信友积极、主动参与弥撒首要的方式就是适宜地、正确地举行礼仪。庄严、正确地(Ars celebrandi)礼仪是保证主动参与礼仪的最好方法(参阅38#)。
2、 主动参与礼仪决不是一个纯外在的一个活动,而是与每人的具体生活分不开(52#)。若是仅表面地参与礼仪,缺乏了内在的要求,即不断的皈依、自我生活的反省以及把基督的爱带入社会就没有真正的主动参与礼仪可言(55#)。因此,教宗也提及所谓弥撒礼成,就是使命的开始,即社会中服务看不见的基督,活出所庆祝的奥迹及礼仪(51#)。

若要真正理解主动参与礼仪的意义,不妨拜读教宗的劝谕。

2009/09/29

弥撒中的歌曲

弥撒中的歌曲

近来,本人在巴格喔(Bagio)城参加菲国第二十四届全国礼仪大会。本次大会的主题主要探讨:礼仪年中的歌曲及音乐,即将临期及圣诞期、四旬期、复活期、常年期以及节庆日等,分别由不同的教授讲授及发挥弥撒中音乐及歌曲的重要性。本次礼仪大会除了有六十五个教区,三百人左右参与外,还有来自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的礼仪专家和服务或负责礼仪的人士参加,使本次大会增色不少。
特别值得欣赏的是:每个教授均指出,不管哪一个礼仪节期,弥撒中的音乐及歌曲必须符合礼仪节期的精神以及弥撒本身要表达的意义。换言之,将临期的歌曲应在将临期内使用,圣诞节的歌曲不应该在将临期内唱。准备礼品时的歌曲应表达人类劳动的成果——饼酒,不应该提前表达耶稣的圣体,同样领圣体时应表达基督的圣体,而不是其他的。否则,是不合适(out of place)的。对此,他们指出目前菲国堂区存在的现象,就是弥撒中的歌曲及音乐不对之处。希望每个堂区在弥撒中真的能按大会的理想安排及咏唱合适的歌曲。遗憾的是,堂区没有完全按照这些原则执行。
这种情况也在我们中国不同的教区发生。弥撒中的音乐可谓是信手拈来、随心所欲,个人主义特别浓。个人认为好听就不管歌曲是来自哪里,就在弥撒中使用,如通俗的基督教歌曲在弥撒中比比皆是,改编和低俗的歌曲及音乐在弥撒中泛滥成灾。当然,我们可以善意理解安排歌曲人的无知及缺乏经验和基本的礼仪知识,但是决不能认为那就是弥撒中的歌曲和音乐。那些通俗及低俗的音乐简直是糟蹋神圣高贵的弥撒及玷污礼仪。可悲的是,意识到这种后果的人教友寥寥无几!
当然,我们相信由于我们中国教会仍处于不健全的阶段,即是说目前没有统一以及缺乏安排弥撒中歌曲的指导和原则,但我们一定要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使用最合适的歌曲。如安排弥撒中的歌曲的时,参考香港教区的《颂恩》,因为它特别指出——在索引部分——进堂咏、领圣体时该唱什么样的歌曲。

2009/09/17

手领与口领

前不久,在一个准堂区(Quasi-pariah)做弥撒时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本来这些熟悉的面孔是在本堂区参与弥撒的“常客”,但他们成了准堂区的常客。我感到非常纳闷。在回家的路上,心中的疑惑终于消失了,有教友告诉我说:他们是因为暂时强制性手领圣体的原因而到了准堂区的,由于——H1n1——甲流感,准堂区则没有特别的要求。那么,谁之过呢?愿意口领圣体的教友,还是主教暂时规定的手领圣体呢?

其实,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前者更传统、更古老。福音记载耶稣拿起饼、祝福了、擘开、分给门徒们,福音的叙述,包括宗徒大事禄(2:42-46)以及格前(11:23-26)没有清楚地指出最后晚餐的具体细节和初期教会的做法,但耶稣所做的、所采用的方式符合犹太人的用餐方式及习惯。教会早期的文件似乎也没有提及领圣体方式的问题,如Didache,圣犹思定《第一护教书》。不过,到了第四世纪,耶路撒冷的济利禄的教导就清楚了:他说:当你们走近祭台时......左手就成为右手的宝座,然后以右手拿起圣体放到嘴里。特别要小心,连碎屑也不能掉。这就是当时基督徒手领圣体的姿势。口领圣体倒是后来的发展,为什么?原因有:
1、 教友的圣事观念——尊敬、钦崇、朝拜为主,领圣体的人寥寥无几,不敢接近圣体,这是一种可能性之一。
2、 很可能是由于对圣体材料——无酵饼的规定——九世纪后的规定——所致。以前是有酵饼,东方礼至今仍是如此,面包通常由教友的家中带来。西方教会正式规定是佛罗冷撒会议(1439):in azyymo sive fermentum pane_--保存的时间要长。
3、 路易斯统治期间,鲁昂会议(Council of Rouen,公元900)同意了领圣体的新方式,并且规定只准口领,特殊的情况除外,即同意病人以手领圣体。此后,口领圣体便成了主要的方式,好像是“唯一”的方式。
那么,哪种方式更好呢?是不是口领比手领圣体更尊敬呢?听起来好像是这样,其实不然。两者是一样的。口与手都是身体的一部分,都很重要。若说口领比手领圣体更尊敬的话,就是承认手比口不好、差,若如此,这一定不是健全的身体神学(格前12:12-27)。反而圣雅各伯宗徒说了舌头的坏话:“舌头这不义的世界,安置在我们的肢体中,玷污全身......赞颂与诅咒竟从同一口里发出”(3:5-10)。当然,我们也不能以此就说手比口更好!要记得,手能行善,也能作恶。
不管手领还是口领,都一样。因此,《弥撒经书总论2002》同意手领或口领圣体,领受者可以自己决定,除非兼领圣血!这里要避免的是:走极端。教友不能说,非口领我不领圣体,神父则不能说,非手领我不给送圣体,即,神父不能因教友愿意口领,而不给圣体,那就剥夺了领受者领受圣体的权力。因此,双方都不应因“方式”的问题错过圣体,那将是得不偿失!至于教区主教为防止某种疫情的传播,如, 非典和甲流感,暂时规定手领圣体,那么教友出于爱德,应该服从。不过疫情过后,应恢复原状,允许教友自由选择,手领或口领。

2009/09/10

Orans

这是初期教会祈祷的一种姿势。Orans,源自拉丁的Orare,意为祈祷。所谓Orans的姿势就是双手伸开,手心向上。在公元第三世纪中叶,我们可以在罗马教难时期的地下室(catacomb)里的壁画(frescos)上看到初期基督徒的这种祈祷姿势。戴尔都良寓意地解释此姿势为基督被钉时的姿势,象征基督的受难,我们这些新生的会众因基督之名站立在天主之前。其实,圣经中不少地方也提及这种姿势(出9:29;咏28:2,44:20, 134:2;依1:15;弟前2:8)。
这种伸开双手、手心向上(heavenward,),伴同祈祷指向天主,是一种非常合适的姿势,因为,我们常念:“在天我等父者,”当然这和过去的世界观有一定的关系,认为神明在天上(gods above)。根据耶稣会著名的礼仪学者荣格曼的研究,他指出在安博罗削主教《论圣事》一书的注释中,提到第三至五世纪的基督徒在礼仪中遵守保禄宗徒在(弟前2:8)提及的姿势。后来,由于强调跪姿,因此Orans被“双手合什”所代替, 而Orans的姿势则仅保留给司铎们。从第十三世纪开始,罗马的ordo Xiv规定,司铎在主礼祷词及感恩经中要使用这种祈祷的姿势。
梵二前对司铎举行弥撒的姿势有较严格的规定,如伸开双手时的高度或宽度不能高于或大于肩膀,而且手掌相向。梵二后,官方的文件没有具体规定如何做,因此有“投降”式的,有“拥抱”式及“向天”式的,多采多姿、五花八门,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弥撒中,除了这种姿势外,还有一种常见姿势:双手合什。这种姿势在我们教区非常常见,为我个人而言,是非常好的祈祷姿势,表达对天主的敬意——诚于中,形于外。这种双手合什的姿势源自法国封建社会的时期——表示奴隶对地主的敬意、服从与忠诚。在授予司铎圣秩圣事中,仍可以看到这种姿势,就是司铎把双手放在主教的手中,表示服从和忠诚。除此以外,本教区教友领圣体时,这种姿势也非常常见,表达对圣体的钦崇、朝拜与赞美。
近来,Cardinal Arinze在菲国主持亚洲主教会议期间曾提到礼仪的姿势(postures)和手势(gestures)等诸多问题,目的是在提醒大家“庄严虔敬地举行”礼仪,Ars celebrandi.

2009/09/03

信、望、爱

本主日祈祷的经文深深地触动了我心灵的深处,经文是那么优美,令人陶醉。总体上,祈祷经文表达了信、望、爱三德。集祷经表达信,献礼经表达望,领圣体后经则表达爱。

集祷经
Deus virtutum, cuius est totum
quod est 6ptimum,
insere pect6ribus nostris tui
n6minis am6rem, et praesta, ut
in nobis, religi6nis augmento,
quae sunt bona nutrias, ac,
vigilanti studio, quae sunt nutrita
cust6dias.

台湾主教团多年前的翻译是这样的,我们在弥撒中还一直在使用:
全能的天主,万美万善的主宰,求祢加深我们对祢的敬爱,坚强我们的信德;并求祢在我们心中播下的种子,使它发芽滋长;在祢在的助佑下,得以成熟、丰收。

译文虽然不错,但很清楚属于“意译。”Deus virtutum, cuius est totum quod est 6ptimum:天主,祢所有的美善(virtutum)是最好的(6ptimum)。在我们心中(pect6ribus nostris)注入(insere,implant,ingraft,意为注入、植入、灌入)爱慕祢的圣名,以增加/坚强我的信德/虔诚(in nobis, religi6nis augmento,在我们内增加虔诚)....

不过香港版更接近原文: 全能的天主,你是万善万美的主宰,求你激发我们敬爱你的圣名,并加强我们的虔敬之情,使你播种在我们心中的美善,得到滋养,又赖你的照顾,得以保存。

献礼经
BENEDICtIONEM nobis, D6mine,
c6nferat salutarem
sacra semper oblatio, ut, quod
agit mysterio, virtute perficiat.

这是礼仪神学经典的表达。不言而喻,其主要的思想表达了《礼仪宪章》第二号的神学思想:每当举行感恩祭时,就是实现/完成我们得救的工程。
天主,愿这神圣的祭献(sacra oblatio)常常赐给我们恩典/降福和救恩(salutarem),并使这个奥迹借着善行得以圆满/完成。
我们也可以在常年期及圣周四的献礼经中找到同样的神学表达。
尽管,这种得救的工程已实现或完成,但仍具有尚未(not yet to full)的幅度,仍需要我们等待和盼望,期待来日的圆满。


领圣体后经
PANE mensae caelestis refecti,
te, D6mine, deprecamur,
ut hoc nutrimentum caritatis
corda nostra confirmet, quatenus ad tibi ministrandum in
fratribus excitemur.
天主,愿圣体(pANE mensae caelestis天上餐桌上的食粮)更新我们,好使这爱德的食粮/滋养(nutrimentum caritatis)坚强我们的心灵....
香港礼仪委员会的译文特别美:上主,我们由天上的餐桌,饱飨了这食粮,恳切求你,以这爱德的滋养,坚强我们的爱心,促使我们在弟兄姊妹身上,为你服务。
圣事的庆祝往往指向具体的生活,圣体圣事更是如此。因此,这祈祷强调在生活中以服务弟兄姐妹的精神来侍奉天主。
信和望强调了纵向的关系,即我们和天主的关系;爱则平衡了纵向和横向的幅度:天主和他人。为旅途中的教会而言,信望爱都很重要,但诚如保禄所言的,其中最大的便是爱(格前13:13)。

