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6

感恩经的组成要素及结构 (总论79)

这些天来没有网络,好不容易找到地方更新博客!

感恩经是整个弥撒圣祭的中心和高峰,其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
1. 感恩:主礼以全体子民的名义向天主献上感恩的祈祷,感谢他所赐的种种恩惠,特别将感谢天主救赎之恩,这尤其在颂谢词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2. 欢呼:信友偕同天上神圣同声欢呼,咏唱圣颂,表示共同参与感恩的行动。

3. 呼求圣神: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行动:教会呼求天主,以圣神的德能圣化我们所呈上的礼品,使之成为基督的圣体圣血,使领受的人获享永生。

4. 建立圣事的叙述及成圣体圣血经:藉此耶稣最后晚餐的言语和行动,重现祂从前所作的感恩祭献,并嘱咐门徒:“你们要这样做来纪念我”——建立圣体,永留人间。

5. 纪念:借着纪念经文,表示我们遵照耶稣的命令,纪念祂在最后晚餐所言所行,尤其纪念祂为人受苦受难、死而复活的奥