2009/08/26

Ad Orientem/Orientation/面向东方

Ad Orientem/Orientation/面向东方

为初期教会而言,面向东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礼仪姿势,并且深深地影响了初期教堂的建筑。有学者指出,位于幼发拉底河中部Dura Europos家中的房间——基督徒聚会的地方——就是面向东方的。大部分东方礼教堂的建筑一开始就有面向东方的做法(The Apse on the east side),罗马的教堂,如拉特朗、伯多禄及保禄大殿,开始时是在西边的,即所谓的western Apse,但从420年开始,这些教堂的至圣所便开始面向东方/朝东。因此,原来位于教堂顶端的主教座不得不移向至圣所的边侧,好使主祭与会众向着同一的方向——东方——祈祷。尽管,以前,主祭举行礼仪时是面向会众的。
为什么要面向"东方" 呢?不言而喻,这是犹太人的"传统"。犹太人一天中有多次祈祷的习惯,但不能亲临圣殿祈祷,于是他们在家打开窗户向着耶路撒冷圣殿祈祷;被充军到巴比伦的犹太人亦是如此,面向东方祈祷。我们可以在希伯来文圣经中找到有力的证据,即《达尼尔先知书》:“达尼尔一知道君王签署了这项文告,便回了家。他楼房的窗户是向着耶路撒冷开的——他每天仍照常三次屈膝跪拜,祈求称谢自己的天主”(6:11)。今天,虔诚的犹太人仍面向耶路撒冷圣殿祈祷,期待来临默西亚的/默西亚的来临(the coming Messiah)。
基督徒继承了"犹太人的这种传统",但是,基督徒面向东方,是因为基督徒相信基督是“东升的朝阳”(the rising Sun),并且相信基督将再次从东方光荣地降来(the returning Lord in the east):“如同闪电从东方发出,直照到西方,人子的来临也要这样”(玛24:27)。显然,这具有末世的幅度,这也是和犹太人面向东方的不同之处。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意识在历史的过程中渐渐被淡忘了,慢慢地消失了。梵二后的今天,对初期基督徒面向东方的祈祷的这种意识好像不复存在、荡然无存。或许,天主真的不希望基督徒忘记这古老的传统,当今的教宗——本笃十六——就多次提醒关于“Ad Orientem”的问题。近来,越来越多的主教也开始注意到这一个问题(http://www.zenit.org/article-26633?l=english),这应该不是一个坏现象。
Tulsa Bishop Explains Why He "Faces East"
Expresses Desire to Recover "Authentic" Worship
TULSA, Oklahoma, AUG. 19, 2009 (Zenit.org).- The bishop of Tulsa explains his decision to celebrate Mass at the diocesan cathedral "ad orientem" -- facing east -- as an effort to recapture a "more authentic" Catholic worship.Bishop Edward Slattery affirmed this in an article featured in the September edition of the Eastern Oklahoma Catholic, titled "Ad Orientem: Revival of Ancient Rite Brings Multiple Advantages, Some Misperceptions."In a discussion about liturgy, the prelate said, it is necessary to grasp this "essential" truth: "At Mass, Christ joins us to himself as he offers himself in sacrifice to the Father for the world's redemption."He reminded his readers that "all of the faithful offer the Eucharistic Sacrifice as members of Christ's body" through baptism.The priest has a unique role in this offering, the bishop affirmed, to stand "in the person of Christ, the historic Head of the Mystical Body, so that, at Mass, it is the whole body of Christ -- Head and members together that make the offering."Bishop Slattery explained that "from ancient times, the position of the priest and the people reflected t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ss."As well, he added, "everyone -- celebrant and congregation -- faced the same direction, since they were united with Christ in offering to the Father Christ's unique, unrepeatable and acceptable sacrifice."The prelate continued: "When we study the most ancient liturgical practices of the Church, we find that the priest and the people faced in the same direction, usually toward the east, in the expectation that when Christ returns, he will return 'from the east.' "At Mass, the Church keeps vigil, waiting for that return. This single position is called 'ad orientem,' which simply means 'toward the east.'"This traditional posture lasted for nearly 18 centuries in the Church, he noted, as something that was handed on from the time of the Apostles.Journey togetherThe bishop observed that this single eastward position "reveals the nature of the Mass" as an act of worship shared by the priest and the congregation.However, he said, this "shared orientation was lost" as the priest and people became accustomed to facing opposite directions.Bishop Slattery explained, "This innovation was introduced after the Vatican Council, partly to help the people understand the liturgical action of the Mass by allowing them to see what was going on, and partly as an accommodation to contemporary culture where people who exercise authority are expected to face directly the people they serve, like a teacher sitting behind her desk."Unfortunately, he added, this change had some "unforeseen and largely negative effects."Not only was it a "serious rupture with the Church’s ancient tradition," the prelate asserted, but it also "can give the appearance that the priest and the people were engaged in a conversation about God, rather than the worship of God."He stated that it also "places an inordinate importance on the personality of the celebrant by placing him on a kind of liturgical stage."The bishop noted Benedict XVI's appeal to "draw upon the ancient liturgical practice of the Church to recover a more authentic Catholic worship."He continued, "For that reason, I have restored the venerable 'ad orientem' position when I celebrate Mass at the cathedral."This gesture, he stated, is not one of rudeness or hostility toward the faithful, nor an attempt to "turn back the clock."Rather, Bishop Slattery affirmed, it represents the fact that "we journey together to God."As well, he continued, it is an attempt to respond to the Pope's invitation to "discover what underlies this ancient tradition and made it viable for so many centuries, namely, the Church's understanding that the worship of the Mass is primarily and essentially the worship which Christ offers to his Father."

2009/08/20

谦虚的等级

谦虚的等级

圣本笃院长在《会规》中提到谦虚有十二个等级。
1、遵守天主的诫命。从不忽略天主的诫命,反而在心中常怀敬畏之情。
2、寻求天主的旨意,而不是自己的意愿(若6:38)。
3、以爱天主出发,效法基督服从长上 (斐2:8)。
4、逆来顺受,接受一切的痛苦(玛5:39),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5、一个隐修士谦虚地向院长告明自己内心所有的过错。
6、一个隐修士乐意接受一切辱骂和伤害并认为自己在岗位上是一个卑微及无用的仆人(咏73:22-23)。
7、能承认自己是个可怜的人,并深深相信。这样的人,他将像先知们一样谦虚,并说:“至于我,成了微虫,失掉了人形;是人类的耻辱,受百姓的欺凌”(咏22:7)。
8、一个隐修士遵守隐修院普通的规矩或听从年长隐修士的要求。
9、遵守静默,除了被要求问问题外。
10、克制大笑与轻佻,因为“愚昧人笑,是放声大笑;聪明人笑,是低声微笑(德21:23)。
11、说话温和、不喧嚷,简洁有度。
12、内心与外在的谦虚。不管在祈祷室,还是在隐修院或花园;不管外出旅游还是在田里;坐或立或走,他应常想思己过,低头,并常想象自己在天主面前受审。他也常应俯首承认自己是一个罪人(路18:13)。
攀上第十二级谦虚高峰的人,将明白天主圆满的爱是那么朴素和自然。

2009/08/13

门徒的特征

门徒的特征

耶稣的门徒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耶稣亲自的邀请
在犹太拉比的传统中,门徒选择老师;但在耶稣的事例中,不是门徒选择老师,反而是耶稣亲自选择他们(谷1:17; 2:14)。耶稣拣选门徒的主动性总是先于他们选择耶稣。同样,耶稣要他们悔改、宽恕如同他们获得宽恕一样,耶稣也要求他们生活要具有怜悯和仁爱。
2、耶稣召叫的包容性
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在跟随耶稣的人中有些是税吏和罪人(谷2:15),包括一些妇女(路8:2),虽然,福音的作者没有称这些妇女为门徒。这是因为在耶稣的时代,在希伯来文和阿拉美语中没有阴性门徒的词汇,希腊文的福音在这一方面也继承了犹太人的这种传统。路加在宗徒大事禄(9:36)中的确用了阴性的门徒,Matheria,但不是在福音中。或许因为他不愿改变已经约定俗成的福音传统。那么,耶稣有没有女门徒呢?有,但不是称呼上,而是事实上,如拉匝禄的姐妹。
3.成为耶稣的门徒意味着彻底告别过去,包括个人和习俗。所以他们抛弃一切跟随耶稣(路5:11; 9:57-62;谷10:21)。他们离开了自己的老家庭加入了耶稣建立的新家庭: 谷10:29-30. 若我们足够留意这两节福音的话,我们会发现在第三十节中省略了“父亲。”这种省略是非常有意义的。“父亲”表示家长,父权的统治。在旧社会中,家长统治一切,决定一切。但在耶稣成立的新家庭中,人人一样,没有人在另一人之上,统治他人。
4、耶稣的门徒不同于拉比的门徒
拉比的门徒关心的是学习并传递自己从老师那里所学到的。耶稣的门徒却有共同的职务,耶稣派他们出去医治病人,驱逐魔鬼,宣讲天主的国(谷6:7-13;路10:2-12)。
5、耶稣的门徒分享了耶稣服务和爱他人的生活
他们要与他人分享他们所有的(路6:30),要坐末位并服侍他人(谷9:35)并愿意种种的侮辱和诽谤(5:12,38-42)。换言之,他们要像耶稣一样爱他人。这种要求的彻底性源自于耶稣基督本人(谷8:34-35)。

2009/08/08

圣多明我,为我等祈!

这是前不久在圣多玛斯大学的小堂里拍摄的一张照片。该照片表达了圣人母亲的经验以及圣人的使命。圣人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感到自己所怀的像一只嘴巴里叼着火炬的小狗。待产时,好像一只嘴里衔着火炬的小狗从胎中冲射出来。圣人的使命的确像一把火炬一样照亮了世界、教会和信仰。他不但宣讲福音,而且维护信仰,以玫瑰经攻斥了当时的亚尔比冉异端。

今天的礼仪教导我们向天主祈求两项恩宠:
1、献礼经中这样说:天主...给我们恩宠,宣讲并维护我们的信仰。
宣讲是基督给每一个基督徒的使用和命令(玛28:18-19; 谷16:15)。维护信仰自然成为我们的责任与义务。圣人以自己的言行宣讲信仰,击败异端,维护信仰,成了我们基督徒的楷模。虽然,我们的社会没有圣人当时的那种异端,但是,我们却生活在各种不tong的“异端”中——物质、消费主义、享受、快乐主义、俗化主义及无神主义(Materialism, Hedonism,Secularism and atheism)。我们的信仰也受到时代的挑战与考验。因此,我们要祈求天主给我们恩宠在当今的社会宣讲信仰,维护信仰。
2、领圣体后经中这样祈求:天主...帮助我们为你而活 (Help us to live for you), 非常美! 圣人的一生是这祈祷的写照。他时常祈祷,常常同天主交谈,只同天主交谈,除此之外,很少谈论其他的事物。他身体力行、以自作则,无论到哪里,总是带着《玛窦福音》及《保禄书信》。反省我们的生活,真是羞愧难当!我们为物质、为金钱、工作、为有房子、车子、妻子而活,总之不是为天主而活。从今以后,愿我们每人都能为主而活!

2009/08/06

你在妇女中受赞颂

这些天电视、新闻、报纸以及大家谈论的话题不外是菲国前任总统——柯力阿桂诺——的逝世。从她的生病、逝世以及特殊的葬礼中,可以看出她深受穷人、富人们的爱戴。在她生病期间,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来探望她、鼓励她,主教、神父也络绎不绝。因为肠癌,她走了,举国上下,无不伤悲、为之垂泪,深深缅怀她为国家、为人民带来了自由和民主。生前好友,主教、神父、教友纷纷前来吊唁,向她鞠躬致敬。甚至那些生前曾批评她的人,也前来向她告别(pay last respects)。“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外。”
全国人民对她的评论非常高,称她为国家的“英雄,”民主之母等。她的葬礼也是空前、史无前例的。路济亚修女——1917年,她是葡萄牙圣母显现的见证人之一——送给她念珠时对辛海梅主教说:她是天主给菲国人民的礼物,主教回答说:但她受了很多的苦。路济亚修女说:天主所爱的人都是受了很多苦的。当今教宗也曾两次向她传达他的关爱。一次在她生病期间,一次则发来唁电。

我一直在想,她为何深受全国人民的爱戴呢?理由很简单:她关爱他们、无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她对天主的虔诚、对圣母的恭敬以及她简朴的生活是全国人民所深知的,是全国人民的楷模。她所关心是人民的生活及自由,国家的利益。她教导人民要行善,要好(hao,去声)善:Do good and to be good.

这事件使我深深地反省司铎的生活,更深地认识自己的使命及工作,认清自己的方向——依附富人还是关爱穷人。对于我自己而言,这也是教友抱怨“神父与富人打成一片、走得很近,穷人则成了bei遗忘的角落”的一个很好的提醒。

司铎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反省自己的工作;升华、圣化自己的生活。今天东、西方的教会也在庆祝耶稣显圣容的庆日,我祈求天主说——这是我今天向天主祈求的恩宠:帮助我“变容,”使我发出光芒、辉、美善(splendor、radiance and beauty of God)吸引大众归向他,光荣他的圣名(玛5:13-16)。

2009/08/05

圣母雪地大殿

圣母雪地大殿

今天教会纪念——自由纪念——罗马四座著名的大殿之一,圣母雪地大殿的奉献日。该大殿和其他:拉特朗、伯多禄、保禄大殿被誉为教堂之母。

圣母雪地大殿的由来
该大殿可追溯至君士坦丁执政的时期。在教宗利贝力乌斯改为教堂之前,它是一个贵族家庭的财产,被称为sicinini宫殿。据说,有一天,该主人若望及其妻子来到教宗前,说要把这地方奉献给圣母,因为他们没有孩子可以继承。这对夫妇热切祈求圣母指引,为纪念她他们应该做什么样的工作。圣母借着奇迹满全了他们的愿望。八月五日——那是罗马非常热的一天——夜里下起了雪。同一天的夜里,圣母借着同样的梦告诉他们夫妇俩在有雪花覆盖着的地方建造圣殿,以资纪念。
若望立刻向教宗讲述了整个事情的经过。教宗也做了同样的梦。第二天早上,教宗同神职以及教友们游行到那个覆盖着雪花的地方,并做记号将在此建造大殿,纪念并恭敬圣母。

大殿的重要性
大殿是在教宗西斯督六世时开始重建的。其重要性有三:
1、这是厄弗所大公会议(公元431年)的纪念性的建筑物,因为在该大会中确定了圣母不但是基督之母,也是天主之母,并以此大殿奉献给圣母,因此该大殿是西方教会最古老的圣母大殿。
2、该大殿是罗马的耶稣诞生堂,犹如犹大的白冷;从第七世纪开始,人们认为本大殿保存着白冷的马槽。同时,该大殿也是集会弥撒的教堂(station church), 教宗在将临期第一主日、圣诞节前夕、圣史——若望的庆日等在此举行弥撒。由于手头没有拉丁的感恩祭典,因此,不知道是否还一直保持着这古老的传统。
3、该大殿是第一个圣母的朝圣地,是世界各地所有圣母朝圣地之母。

愿借着此纪念日,增加我们对圣母的热爱和对天主的爱火。

2009/08/04

礼仪的举行

最近有机会与罗神父见面,虽然——由于其他的原因,匆匆忙忙,相互寒暄数语便打道回府了,但是有几句话我印象很深刻。罗神父当时说道:礼仪不是教友搞坏了的,也不是修女,而是神父。虽然不完全是,但是有一定的道理。
前段时间对中国留菲学生团体的礼仪做了一些反省,并把反省的内容通过邮件交给了该团体的负责人——一位相当热心的女青年。该反省的内容中添加了一些教会的文件,如礼仪宪章、教理、罗马弥撒经书总论2002以及2008、11圣礼部颁发的《论领圣体时的降福》一文。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此文件不是真正官方的文件,因为是答复个人的质疑,但或多或少说明/反映了目前教会的态度。
出于我意料之外的是,她居然置之不理,一点都不在乎。据说她仍我行我素。她的理由是:1、其他的神父都没有说,尤其是耶稣会的神父,因为她们都在耶稣会的地方举行礼仪,而且还那样做,如领圣体时降福。罗神父的话果然不错,礼仪是神父搞坏的,神父们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最近我听说,首都北京的礼仪也乱得一塌糊涂,不伦不类,面目全非。一位修士还告诉我,送圣体员居然在送圣体时象神父一样举手降福前来接受祝福而不领圣体的人。幸亏有些教友已经注意到礼仪失去了神圣性,并呼吁返璞归真。
2、关于投射读经内容的问题,她们说,没有什么关系。因为:1、很多的堂区都把读经的内容投射出来;2、她们说罗神父在香港推广礼仪,印发了很多礼仪用书,教友在弥撒中也使用,言外之意是说,罗神父也这样做,难道错了吗?我的答复是说:去年曾与罗神父一齐献祭,当时记得没有投射读经的内容。所以我就说,罗神父弥撒中没有投射读经的内容以及礼仪的经文。而且,罗神父也说过,那些礼仪用书本来是弥撒前做准备和弥撒后再做祈祷用的。罗神父作为中文界的礼仪学者,他不可能不清楚礼仪上这些基本的原则,只是教友的做法远离了罗神父的初衷。
我清楚地知道,在乎礼仪的人不多,尤其是神父们,只有那些热爱礼仪、忠于教会的一小部分人像“恐怖分子”一样指出被滥用了的礼仪的不对之外,别无他求,旨在维护礼仪的神圣。

2009/07/30

辅祭主保二




圣若望. 贝曲曼斯(1599-1621)是查尔斯和依撒伯尔贝曲曼斯的大儿子,1599、3、13生于比利时的一个小镇。其父是一个鞋匠,同时在教会和不同的团体服务;其母为维持家庭的生活,不辞辛劳,她从小就教导若望和其他的兄弟姐妹热爱天主,热爱圣母。圣若望. 贝曲曼斯是辅祭的主保,11月26日是圣人的纪念日。
圣若望. 贝曲曼斯与众不同的是他的热心和虔诚。年仅七岁,他便有了早起的习惯,每天总是怀着极大的热忱,辅两台或三台弥撒。十岁时,他对自己的父母说,他想做一名神父。于是他们就送他到伯多禄神父那里,住在那里并学了三年。在此期间,他初领了圣体。他的成绩超群出众,生活也其乐无穷。
由于其母病情颇为严重,所以若望离开了伯多禄神父那里,而且其父的生意也不景气。因此,他仅以帮手在本堂神父住房内帮忙,但,每人都希望他能继续学业,所以,他被送到另一个城巿,就读于一所教会的高中,同时兼主教座堂的指挥。后来,耶稣会开办了一所学院,若望便来此学习,他学习勤奋用功,名列前茅。他把宝贵的时间分别安排在祈祷和活动上,但他从未忘记天主在内心的呼唤和召叫,1616、9、24,他终于进入了耶稣会的修道院。
他的同伴都称他为“快乐的圣人,”因为他总是笑容满面。他对学习认真的态度以及对老师的尊敬倍受他人的喜爱。初学两年后,他19岁发了初愿并被送到罗马深造。22岁时,他代表校方参加暑期公开的辩论会。8、6,尽管他身体欠佳,但仍旧赢得了第二次的辩论会。此后,他的病情每况愈下,并且知道自己即将离开此世。一周后,他妥善地准备自己见天主,终于在1621年 8月13日,在念着“耶稣,玛利亚若瑟”时便去世了。当有人问他什么是对圣母最好的敬礼时,他说:无论什么,不管多么小,只要我们认真对待它。他常说,我若从小不能成为圣人,那将永远不会成为圣人。他宁愿死也不触犯修会中最小的会规。他也说,我的补赎就是过普通的生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珍惜来自天主的灵感。
他死后不久便出现了很多的圣迹,所以1865年,他被教宗庇护第九世宣为真福,后来在1888年,被教宗良十三世宣封为圣人。

2009/07/27

辅祭主保一

圣太西修斯(Saint Tarcisius

圣太西修斯是第三世纪的一位殉道者。对于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
他为了保护圣体而死于一群暴徒之手。因此,教宗达玛苏把他视为第二个被石头砸死的斯德望。原来,他被葬在圣加里斯多的地下室(Catacombs of San Callisto),但现今被移至罗马的圣西物斯特罗堂(San Silvestro in Capite)。圣人的纪念日是在8月15日,由于刚好是圣母升天节,故罗马年历中没有提及,仅在罗马殉道录中提到他。他是辅祭及初领圣体者的主保。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那时他是一个辅祭,年仅十二岁。由于那时是教会受迫害的时期,所以基督徒不能公开举行弥撒,只好在地下室举行。弥撒后通常由执事给囚犯—受监禁的基督徒——送圣体,但有一天没有执事,考虑到他的信德和虔敬,他们派太西修去给他们送圣体。神父把圣体放在一个非常特别的圣体盒内交给他,他就把圣体放在离自己的心最近的地方——胸前。途中,一群孩子正在打球,他们正需要一个人,于是,他们要太西修跟他们一起打球。他对他们说,他不能跟他们一起打球,他们就问他拿着的是什么。他不愿对他们说是圣体,于是他们开始打他。据说,他们打了他以后,圣体却奇迹般地消失了。幸亏,来了一个人把这群孩子赶走,但是由于伤势很重,他便死于途中,葬在圣加里督斯公墓(Cemetery of St. Callixtus)。

2009/07/23

东方礼与东正教

东方礼与东正教

问题1:拉丁礼的天主教与东方礼的天主教是否有实质的区别?
问题2:教友可以参与东正教的弥撒吗?他们不是裂教吗?

答复:
由于两个问题有关系,故一并予以答复。
首先,拉丁礼和二十多个东方礼的天主教会不存在分歧的问题,但的确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这些不同在同一的天主公教会内表达不同的特性。最明显的不同莫过于外在的不同。东、西的教会使用不同的仪式举行弥撒、圣事及圣仪。
一个外人在那些有东正教会的地方,如拜占庭、科普特和印度,的确很难分辨两种不同的礼仪。不过,东方礼的天主教和东正教明显的区别在于:东方礼的天主教在感恩经中提到教宗。与拉丁礼的教会比较,东方礼教会的区别在于内在的组织。如宗主教或总主教的领导角色,选举主教的方法或在某些场合有已婚的司铎的临在的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些的不同,不会造成信仰上的分歧或与教宗首席权(伯多禄继承人)的共融。因此,教友可以在任何一方参与弥撒,领受圣体,满全罢工瞻礼日的要求。虽然在参与礼仪前没有正式的要求,但可使用古老的原则:“入乡随俗”(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因此,一个想参与东方礼的拉丁礼的教友应该知道东方礼的基本的习俗及要求并做适当的调整及适应。如,大部分东方礼在礼仪中都是站立的姿势,祝圣体圣血也不例外,拉丁礼的教友应该尊重这种传统。有些甚至在领圣体前有严格的守斋规定,拉丁礼的教友应该跟着做。经常参与东方礼的不能使一个教友成为东方礼的教友,如同一个东方礼的教友常常参与拉丁礼不能自动地成为拉丁礼的教友一样。若要正式、永久地成为任何一方都需要正式的手续。

至于,东正教的问题就有些不同了。虽然,他们享有宗徒的传承(apostolic succession)和七件圣事,但是他们不享有与罗马完全的共融。虽然如此,天主教不认为他们是正式的分裂教派。从天主教的立场来看,一个不能参与天主教弥撒的教友,若他希望,可以参与东正教的弥撒并领受圣体。同样,一个东正教的也可以在天主教东、西礼领受圣体和其他圣事。这种的参与,从来不是强制性的,往往是自由的;甚至在罢工瞻礼之日,也是自由的,不是必须的。不过,不是所有的东正教都接受这个看法,有些人对互领圣体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教友们应尊重个别教会能接受的,不能强加自己的想法及做法于他人之上。

2009/07/22

认识福音中的玛利亚玛达肋纳

圣妓
大约两千年以来,基督徒们都认为,玛利亚玛达肋纳是一个妓女。她听了耶稣感人的道理后,远离了罪恶的生活,悔改了。从那时候起,她试图跟随耶稣犹如门徒一样,奉献终身、爱慕侍奉祂。
我们会认为她应该是一个漂亮、美丽、蓄着长发的妇女。她为自己的罪过而后悔,在某种程度上说,她象征着教会的悔改。在许多相片与绘画中,她被描绘为一个穿着诱人的深红色外衣——放荡的象征,蓬头散发——当时妓女特有的习俗,跪伏在十字架前或跪伏主前。
尽管如此,假如我们在新约中找这样一个有罪的玛达肋纳,我们将一无所获。我们找不到一个单独的故事能反映她整个的形象。那么,我们对玛达肋纳有罪的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呢?
如果我们细查新约,我们得知至少有五处提到玛达肋纳。

赋予她名字的那座城
我们第一次读到玛利亚玛达肋纳,是在路加福音的中间部分。福音说,那时,耶稣经过乡村,宣讲天国的喜讯,十二宗徒跟着祂,还有一些曾附过恶魔的妇女。在她们中有个名叫“玛达肋纳的玛利亚,从她身上赶出了七个魔鬼;还有约安纳,即黑落德的家宰雇撒的妻子,又有苏撒纳;还有别的许多妇女,她们都用自己的财产资助他们”(路8:2-3)。
所以,我们看到,在跟随耶稣的妇女中,她居首位。她的名字是玛利亚,希伯来文的意思是美丽、漂亮的。这名字是耶稣时代最普通和最普遍的名字之一。因为这是梅瑟姐姐的名字(出15:20),所以,许多人都想自己的家里有一个“玛利亚”。这样,我们对这个如此经常被使用的名字就有了一个概念。这足够可以从那些在耶稣十字架下妇女的名字中看出来:“在耶稣的十字架旁,站着祂的母亲(玛利亚)和祂母亲的姊妹玛利亚,还有克罗帕的妻子玛利亚和玛利亚玛达肋纳”(若19:25)。在这一小群的妇女中,她们都叫玛利亚。
因此,当人们取名为“玛利亚”时,他们就用一些描述性的词语加以区分。如某某人的妻子玛利亚,或某某人的母亲玛利亚,或某某人的姐妹玛利亚。不过,在玛利亚玛达肋纳的例子中,人们叫她“玛达肋纳”是因为她生于一个名叫玛达拉的小镇,该镇位于加里肋亚海的西边,离北边的提庇亚城大约有五公里。因此,玛达肋纳不是一个妇女确切的名字,而是她出生地的别名,如同我们现在所称的一样,来自巴黎的叫“Parisian”——巴黎人;或来自亚洲的叫亚洲人。但是时间久了,也就成为了她正式的名字了。

总是第一
在圣经中,第二次出现玛利亚玛达肋纳的是在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时候。“还有些妇女从远处观望,其中有玛利亚玛达肋纳,次雅各伯的母亲和若瑟的母亲玛利亚及撒罗默。她们当耶稣在加里肋亚时,就跟随了祂”(谷15:40-41)。在那些妇女中,她是第一看到耶稣惨不忍睹死亡情景的人。圣经就这样提到了她。
第三次提到她是耶稣从十字架上被卸下来时。那时,在公议会中颇有名望的阿黎玛特雅人若瑟,请求比拉多允许他拿走耶稣的遗体。然后,他用殓布把耶稣的遗体包了起来,并把祂安放在坟墓中。此后,马尔谷加了一句说:“那时,玛利亚玛达肋纳和若瑟的母亲玛利亚,留心观看安放耶稣的地方”(谷15:47)。
第四次是一周的第一天的清晨。一些妇女,其中有玛利亚玛达肋纳去看耶稣的坟墓。当她们到达那里时,她们看到坟墓已开了,里面空无一物。她们看见一位身穿白衣的少年,他告诉她们耶稣已经不在那里了,像祂自己所说的,祂已经复活了(谷16:7)。从这里我们得知,玛利亚玛达肋纳是最先得知耶稣复活的妇女之一。
第五次、最后一次提到她的时候,是她离开圣墓后,意外地遇见了复活的耶稣,她就向宗徒们传报了这个好消息(玛28:9-10)。

寻找七个魔鬼
正如上文所列出的,在福音中,玛利亚玛达肋纳总是出现在备受嘉许的地方。然而,传统上却把这个妇女——耶稣的一个门徒、一个忠实的跟随者、复活的第一个卓越见证人、宗徒——沦为臭名昭著的妓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一切都起源于路加隐含的记载。当第一次提到她时,路加说:“从她身上赶出了七个魔鬼”(路8:2)。读者们想知道路加这样的描述到底有何意义。因此,他们猜想,如果她身上有过七个魔鬼——用了暗示情况最糟糕的象征数字,那么,她的过去一定很可耻、很堕落。
因此,圣经的读者们也问:耶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从她的身上驱逐过七个魔鬼呢?至此为止,路加福音只提到一例病人的痊愈——治好伯多禄的岳母(路4:38-39)。那么,其它的“治愈”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于是,他们试图在第二个妇女,该城的一位妇女身上找到答案,她是一个来请求耶稣宽恕自己罪过的妇人。在路加福音中,圣史在提到玛达肋纳名字之前,恰记载了悔改罪妇的故事。

以泪洗脚
的确,路加记载,有一次,耶稣被邀到一个名叫西满的法利塞人家里用餐。当他们坐席时,进来了一个城中的罪妇,她坐在耶稣的脚下,就哭开了,并用自己的头发,擦干被自己眼泪滴湿的耶稣的双脚。主人立刻认出了她,因为她是一个声名狼藉的城中罪妇,使他惊奇的是耶稣居然允许她触摸自己。
知道了西满所想的以后,耶稣却为这个妇女辩护并借此批评了他。作为东道主的西满,当耶稣来时,他没有遵守他们的欢迎礼,如洗耶稣的脚、亲吻耶稣的脚、用香液擦洗耶稣的脚。由于这些事他一件都没有做,因此,他对耶稣的爱意和感恩少之又少。但是,这个为自己罪恶恸哭、请求宽恕的妇女却在耶稣前表现出谦卑与感恩(路7:36-50)。
在这个故事后,路加第一次提到了玛利亚玛达肋纳的名字(路8:1-3)。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假设:那位痛哭自己的罪过并得到耶稣宽恕的无名妓女,那位路加没有透露姓名以至于让读者认出她身份的妇女,就是耶稣在她身上赶走了七个魔鬼的那一位。

第二个错误
现在,玛利亚玛达肋纳,第二次与另一个妇女被混淆而成了妓女。马尔谷记载,耶稣在临死前几天,再次受邀赴宴,不过,这次是在伯达尼城内。在那里,另一个妇女——第三个,带着一瓶珍贵的香液走近耶稣,并把香液倒在耶稣的头上。在场的人都非常生气,因为他们觉得她的行为过于浪费。但是,耶稣却为她辩护并欣赏她所做的(谷14:3-9)。
马尔谷福音中的这个妇女所做的似乎与路加福音中的那个罪妇所做的一样,这个事实使得读者认为,圣史们指的是同一个人,即玛利亚玛达肋纳。因此,圣经的读者就认为这三个妇女——附有七个魔鬼的玛利亚玛达肋纳、城中的罪妇和伯达尼的妇女,是同一个人。在若望福音中,伯达尼的这个妇女就是拉匝禄的姐妹——玛利亚;到最后,她也被误认为是一个妓女。
可怜的玛达肋纳没有得到怜悯与同情。后来,传统把她与那有六个丈夫的淫乱的撒玛黎雅妇人等同起来(参阅若4:18),甚至与犯奸淫时被抓的妇女等同起来(若8:1-11)。每当福音提到无名妇女淫乱的行为时,总是归咎于玛达拉的这位玛利亚。
许多教父却反对这样的认同,如公元四世纪的奥斯定、公元四世纪的盎博罗修和厄弗冷。不过,大额我略教宗,在公元 591年的9月14日星期五,在罗马圣克莱孟大殿的一次著名的讲道中,第一次确定了她的身份。那天教宗说,“我们认为路加称之为罪人的那一位,以及若望称之为玛利亚的那一位,都是指从她身上被赶走了七个魔鬼的玛利亚。如这七个魔鬼不是指罪行的话,那又能指什么呢?”
所以,从第七世纪开始,人人都相信前面所提到的三个妇女的确是指同一人。

从罪妇到病妇
然而,那些精心研究这课题的圣经学家们反对这样的看法,并主张所指的是三个不同的妇女。
第一个的确是玛利亚玛达肋纳。现在他们认为,“被赶走了七个魔鬼”,与她过着罪恶的生活毫不相干,而是与她的疾病有关。而且,在新约中,我们也找不到一处提及,附魔的人就等同于有罪。福音中多次详细地记载这些事件,如腓尼基妇人那附有邪魔的小女儿(谷7:30)和那个从小就附有邪魔的男孩(谷9:21)。不过,在提及的这两个例子中,他(她)尚未达到判断是非的年龄,因此,他(她)也就不被认为是罪人。
再者,当路加描写玛达肋纳时,他说她是曾附过恶魔或患病而得治好的妇女之一(路8:2);他没有说她是从罪恶中悔改的妇女。因此,玛达肋纳附魔,不一定意味着魔鬼使她犯罪,使她生病倒有可能。因此,提及七个魔鬼附在她身上不是指,她是一个罪恶滔天的人,而是指她是一个病入膏肓的人。
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玛利亚玛达肋纳就是那个在耶稣脚前恸哭的罪妇。

已消失的名字
因此,那个无名的罪妇不是玛利亚玛达肋纳,是另外一个不同的妇女。路加圣史以无名氏提到她。我们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她是第三个女人,就是在耶稣临死之前,把香液倒在耶稣脚上的那个来自伯达尼的女人呢?不,我们不可以这样认为。她们也不是同一个人。如果是这样,那么,为什么她们在福音中做同一件事而出现呢?
圣经学家们说,在福音写成之前——因此是在福音前的传统中,有两个妇女前来向耶稣表达敬意的故事。第一个,就是用自己的眼泪洗耶稣的双脚,并用自己的头发擦干祂双脚的罪妇;另一个就是那个把香液倒在耶稣头上的妇女。第一个罪妇如此做为求得宽恕,而第二个妇女则是预报耶稣死亡的到来。当路加写福音时,他知道第一个罪妇的故事,所以就把这故事编入了自己的福音(路7:36-50)。但是,马尔谷和玛窦却只知道第二个好心妇女的故事,所以,马尔谷也把它编入了自己的福音(谷14:3-9)。

蓬头散发
当最后一位圣史——若望写福音时,认为两个故事是同一个故事。所以,他提供了另一个说法,就是把两个故事合并在一起。在福音中,他所记载的故事如同马尔谷所记载的一样。耶稣临死之前,祂受邀到伯达尼赴宴,在那里有一个善心的妇女带着香液来敷抹祂,并宣告祂的死亡即将来临(若12:1-11)。但是,若望也加入了一些来自路加故事的资料,使他自己的故事看起来更有趣。
例如,若望说, 这妇女把香液倒在耶稣的脚上!这是可笑的一件事。人们要么抹在脸上,要么抹在头上,使脸上和头上能香气袭人,如同我们今天所做的一样。把香液抹在脚上就毫无意义。毫无疑问,若望这样记载是受到路加的影响:就是受了那个用眼泪洗耶稣双脚的城中罪妇的影响。
还有,若望记载,这个妇女把香液倒在耶稣的脚上,然后擦干!敷抹香液后擦干,意义何在?这是因为若望引用了路加的记载,在路加福音中,罪妇用滴落下来的泪水洗耶稣的双脚。
最后,若望记载一个蓬头散发的伯达尼妇女。在耶稣的时代,在公开的场合,头发松散下垂是不合体统的,只有妓女才那样做。一个来自伯达尼的好心妇女怎么会被描写成这样呢?这是因为若望再次受到路加福音中罪妇的影响,采用了那些资料而成的。
总之,大众犯的错误就是把三个不同的妇女视为一人。一、附有七个魔鬼的玛利亚玛达肋纳;然后,是路加福音故事中没提名字的妓女,最后是来自伯达尼的好心妇女。她在若望福音中具有路加福音中罪妇的特征。

无伤大雅的记号
由于这些混淆不清的表达,好几个世纪以来,天主教一直以为玛利亚玛达肋纳就是一个妓女。从这个错误中,使用玛达肋纳作为妓女委婉语的习惯也就出来了。因此,那些让妓女恢复正当职业的团体被称之为玛达肋纳之家。在中世纪,私生的女孩也都叫这个名字。还有些人认为,玛达肋纳是妓女的主保。
尽管,我们在福音中看到,玛达肋纳仅是一个被耶稣治好的病危者,之后,她无条件地跟随了耶稣,在祂被钉十字架时陪同祂,协助安葬,见证祂的复活,而且是第一个实践传报耶稣复活使命的人。
但是,我还是认为,玛达肋纳没有被误传。凡是与基督相遇的人都经历了彻底的改变,并把过去的不对置之脑后。把罪恶的生活置之脑后,并且不再度那样的生活,就是彻底改变的结果。

2009/07/15

新发现

前几天,很意外地在网上发现“主教团礼仪圣乐委员会”的网站,由留奥学成归来的苏开仪女士负责。今天,邀请各位前往访问,这可谓是公诸同好。请链接:http://www.catholic.org.tw/catholic/liturgy98.html.

的确,监督、审察礼仪中的歌曲是主教团或教区主教的责任,因为主教们才是真正的、名正言顺的Liturgists---礼仪学家。由于,主教团或主教没有重视礼仪中的歌曲或力不从心,因此,礼仪中的歌曲“泛滥成灾,”一些粗俗、不登大雅之堂的外来歌曲,如社会上的或基督教的改头换面地进入我们教会的神圣礼仪,不伦不类(neither fish nor fowl)。这不但使礼仪“俗化,”更使教友们失去对礼仪的认同感和神圣感。因此,维护教会的礼仪及圣乐迫在眉睫。
我想主教团虽主要为台湾而存在,但也不排除为中国大陆而存在的可能。因此,主教团不但应该为礼仪在台湾做出应有的贡献,更应该在中国国内的推动礼仪及出版引导发展圣乐的指南。目前,这一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属于“virgin land。”虽然我们不能否定他们的贡献和帮助,但是在不否定他们贡献的前提下,主教团在礼仪圣乐方面的力度显然不足及不够,至少在中国国内如此。诚切希望本主教团礼仪圣乐委员会的成立,不但帮助台湾当地圣乐的发展,而且应该推而广之,使之百花齐放,成为教会的春天。

2009/07/12

Graduale Romanum







本主日的领主曲





这是本主日的圣咏
Graduale Romanum
去年圣诞节前,在网上认识香港教区的一位青年教友。他对礼仪情有独钟,并在自己的博客上,谈及礼仪诸多的问题及反省。记得有一次他向网友展视了Graduale Romanum,我有时也拜读他的博文,便看到自己梦寐以求,渴望多年的Graduale Romanum. 于是,我遂留言是否可以帮忙购买,主动、热情、慷慨的他便慨然允诺。过不了多久,他通过网络为我订购,再过不多时,Graduale Romanum几经周折,终于来到我的手里,一见便爱不释手,好、真好、太好了!更好的是,他居然以此作为圣诞礼物,没有charged me,非常感谢Michael. 经上说: 乐善好施的人,必蒙上主的祝福。我的好友Michael 一定是如此。

今天突然提及Graduale Romanum, 这是因为自己多次谈及在礼仪中选用歌曲的问题。而Graduale Romanum就是教会官方标准的礼仪歌集,《弥撒经书总论》总是提到要在此歌集中选取歌曲。因为此歌集有每主日,甚至是每日的弥撒歌中的歌曲,有时也指出不同礼仪年的不同歌曲,如甲年使用A歌曲,乙年使用B歌曲。
前不久得知,台湾已经有中文的Graduale Romanum,大家可以通过此链接:http://www.catholic.org.tw/taipei/weekly/GregorianPsalm.htm,一睹为快。本人正努力想办法购买中文版的Graduale Romanum,以便在礼仪中供教友使用。 若中文版的Graduale Romanum在中国普及的话,这将会是礼仪歌曲的一大突破和指导(Guide)。





2009/07/10

珍贵的礼物

圣多明我是我的主保圣人,也是该会的创始人(Order of Preachers)。他对玫瑰经的推广和普及具有莫大的贡献。 圣多明我,为我等祈!





这份珍贵的礼物是孙修女的“杰作”,虽属临摹如她自己所言的,但是以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形容,并不为过。



孙修女系中国山西人,属圣母无玷圣心小修女会修女。她以优异的成绩及论文(Magna cum laude with outstanding thesis)三月份在宗座圣多玛斯大学毕业。目前,她正在准备在Mega Mall开画展,的确,我三身有幸能目睹她的画展。这是她的毕业论文画:天国的喜宴。值得一提的是,罗神父也给予不少宝贵的建议,更好地表达天国在圣经中的图像,并使之锦上添花,功不可没。




虽然认识她的人不多,但是一提起她的杰作——七苦圣母——来此进修前的杰作,大家都想认识作者。据说,在北方,七苦圣母颇受教友们的欢迎和喜爱,原来该作者就是孙修女。记得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饭店遇见一位山东的神父,他吃惊地说:你就是七苦圣母的作者!我曾对她说:你离画家不远了,其实她是画家,具有得天独厚的天赋,只不过还是属于尚未出名的画家。她的老师、同学都喜欢她的画,都邀请她画画,只是她时间不多了,她即将回国。回国后,她将为中国教会的艺术开辟新篇章。
愿天主赐给她特别的灵感,以属神的智慧及艺术引领天主子民追求并迈向真、善、美、圣。

2009/07/09

殉道者的血是信仰的种子

今天为中国教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纪念中华殉道诸圣及真福。
因此,前几天在香港礼仪委员会的网站下载了专用的弥撒经文:进堂咏、集祷经、读经、献礼经、及领圣体后经。这些经文非常优美,令人陶醉,如集祷经。

Collect
Almighty and ever-living God, you have raised the Chinese Martyrs and Blessed to be models of our faith. Through your grace, they had the courage to witness to your Gospel by giving up their lives and with sanctity. May their blood and zeal continue to nourish the seeds of faith in the Chinese people, leading them to know and love you. We ask this through our Lord, Jesus Christ, your Son, who lives and reigns with you and the Holy Spirit, one God, for ever and ever. Amen.

这集祷经的优美之处:内容、结构。

内容:全能永生的天主,你哺育了中华殉道诸圣及真福,并使他们成为我们信仰的模范。因着祢的恩宠,他们毫无畏惧,视死如归以圣洁见证了祢的福音。求祢使他们的血及热忱继续滋养华夏民族,引领他们认识和爱慕祢。以上......
其结构如下:
Address: 全能永生的天主
Anamnesis: you have raised the Chinese Martyrs and Blessed to be models of our faith. Through your grace, they had the courage to witness to your Gospel by giving up their lives and with sanctity. 你哺育了中华殉道诸圣及真福,并使他们成为我们信仰的模范。因着祢的恩宠,他们毫无畏惧,视死如归以圣洁见证了祢的福音。
Epiclesis: May their blood and zeal continue to nourish the seeds of faith in the Chinese people, leading them to know and love you. 求祢使他们的血及热忱继续滋养华夏民族,引领他们认识和爱慕祢。
Conclusion:以上所求......

但中文的集祷经,逊色好多!至于中英为何不一致,只好请教罗神父了。

集禱經
全能永生的天主,你對每個民族的計劃,總是神妙莫測。你在基督身上向我們揭示了苦難的奧秘,化死亡的陰影成為生命的曙光。求你藉歷代中華殉道者所流的血,使福音廣傳於這片土地,並使中華同胞早日得享作你子女的自由。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阿们!
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蒙召为信仰殉道、致命,但每个基督徒都蒙召爱慕天主,迈向成全(参阅昨日圣玛利亚、葛莱蒂诵读)。

2009/07/07

The ends do not justify the means

这是基督徒伦理最基本的原则之一。若某人有好的意向,但若使用不道德的方法达到其目的,那么,好的意向/目的未必是好的,同样具有污点 (参阅天主教教理1753)。记得我们的教授罗神父在自己“为一切人成为一切人”的博客上说过类似的话:好心没有用到正确的地方。

遥想当年,厄里来先知感叹道:“我为上主万军的天主忧心如焚,因为以色列背弃了你的盟约,毁坏了你的祭台,刀斩了你的先知,只剩下了我一个,他们还要夺取我的性命” (列上19:14)。当耶稣在耶京洁净圣殿时,若望圣史记载了门徒想起了经上所说的:“我对你殿宇所怀的热忱耗尽”(若2:14)。

近来,我也经历了他们的这种感受。前几天我受中国留菲学生团体(China Mission Community)之邀,参与该团体二周年的庆典弥撒。该团体由一位神父负责,由教友学生,修女、神父及部分非教友组成。弥撒的前前后后,使我倍加难受与伤心。我为礼仪忧心如焚啊,天主!

1.读经台非常严重地被滥用(absolute abuse)
弥撒前,一位修士在读经台上告诉大家弥撒中的注意事项。在领圣体后经之前,该团体的负责人在读经台上感谢某某神父、修女、修士等;此后,又有神父在读经台上感谢该团体的负责人......
我不怀疑他们具有善意,但是怀着这份善意而漠视天主圣言的尊贵,我不敢苟同、不敢恭维。首先,被祝圣的读经台是专门为天主的圣言而服务的,而且总论不断、反复地强调,读经台只可宣读天主的圣言,不可另作他用(参阅309)。其次,也表达了我们对天主圣言的认识、态度、意识以及尊重。教会教导我们:教会尊重圣经如同尊敬主的圣体一样(启示21,教理103)。我的灵魂,你想一想?

2、答唱咏
弥撒中的答唱咏富有新意,还是第一次看到。以往是教友一起咏唱一首圣歌来代替答唱咏。该弥撒中答唱咏的创意就是:不是会众一起唱,而是以电脑通用视频播放、投射出来。竟有“创意”到这个地步,实属罕见,空前。虽然,播放的内容与答唱咏的内容相似,但.....明显的错误是,以非圣经作品取代天主的圣言(总论57)。其次:active participation又表现在哪里呢?这种创意在礼仪中愈演愈烈!

3、投射所有的礼仪经文
这对梵二主张的积极参与弥撒的精神是莫大的曲解和误解。从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直到最后一字不漏地把所有经文投射出来。读经的内容当然不用说被投射出来。
其实,圣道礼基本的原则是:圣经是用来被聆听的,诚如总论所指出的。更糟的是,越来越多的堂区使用现代化的科技把读经的内容投射出来,好使教友“一目了然。”这是适得其反。此外,在弥撒第一部分的圣道礼中,主要要求参与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天主的圣言上,即圣言的餐桌。因此,读经的内容一旦被投射出来,参与者的注意力自然而然不是在读经台,而是上显示屏。这不但使读经台(Ambo,elevated platform)失去其本有的功能,而且也分散参与者的注意力,是双重的损失,可谓得不偿失。
主礼讲道的内容也是如此。更有意思的是,主礼每次都是在说文解字,抽空了天主圣言的内容,为其本人是相当了不起,为我却是可悲的。

4、请非教友往xx神父处接受降福
领圣体前,有一位神父又一次地站着读经台上说:请非教友往xx神父处接受降福,For those who are non-Catholics, please approach Father xx for the blessing.
这又是一个新”创意.” 殊不知,教会不欣赏这个“新创意。”That is going too far. 去年曾提到领圣体时降福的问题,当然不可以,我的兄弟。

还有其他的,就不提了。总之,礼仪严重地被误用、滥用。

的确,梵二要求积极参与弥撒,但绝对不是要求主礼或神父随心所欲,擅自篡改礼仪(礼仪26,22)。

天主,请宽恕我们的罪过以及对祢的侮辱。

2009/07/04

弥撒中的圣母经

一位加拿大的读者问:
1、信友祷词后可以念圣母经吗?
2、讲道后或弥撒后可以念圣母经吗?

第一问题的原则是:若是地方的传统习惯,那么,可以念圣母经作为最后的祈祷,但不可以圣母经取代主礼的结束祷词。
第二,讲道后加念圣母经,我持怀疑态度,尤其当全体一齐诵念时。这可理解为把非官方的祈祷加入弥撒。有人辩护说,在这样的例子中,圣母经作为结束的欢呼类似于“耶稣基督永受赞美。”教宗常以此开始并结束道理(sermons)。若以此方式解释,未免太牵强附会了。
虽然,在中文中,sermons and homily,同为讲道或道理,但是:前者指弥撒外的道理,而后者则专指弥撒中的道理。
我本人不理解为何弥撒以圣母经结束。若把这些祈祷加在官方的祈祷中,那是不合适的。但是,如果那是热心敬礼的一部分,拉长弥撒后的感谢,那么弥撒礼成后的圣母经则无可非议。

2009/07/03

礼仪中的司仪

读者问:
1、 在有九位神父及两位主教参加的会议中,一个教友领导“受权”修士每天请圣体到大厅进行四十五分钟的明供圣体,然后,举行圣体降福。修士可以举行圣体降福吗?
2、 弥撒中共祭神父的位置应在何处?
3、 在弥撒中司仪可以对主祭或共祭者指手画脚吗?

在该会议期间,每次做弥撒主教们与司仪在靠近祭台处就坐,神父们则坐在教友面前,离主教有15至20 米之间,尽管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让神父与主教坐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共祭神父一定要服从教友“领导”的安排吗?他们有权力安排神父这样或那样吗?
主礼可以说:“我不需要司仪吗?” 在会议期间的弥撒中,司仪对主礼说“我负责今天的礼仪。”


教授回答:
1、当圣职人员在场时,非圣职人员明供圣体是 abuse,更严重的是修士举行圣体降福。只有圣职人员可以举行圣体降福。该修士可能要受到教会的惩罚。
这样的例子在菲国极为普遍。本人知道,每周四圣言会的一位修士在他们修会的堂区举行圣体降福。这使我惊讶不已。感谢天主,据本人所知,中国的教会还没有听说有这样的先例。

2、《弥撒经书总论》指出,共祭的神父尽量地坐在至圣所内,若共祭者过多,他们应该尽可能靠近祭台间,并且共祭者和辅礼人员的中间不可以坐教友。

3.《主教礼书》34-36号对司仪的角色有清楚的描述:为使隆重的庆祝有序地进行,司仪是在礼仪中服务的人。因此,他需要准备、指导并和主教及负责其他部分的相关的人员合作。他应该遵守礼规,和礼规的真正的精神,并遵守特殊教会/堂区具有牧灵的价值的合理的传统习惯。在礼仪开始之始,他应与领唱员、辅礼人员及共祭者协商相关的事宜,如使用的经文等,但在礼仪中,他应谨慎,没有必要时,他就不应该讲,也不可以把执事或辅礼重新安排人员在主礼旁边。司仪应本着尊敬、耐心及用心的态度执行职务。
文件对司仪的要求是:他应精通礼仪的历史、性质及礼规。同样,他也应该精通牧灵学,更好地安排礼仪,好使信友积极参与并提高礼仪的美感。文件提到对司仪的要求,决不是排除司仪的可能性。事实上,世界各地的主教座堂及堂区有不少非常出色的司仪——平信徒。
在这种意义上,“服从”司仪或说他负责礼仪就显得有些离谱了。因为,准备一次好的礼仪庆祝是多方合作的努力,在其中司仪事先协调相关的人员。若司仪说是自己负责礼仪,以其职务而言大概已经失败了,看出来他事先没有充分的准备。正确来讲,负责礼仪的是主礼,而不是司仪或其他人。主礼决定使用的经文,包括任选的部分或省略哪些任选的部分,唱或念等等。充其量,司仪可以向主礼建议哪些最为合适,但最后由主礼决定。在礼仪中,主礼甚至可以做一些改变,若具体的情况发生变化。由于司仪在礼仪中负责协调,因此,相关的人员应随从他的安排及指导。
尽管如此,但严格来讲,共祭者不必服从司仪的安排。这话在某些情况下是真的,但有时,如弥撒之前。很多共祭的神父突然来了,而且在很大的程庆上,事先不可能准备。在这种情况下,神父们应听从司仪的安排,不是出于对其本人的服从,而是出于对礼仪的尊敬。
在本人目前的堂区,总有教友指点安排神父念短式的福音,念光荣颂、信经以代替唱。甚至是他们决定穿什么样的祭披等等,岂有此理!

2009/07/01

Caritas in veritate

Following the Angelus prayer, Benedict XVI indicated that "the publication of my third Encyclical, entitled 'Caritas in veritate', is now imminent. Returning to the social themes contained in 'Populorum progressio' written by Servant of God Paul VI in 1967, this document - dated today 29 June, Solemnity of Sts. Peter and Paul, Apostles - aims to delve more deeply into certain aspects of the integral development of our age, in the light of charity and of truth.

据梵帝冈电台报道:教宗结束了伯多禄和保禄的节日礼仪后,在念三钟经时向在场来自不同国家的朝圣者宣布,第三个通谕《真理中的爱德》即将面世。继1967年,保禄六世《民族发展》通谕后,在爱德和真理的光照下,此通谕将更深入探讨我们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
敬请大家留意及关注。

2009/06/26

主礼应在何处开始弥撒

读者问: 主礼应在何处开始弥撒?主礼座位前,或是祭台---祭台前或在祭台的左、右边,抑或讲道台?

教授回答说:《弥撒经书总论》50号对进堂礼及开始弥撒有详细的描述:「进堂咏」之后,主祭站在其座位前,与全体会众一起划十字圣号。然后,主祭向共聚一堂的会众致候,宣示主亲临于他们之间。主祭的致候及会众的回应,彰显出教会团聚的奥迹。
向会众致候既毕,主祭或执事、或另一位辅礼人员,可以极简短的词句向信友介绍本日弥撒要义。

很清楚,主礼应在主礼座位前开始弥撒。因此,从礼仪的角度而言,在读经台或在祭台上开始弥撒,是不正确的,因为礼仪中的每一处都有其不同的功能及作用,读经中是为读经,祭台则为感恩礼,即弥撒的第二部分。
这就是为什么礼规不许可在读经台上发布通知,而是在其他的地方。当主礼口亲祭台后,直到准备礼品时,才可以使用祭台。因此,最好也不要把感恩祭典,麦克风、圣体容器(ciboria)—放面饼的,一时想不起术语,以及其他的礼仪物件放在祭台上。
总论310号规定最合适的主礼座位应是:“较适合的位置是在圣所的顶端,面向会众;除非因建筑物在构造上或其它环境所限,例如距离太远,主祭与信友团体间的交往不便;或是圣体柜供奉于祭台后正中央。主祭座位应避免任何宝座的形式。主祭座位在未作礼仪用前,宜按《罗马礼书》的仪式,予以祝福。同样,在圣圣所内也安排座位,供共祭司铎、及其它穿着礼服参礼而非共祭的司铎使用。”
尽管,总论的规定有一定的弹性——取决于圣堂的建筑及设计,但是,把主礼的座椅放在祭台前不是理想的做法,因为,祭台的可见度便不明显了。但,可以偶尔为之,如发愿或授予职位的场合。
梵二后,把主礼的座椅位于至圣所祭台后的顶端相当流行,并且感恩祭典也提供了这个做法。不过,这种做法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新版感恩祭典做了修改,提及由于设计、距离及受到圣体柜限制的可能性。
近来些,很多的堂区把圣体柜又移到至圣所是一大趋势,因此,把主礼的座椅位于祭台的一边-,使之与读经台对称,越来越普遍。通常是圣堂的右边,因为,把读经台放在左边是最普遍的做法。

2009/06/24

常年期中的节庆日

常年期中, 一共有七个节庆日——主基督的节庆节日。其中,有三个是东、西教会共同的节日,另外四个仅是西方教会的节日。

东西方的共同节庆日有:
1、 耶稣显圣容(8、6)
2、 光荣十安架(9、14)
3、 拉特朗大殿(11、9)

这三个是属于固定性的节日

西方教会

1、 天主圣三节
2、 基督圣体圣血
3、 耶稣圣心节
4、 基督普世君王

这四个节日-移动的节日是公元一千年后陆续加入教会礼仪年的,如天主圣三节是教宗若望廿二于1334年钦定的。再如,基督普世君王节是教宗庇护十二世1925年纪念尼西亚大公会议才加入教会年历的。

2009/06/21

Tempus per Annum

Tempus per Annum

Tempus per Annum,就是我们目前礼仪节期中的常年期。
按1969年圣礼部颁布教会礼仪年及年历总论(43-44)的指示,常年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除了那些各自独有的特性外,每年有33或34周,在这一段时间内,虽不具体庆祝基督的某个奥迹,然而却庆祝基督所有的奥迹,尤其是主日。这样时期的称之为常年期。
常年期从1、6日主日后的星期一开始直到圣灰瞻礼前的星期二为止;又从圣神降临节后的星期一开始到将临期第一主日前的第一晚祷为止。
的确,梵二前也有所谓的礼仪节期,但是具体的安排与称呼却迥然不同。如主显节后,旧称主显节后的第一主日,二主日等。又如在封斋期—四旬期——前有所谓的Septuagesima,sexagesiam and quinquagesima,本身的意义为,第七十天,六十和五十天,在礼仪中表示复活节前的第七十天,六十和五十天,即旧称封斋期前的第三主日、二和一主日。再如,圣神降临后的主日节称圣神降临节后的第一、二、三主日等,按现在的安排,圣神降临节后,就是常年期第二阶段的开始,故以常年期第XX主日而称呼之。
但是,梵二前礼仪年的安排及其结构蕴藏着很深的神学意义。上世纪末,澳国的礼仪先驱---Pius parsch,在其著作《恩宠的教会年》中指出:圣神降临节后的主日具有不同的意义。就其读经的内容而言,可分为三个阶段:A、医治的奇迹。集中在基督医治病人的奇迹上,以此表达主日感恩祭圣化的行动。B、天主之国对世俗之国,从圣神降临节第七至十四主日。教会要我们意识到,在此流亡涕泣之谷,该寻求天主的国。C、Parousia,等待基督的第二次来临,第十五主日至第二十四主日。就弥撒祈祷经文的意义而言,可分为信、望、爱三超性之德。第一至第六主日,以爱为主题;第七至第十二主日,以信为重点;第十八至第二十四主日,当然以望为中心。
我们现在的礼仪节期安排及结构是否依旧保持着原来的神学意义,就不得而知了,值得我们大家探讨。特别邀请Edward et Michael做这方面的神学研究和探讨。

2009/06/19

弥撒礼成式(90)

总论指出礼成式包括: 1、若有需要,可以发布堂区的通知等。
尽管总论没有提及在何处发布通知的问题,但我们不可以就此结论说:可以在读经台上宣布堂区的通知。No Way!读经台是用来宣读天主的圣言,不可另作他用。在滥用读经台的堂区,应该反省并停止这个不相称的行为。的确,为有些人,这是鸡毛蒜皮、芝麻小事,其实不然,它是反映出个人的对礼仪或是否忠于教会的态度。
有读者在本周礼仪栏目中问:有些神父,大声地念:愿基督的圣体护佑我得到永生。教友:阿们!礼规要求,神父默念。所以教授责问:神父为什么这样做呢?教授说:他个人臆测:1、礼仪培育不够;2、缺乏对礼仪内在动态的理解;3、缺乏对帮助神父做内在准备的祈祷的认识,由于神父在弥撒中独特的角色。教授也说,神父默念此经文也是教育教友的时刻,通过他个人的虔诚,教导教友如何准备领圣体。大声地诵念此经文,使之成为另一形式的“口祷”,就剥夺了经文本身应有的礼仪作用/功能。最后,他说,我们最内在的牧灵态度是忠于弥撒经书,而不是我们个人对教友团体的想法。个人非常欣赏教授的回答。这也表达他个人对礼仪的认识,同时,也是他忠于教会礼仪的表现。牧者应该培养这种态度。

2致候词并可举行隆重的降福,尤其在重要的节庆日。
3、 遣散会众。去年,教宗已同意在遣散会众时,增添了另外三式经文:--
"Ite ad Evangelium Domini nuntiandum"---去,传扬基督的福音--"Ite in pace, glorificando vita vestra Dominum"--以生活光荣天主-弥撒礼成。--"Ite in pace" with "alleluia, alleluia" added during Easter season.—弥撒礼成,阿肋路亚,阿肋路亚 (复活期内)。原来的Ite, missa est,保持不变。这些经文将在新版感恩祭典中出现。
4、主礼亲吻祭台并打扦离开至圣所,若至圣所内有圣体。
最后,还需提及的是,总论只是没提关于是否要唱歌的问题。习惯上,不少的堂区都以唱歌结束,包括教宗做的弥撒在内。但,不是礼规的要求。

2009/06/16

神父总是不知所措/左右为难,因为

记得当年在修院的时候,曾经看过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在书中,他一言道破了家庭的现象和事实: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与我们常说的:家家有本难的经,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每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做神父的更是如此!某日,我们用餐时,本堂神父提及看过一篇名为A priest is always wrong because的文章。由于好奇心的驱使,终于在网络上找到了全文,此乃功夫不负有心人也。拙译如下,以飨吾友!

神父总是不知所措/左右为难,因为

如果他准时开始做弥撒,(教友就会说)神父的手表快;
如果晚了一分钟,(教友就会说),神父老让教友等;
如果他的道理长了一点,教友就会说,神父太无聊了;
若太短,教友就会说,神父没准备。
如果他出有車,神父太奢侈了;
若没有,神父落伍了。
如果他外出家访,神父总是外出;
如果不家访,神父不理教友。
如果他向教友募捐,神父要钱;
如果不向教友募捐,神父太懒,太自负。
如果教友告解稍长一些,神父太慢;
如果快一点,神父敷衍了事。
如果他装修圣堂,神父浪费钞票;
如果不装修,神父使教堂烂掉。
如果他跟年青人在一起,神父忽略了老年人。
如果他和妇女在一起,神父是花花公子;
如果他和男教友在一起,神父不正常;
如果他年轻,神父没经验;
如果年纪大了,神父应该退休。

只要他一息尚存,总有人比神父强;
但是他死了,却无人能取代他。




A priest is always wrong because
If he begins his mass on time, his watch is advanced;
If he begins a minute later, he keeps people waiting.
If he preaches too long, he makes people get bored;
If his homily is too short, he is unprepared.
If he owns a car, he is luxurious;If he does not own one, he does not go with the times.
If he goes out to visit families, he is always out:
If he does not, he has no time for them.
If he asks for donations, he is a moneymaker;
If he does not do it, he is too proud and lazy.
If he takes time in the confessional, he is too slow;
If he makes it too fast, he has no time for his penitents.
If he renovates the church, he throws away money;
If he does not do it, he allows everything to rot away.
If he is with the youth, he forgets the old.
If he is seen with women, he is a playboy;
If he goes with men, he is not normal;If he is young, he has no experience;
If he is old, he should retire.
As long as he lives, there are always people who are better than him;
BUT IF THE PRIEST DIES....THERE IS NOBODY TO TAKE HIS PLACE!

2009/06/14

Prayer for Priests

Prayer for Priests
by St. Therese of Lisieux
O Jesus, eternal Priest,
keep your priests within the shelter of Your Sacred Heart,
where none may touch them.
Keep unstained their anointed hands,
which daily touch Your Sacred Body.
Keep unsullied their lips,
daily purpled with your Precious Blood.
Keep pure and unearthly their hearts,
sealed with the sublime mark of the priesthood.
Let Your holy love surround them and
shield them from the world's contagion.
Bless their labors with abundant fruit and
may the souls to whom they minister be their joy and consolation here and in heaven their beautiful and
everlasting crown. Amen.

教宗将于本周五于耶稣圣心节开启司铎年,值此恩宠之年到来之际,诚邀大家为所有的司铎献上祈祷。圣女小德肋撒为司铎祈祷的经文,非常优美,我们不妨以此经文每日为司铎祈祷。

拙译如下:

为司铎祈祷诵

圣女小德肋撒

温州教区方言版,调式为(3 3 2 1 2, 1 2 3 3 2 1 6)

吾主耶稣基利斯督,永恒之大司祭。
求祢把祢的司铎们,置于祢的圣心内,无人能伤害他们。
求祢保护他们傅过圣油的双手,即是每日取拿/触摸祢圣体的双手,纯洁无玷。
求祢亦保护他们,每日领受祢宝血的口,免受玷污。
我们也求祢保护他们因领受司铎之尊位的心身,使之远离尘世的污秽,纯洁无罪。
求祢使他们生活在祢的圣爱内,并护佑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免受世俗的腐蚀。
吾主耶稣,求祢以丰厚的恩宠,降福他们所做的工作,使他们所照顾的羊群,成为他们在世的喜乐与安慰,并成为他们日后在天获取永远的冠冕。阿们!

2009/06/13

基督圣体圣血节

基督圣体圣血节
1. 本节日的起源
基督圣体圣血节是西方教会常年期中四大庆节之一,另外三个,即天主圣三节、耶稣圣心节和基督君王节。这四个节日都是在公元一千后加入教会年历的。
基督圣体的庆节源于第十三世纪。当时,比利时奥斯定修会的儒丽安修女在1209年的神视中看到,一个发光的圆形月亮,但其中有一个黑点;耶稣告诉她说,此黑点表示在整个礼仪年中,缺少一个敬礼圣体的庆节。在修女的要求下,她的神师罗伯特主教在1246年第一次把此节日引入自己的教区。后来,到来1264年,当时是该教区六品的雅格班大利雍(Archdeacon Jaqueu Pantaleon,)即日后的教宗吴尔班四世,颁布诏书订立此庆节,敬礼至圣圣事,并定于五旬节八日庆期后的星期四,最后推广到普世教会。据说,教宗邀请当时著名的圣多玛斯编写了本节日的弥撒与日课经文。
教宗吴尔班颁布诏书后两个月就逝世了,因此,他所订立的圣体节实际上并未在各地实行。以后在教宗克来孟五世(1221~1312)以及教宗若望二十二世(1317)的督促下,此庆节才普遍被接受。
此节日的庆祝也包括主基督宝血的奥迹,称为「基督圣体圣血节」。1849年,教宗碧岳九世由流亡中重返罗马,为感谢主基督,诏令普世教会于七月一日庆祝耶稣宝血节。其实,耶稣圣体与耶稣宝血本是同一奥迹,应在一起庆祝。因此,礼仪年以及年历总论的指引指出,说:「基督至圣圣体节同时也是对主耶稣基督之至尊宝血的庆典,如同在弥撒与日课的经文中,以及教宗吴尔班于1264年订立此庆节的诏书中所显示的。」因此七月一日的「耶稣宝血节」就被取消了。
有人注意到,基督圣体圣血节所纪念的奥迹,实际上已在圣周四举行。因此前者似乎是一种重复。但是我们要了解,圣周四的庆祝事实上是三日庆典的开始,与圣周五耶稣受难日紧密地连在一起,因而不能以毫无拘束的欢乐心情,来庆祝圣体圣事的伟大奥迹。所以在常年期间订立一个特别的庆节,对此圣事表达我们的欢欣、赞颂、感谢,并使我们更深入地瞻仰此圣事的奥迹,这也是很适当的。
2. 本节日的礼仪
本日的弥撒专用经文所表达的神学思想深受圣多玛斯的影响。他在其神学巨著(Summa Theologica)中曾分析圣体圣事的三重意义:对过去,它是对基督苦难与真正祭献的一种追念;对现在,它是我们与基督合一、以及彼此合一的圣事;对将来,它使我们提前分享天主性的幸福。这三层意义依次表现在
1. 集祷经中:「祢藉此神妙的圣体圣事留下了你苦难的纪念……」,
2. 在献礼经中:「愿我们奉献的饼酒,带来的教会和平和合一……」,
3. 在领圣体后经中:「主,祢在圣体圣事给了我们祢的体血,作为我们现在分享你生命的标记,愿我们来日更圆满地分享之。
今年弥撒的读经一(出廿四3-8)叙述梅瑟给天主献祭,以牺牲的血洒在祭坛上和人民身上,表示天主与人订立盟约。这是耶稣在十字架上流尽宝血,代人与天主订立新盟约的预像。读经二(希九11-15)说明耶稣为新约的中保,祂不是以牛羊的血,而是以自己的血,为我们赎罪牺牲,使我们获得永远的救赎。福音(谷十四12-16;22-26)描述耶稣如何在最后晚餐时,订立了新的祭献,用祂的身体作我们的食粮,用祂的血 ── 新约的血 ── 作我们的饮料。

2009/06/10

领圣体(Communio)

弥撒中,主礼领主后,教友也列队前往至圣所并在祭台前领受圣体,这正是弥撒原有的目的,如同天主经中所念的:求祢今天赐给我们日用的食粮,圣体可谓是基督徒的日用食粮。
在公元四世纪前,这不但是教友们的习惯,而且,教友领圣体的频率比举行的弥撒次数更多,因为只有在主日举行弥撒。因此,教友不但在弥撒中领受圣体,而且把圣体带回家,以便在没有弥撒的日子领受圣体。这一习俗在埃及有很长的历史,特别是旷野中的隐修士(monks and hermits)。
到了第四世纪,当教会享有宗教自由后,领圣体仅限于弥撒中领受,因为领圣体是弥撒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领圣体的教友非常多。但到了第六世纪初,教友领圣体的数目急剧下降,所以,金口若望抱怨说,你们来到祭台前—参与弥撒,不领圣体,何益之有?法国的高卢也是如此,因此主教会议规定,教友一年最少要领三次圣体:圣诞节、复活节和圣神降临节,并且不断地重复这样的规定。后来,又加上圣周四。到了加洛林王朝时代,教会规定教友应该每个主日领圣体,尤其四旬期的主日。此后,从第八世纪开始一直到拉特朗(1215)会议,教友领圣体的次数不超过本次会议所规定的,即在每年的复活节领受圣体,但在隐修院仍保持以前的习惯。时过境迁,到了中世纪末,兴起了渴望经常领圣体的一股新热潮,这种新热潮也得到特利腾大公会议的支持,教宗庇护十世完全同意并推广之。正如我们老要理问答所念的:教会盼望教友天天领圣体。
总论提到了领圣体的方式:1、可以站或跪着圣体。其实,教会一开始,领圣体的方式是前者,即站立的姿势领受圣体。圣体栏杆以及圣体布,都是后期的发展。在十一世纪至十六世纪期间,西方礼的教会,才规定要以跪的姿势领受圣体。不过,现在没有这种规定,总论提到主礼不能因为教友跪或站的原因而剥夺教友领圣体的权力(参阅160号)。2、手领或口领。总论提及两者均可,但是在领圣体圣血时,只可以使用后者的方式(参阅160号)。教会从历史中得知,手领的方式比口领的方式有更悠久的历史记载,耶路撒冷的圣济禄在教理讲授时说:把左手放在右手之上,形成一个宝座,好使右手欢迎、领受圣体。
虽然如此,总论却严禁教友擅自取用圣体(参阅160号)。记得两年前赴圣地朝圣时,主礼居然要求教友自己拿取圣体并领受圣血,这种现象绝对有违教会的教导,并且不应该再次发生。感谢天主,迄今为止,我们国内尚未有类似的现象发生。
最后,总论对领圣体的歌曲也做了一些规定,但主教团或教区主教可以规定一些适合领圣体时唱的歌曲。

2009/06/06

擘饼礼(Fractio panis,83)

大家互祝平安之后,主礼擘/掰一小块圣体搀合在圣血中,为表示在救赎工程中主体、血的合一,亦即耶稣基督生活及光荣之身体的合一。此外,也表达圣事的共融(格前10:16天主教教理 950)。
这一行动(fractio)是主耶稣最后晚餐中的动作之一。自宗徒时代始,这一动作(Breaking of the Bread)就是感恩祭的代名词(宗2:42-46)。总论也强调,只有神职和执事可以执事这一动作。
在主礼擘饼时,信友可以咏唱或诵Agnus Dei.这歌曲很可能起源于东方礼,因为在东方礼仪中,羔羊(Agnus)指既基督又圣体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用法。在西叙利亚礼中,擘饼时也有类似的歌曲提及“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在西方礼中,这歌是在第七世时由叙利亚籍的教宗(Sergius)一世(687-701)加入弥撒的,如,垂怜曲、光荣颂以信经都是后来加入弥撒的。因为,当时是相当东方化的时期,因此,罗马深受影响,尤其是叙利亚。
此歌指向临在在圣体中的基督,他向天父奉献了自己,作为赎罪祭。很可能,在第九世纪中叶,就有了唱三次的规定。不过,今天,这不再是硬性的规定了,可以反复多次唱,直至这一部分礼仪的结束,但通常以赐给我们平安结束(dona nobis pacem)。

2009/06/04

平安礼(82)


借着主礼:主耶稣基督,你曾对门徒说,我将......的祈祷,教会为自己和整个人类大家庭向天父祈祷。信友们则借着平安礼,表达信友之间的友爱和教会的共融、合一。
主教团可以定夺互祝平安礼的具体方式,如:鞠躬、握手等!那么主礼仪如何向信友行平安礼呢?主礼可以和辅礼人员互祝平安,但是他应常常留在至圣内(总论154),以免影响圣祭进行(tamen intra presbyterium remanens,ne celebration turbetur),换言之,主礼不应离开至圣所。记得前几年,在互祝平安时,主礼常离开至圣所,来到信友中间,向他们以握手的方式互祝平安,按总论的要求,这样的“习俗”应予以纠正。不但如此,更不应该在此时,做一些与弥撒无关的事情。
去年曾在某一学校为学生们举行主日的弥撒,在互祝平安后,学校的礼仪负责人对我说,你先坐下来等等,因为还有...于是他们开始放轻音乐,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写的信交给父母;之后,要求父母把信交给自己的孩子。不要说花了不少的时间,整个现场混乱(in chaos)的程度可想而知,把礼仪的庆祝——基督的奥迹,沦为人间的儿戏,绝对不应该。幸亏,这是第一次,而且事先不知道,也是最后一次。感谢天主,本人的教区不会发生类似的情况。

2009/06/02

领圣体礼(80-89)

这是圣祭礼部分的第三部分,由四小部分组成:天主经、平安礼、擘饼礼、和领圣体。
总论首先鼓励教友在弥撒中领受圣体圣血 (85,281-284),圆满地表达生命之粮和救恩之杯。虽然,就已习惯仅领圣体的教友而言,兼领圣血在牧灵的处理有一定的难度,但并不表示完全不可能实现,通过礼仪的讲解以及实行兼领圣血的前的准备,这些牧灵上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天主经则指出:圣体圣事是我们的食粮(panis cotidianus),并指出圣体圣事与罪过赦免的关系,这可能隐含了金口圣若望所说的:洁净罪过(purificatio a peccatis)。
总论也详细地提出如何举行祈祷:主祭诵念(念或唱)天主前的导言、主祭和全体信友诵念天主经、主祭诵念天主经后的:Libera nos:上主求你,拯救、最后全体诵念:天下万国,并以此结束天主经。
弥撒和日课中的天主经非常有意义,其基本的意义在于:继承了教会古老的传统:每天三次诵念天主经,即:早、晚日课和弥撒中的天主。

2009/05/31

Veni, Sancte Spiritus

圣神,请来!
这是今天读经二后,福音欢呼前的继抒咏。以前对这歌曲的作者曾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教宗依诺三世,有的说是法国罗伯特国王,有的则说是教宗大额我略。今天,学者们普遍认为,凯特贝雷斯德望朗特总主教(Stephen Langton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1228)是本歌曲的作者。他是当时出名的神学家,我们现有圣经的章数是他划分的,是他的杰作。
拉丁原创的歌曲结构、文法非常优美、流畅。歌曲一共有十段,每一段有三行,每一行有七个音节,并且,每三行均以“ium”结束,相当我们诗词中的押韵。
Veni(来)用了四次,Da(给)用了四次,指出圣神六个不同的称呼,并有六次直接向圣神祈祷。整体而言,本歌就是指出:圣神,请来,充满你信徒的心。中文的翻译虽很优美,但没有表达原有的结构和风格。比如,Veni——来。在本歌曲中,意义非常重要,非常丰富。这词的历史和人类一样古老。在基督降生之前,以色列的子民常常渴望默西亚的来临。如同默西亚一个普通的名字就是:他就是要来的那一位。正如我们在福音中看到的,若翰派自己的徒弟询问他是不是要来的那一位(路7:18-23)。第一代基督徒就借了这词表达对第二次来临(parousia)的渴望。正如天使对宗徒们说的:加里肋亚人,你们为什么站着望天呢?这位离开你们,被接到天上去的耶稣,你们看见怎样升了天,也要怎样降来(宗1:11)。我们也得知,初期的基督的祈祷常常以“玛拉纳他”结束,即,主,请来!在将临期第二阶段(十二月十七至二十四日)的特别谢主曲的对经中,也用这词来表达对基督的到来,拯救我们的渴望。因此,本歌中反复使用veni,来,意义不外就是表达我们渴望圣神的到来。这不是说,圣神还没有来,而是提醒我们注意他的临在,他的工作。可惜,中文的“降临”没有圣经和礼仪所具有的意义。


Latin text

Veni, Sancte Spiritus,
et emitte caelitus,
lucis tuae radium.
Veni, pater pauperum,
veni, dator munerum,
veni, lumen cordium.
Consolator optime,
dulcis hospes animae,
dulce refrigerium.
In labore requies,
in aestu temperies,
in fletu solatium.
O lux beatissima,
reple cordis intima,
tuorum fidelium.
Sine tuo numine,
nihil est in homine,
nihil est innoxium.
Lava quod est sordidum,
riga quod est aridum,
sana quod est saucium.
Flecte quod est rigidum,
fove quod est frigidum,
rege quod est devium.
Da tuis fidelibus,
in te confidentibus,
sacrum septenarium.
Da virtutis meritum,
da salutis exitum,
da perenne gaudium,
Amen, Alleluia. Amen.

中文:

圣神,请你降临, 从高天放射你的光芒。
穷人的慈父,请你降临! 恩宠的施主,请你降临!
心灵的真光,请你降临! 你是良善的施慰者;
你是心灵甘饴的宾客; 你是甜蜜的凉荫。
在劳苦中,你是憩息; 在酷热里,你是清风;
在悲痛时, 你是慰藉。
你是万福的真光, 求你充满你信众的心灵深处。
没有你的助佑, 人便一无所有,一无是处。
求你洗净我们的污秽, 灌溉我们的干枯,医治我们的创伤。
求你软化顽固的心, 温暖冷酷的心,引导迷途的人。
求你将七种神恩,赐给你的信众。 求你赐我们修德的能力,善生福终,
永享天福,阿们! 阿肋路亚!

借此今天的礼仪,复活期也划了上圆满的句号。教宗也在伯多禄大殿主持今日的弥撒,弥撒非常隆重,庄严神圣。我注意到教宗常俯首、默观这伟大的奥迹。值得一提的是,信友祷词中,有一个意向是用中文念出,英文旁述的。

圣神,请来,充满你信徒的心!愿天主圣神充满“访问”本博客的朋友。
祝大家圣神降临节快乐!

2009/05/27

圣三颂(Doxology)(总论79)

这是感恩经中最后的一个因素,它表达了双重的意义:主祭向天父献上赞颂,教友则以‘阿们’肯定,并以此作为感恩经的结束。
总论指出,这是主礼的祷词,教友不可以同主礼一齐诵念(236号)。不少神父“美其名曰”:为了教友更好地参与(active and full participation),邀请他们一齐诵念或咏唱。这是严重的违规行为,同时,也是误解、曲解(misunderstand and misinterpret)梵二会议所谓主动、积极参与礼仪的意义。的确,梵二鼓励教友主动、积极参与礼仪(礼仪宪章14),但是,这不是说教友在礼仪中可以“无所欲为。”会议清楚地指出,这种主动、积极参与礼仪是通过,如:聆听、坐、立、回应、歌唱以及静默等实现,并没有要求教友参与主礼的行动。不过,客观来说,导致教友与神父一齐诵念圣三颂的现象,不是由于教友的关系,而是神父的原因。神父邀请他们那样做。
再举几个误解和曲解会议要求的例子。不少的堂区使用显示屏和LCD,用电脑投射读经的内容,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友。显然,这远离了了礼仪的精神,首先,礼仪要求我们“聆听”天主的圣言——听,而不是看;其次,要求把注意力投射、集中在读经台——elevated place.现在把读经的内容投射出来,一破坏了“聆听”的幅度;二注意力不是在读经台,而是在显示屏。这与主动、积极参与礼仪的有过而无不及,可谓背道而驰!
总论指出,教友们应在同一台的弥撒中领受圣体(85号),表达主动、积极参与礼仪。试问,有多少堂区是这样做的呢?有多少教友领受的圣体就是他们所参与的同一台的弥撒呢?又有多少神职在同一台弥撒中,把所祝圣的圣体分送给教友呢?君不见,不是经常从圣体柜里取出来的吗?前几天,几位堂区神父讨论为什么送圣体员,既然可以分送圣体,为什么不可以从圣体柜中取圣体呢?尚且不谈可以不可以。总论的原则是,教友应在同一台弥撒中领受圣体,因此,就不存在从圣体柜中取圣体的问题。

2009/05/24

进教之佑,为我等祈

进教之佑,为我等祈 Mary help of Christians, pray for us, for the Church in China! 为某些教友而言,今天是个非常特殊的日子,可谓双喆临门(a Double feast),既是圣母进教之佑又是耶稣升天节。 教会通常在复活第七主日,庆祝耶稣升天节,因此,今天不可以举行圣母进教之佑节日的弥撒了,因为前者优先。为何在第七主日庆祝耶稣升天节呢?这是因为礼仪年历总论的指示,总论指出,耶稣升天节在不是法定假日的地区,则移到复活第七主日庆祝:“若主显节、升天节、圣体圣血节在某些地区不是法定罢工日,应该移到一个合适的主日庆祝。因此:复活第七主日庆祝耶稣升天节”(第七号)。罗马则于当日庆祝耶稣升天节,逻辑来讲,那是因为是他们的假日,教会可以满全节日的义务——参与弥撒。在咱们中国,应该今天庆祝耶稣升天节,好使教友满全节日的义务。 由于,本人所在的堂区是圣母进教之佑堂,所以,昨晚弥撒后,本堂神父偕同众教友举行了隆重的游行礼,教友之多,队伍之长,可谓前所未有。游行队伍所到之处,无不令人感动,不少教友在自家门口尊奉圣母像,点着小蜡烛。此情此景,印象十分深刻。游行队伍于二十二时四十五才返回教堂。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堂神父象去年一样(Gerry Battad)不但在至圣所和饭厅内挂上国旗——照片就是有利的证据,而且在弥撒中---九台弥撒,告诉教友要特别为中国的教会祈祷,因为这是教宗的邀请和呼吁。身为中国人的我,十二感动。 这是几张极为珍贵的照片,请欣赏:





























2009/05/17

共祭者的手势

在共祭弥撒中,总论对共祭神父的手势也有统一的规定。
总论指出,第一次呼求圣神(epiclesis)时,共祭者向祭品伸出双手,如第二式感恩经:上主,你是实在是神圣的......总论没有具体说明手势应怎么样,仅说:Manibus ad oblata extensis, with hands extended toward the offerings. 由于,这里是呼求圣神,因此,使用epiclesis gesture是理所当然。不过值得注意的是:manibus,是双手而不是一只手,除非共祭者手中拿着礼书,不便伸出双手。
然后,是祝圣叙述:除了低声和主祭一齐诵念祝圣经文外(这是我的身体...),同时也伸出右手。学者们对此手势有不同的看法,有些说应手心向下——覆手式,有的说不应该,应是手心向上,因为 “这”是指示代词,是一种邀请。但在讨论的过程中,大会回应说既不是手心向下(palm downward),也不是手心向上(palm upward),而是palm sideward,就是“斜式手掌”(Documents on the Liturgy,no。1810.J.notes),可以肯定的是,这与有效性无关。虽然如此,当局没有确定规定应是什么样的手势,我们期望再次修改总论时,会有明确的规定。
之后,主祭高声宣告:信德的奥迹。不少执事高声宣告:信德的奥迹,这是不对的(参阅总论151号)。
然后是共祭和主祭一齐伸开双手,如以第二式感恩经为例:伸开双手念:「上主,因此我们纪念基督的圣死与复活……」(Memores igitur),及「我们恳求祢,使我们分享基督的圣体圣血……」(Et supplices)。很多人共祭者却不如此。此外,当主祭念「至于祢的仆役、我们罪人……」(Nobis quoque peccatoribus)一句时,所有共祭者捶胸 (224)。总之:共祭者在祝圣圣体前后的手势:就是覆手、伸手以及祝圣后的伸手,具体请参考总论214-236。

2009/05/11

共祭(concelebration)

共祭(concelebration)

或许,现在我们对共祭并不陌生,并以为那是理所当然的(take it for granted),其实不然。
共祭是梵二会议的创举,是梵二会议给当今教会的一个礼物。的确,我们可以在历史找到共祭的痕迹,早期教会也有所谓的共祭,如祝圣神父或主教,但不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共祭,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共祭。
梵二后的共祭是经过历了“千辛万苦”的过程,这此过程中可以看出教会/教宗以及主教们的用心良苦。1963年,意大利著名的礼仪学家(Cipriano Vagaggini神父)开始研究共祭的问题。1964、3、15有专门的小组研究讨论共祭的问题,这小组由不同的专家组成。后来 “共祭小组”的报告得到了梵二会议的肯定,最后在1964、6、26由小组的主席——枢机主教呈给教宗。教宗同意并要求他们先做“试验”(experimental celebration)。
此后,先后在六个不同的地方/隐修院(abbey)举行共祭弥撒:罗马的安瑟莫、西班牙的莫安特瑟拉特、法国的安克而克特、比利时的马立得索而、德国的玛利亚拉阿克以及美国的圣若望隐修院。共祭的弥撒准许一个月举行七次,共祭的神父或主教限定在二十人之内,并围着祭台;弥撒之后,他们要向大会上交一份报告,指出优缺点。此后,有不少的主教向教宗要求,同意他们举行共祭弥撒,如一些年长生病的神父,一些修会团体或大学,教宗都一一允许同意了。同年的9、14日教宗亲自在罗马大殿举行共祭弥撒。此后,请求教宗同意举行共祭弥撒,来自世界各地的要求络绎不绝、纷至沓来。同年的十二月初,教宗召集了大会的秘书们,并要求他们结束共祭弥撒试验的阶段,准备、出版共祭弥撒礼书。十二月二十日修改的礼书寄给二十八位专家审察,同时要求他们在次年的一月五日之前呈交一份共祭弥撒新问题的报告。在众多专家的努力下,共祭弥撒的法令终于在1965、3、7日公布了,并于4、15圣周四生效。
当然,这过程要比我们想像的难得多、复杂、困难得多。梵二后的共祭弥撒来之来易,让我们珍惜梵二会议带来的礼物!

2009/05/10

住在基督内

如果我问:你们现在住在哪里,你们可能会说,神父我们住在苏卡特(Sucat)、Bicuntan(皮古堂)、Manila(马尼拉)。你们的回答都没有错,这也表示你们住在不同的地方。
不过,今天的福音告诉我们,我们住在哪里?应住在哪里?住在哪里呢?那就是“住在基督内”。这里我们共同的住处。“住在我内”(μεινατε εν εμοι)是本日福音关键的词汇,出现八次,这说明这很重要。福音不断地强调我们要住在基督内,让基督住在我们内。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讲,就是与他亲密结合,勤领圣体,寻求他的旨意。“恶其所恶,好其所好”。
那么,如何“住在基督内”呢?非常巧合,我们可以在读经二中找到答案。读经二告诉我们住在基督内的方法。圣若望说:那遵守他命令的,就住在他内,天主也住在人内,即天主的诫命,基督新的诫命——爱的诫命。因此,住在基督内的方法就是遵守天主的诫命。
为什么作者要我们住在基督内呢?1、因为,没有基督我们一无所有,一无所是,一无所能。Christian without Christ is nothing。结果如何呢?干枯了,因为没有基督的生命,因此被投入火中, 2、圣史给我们指出,结果实(Bearing much fruit),爱德的果实。结果实是本日福音另一关键的词汇,一共出现六次。这也可以说是圣史强调住在基督内的原因。
让我们扪心自问:我住在基督内吗?我遵守天主的诫命,爱的诫命?我在生活中结爱德的果实了吗?


Living in Me

If I ask where you are living now,some of you might say I am living in Sucat, Father,other may say I am living in Bicutan,still others Manila.
However, today’s Gospel tells us where you should live, where you live, where is it? Living in Christ, that is, we should live in Christ; that is where we live. “Live, abide or remain in me” is a key phrase in today’s Gospel. It occurs eight times in all. It means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evangelist to live in Christ, or let Christ live in him/us. What does it mean? It means to say that we have to seek God’s will and receive the Holy Communion frequently, and love what God, Jesus loves, and hate what Jesus hates etc.
How to live in Christ then? It is so coincident that we can find the answer in the second reading. It tells us the means to live in Christ. St. John says: “All who keep his commandments abide in him, and he in them, and by this we know that he abides in us, by the Spirit which he has given us.” That is, to keep God’s commandments and Jesus’ new Commandment; this is the way to live in Jesus Christ.
Lastly, why live in Jesus Christ? Once again, the Gospel shows us the answer:
1. Because without Christ, we are nothing, we can do nothing. That is why people tend to say that Christian without Christ is nothing (Christ-ian I am nothing). Far worse is that it will be burnt if one does not live in him. “If a man does not abide in me....fire and burned.”
2. Bear much fruit. This is another principal phrase, which occurs six times in this Gospel. Jesus says unless you live in me, you can bear much fruit; otherwise you can not.
Let us reflect on our own lives by asking these simple yet meaningful questions: Where am I living now? Do I live in Jesus? Do I keep God’s commandments? Do I bear fruit of charity in m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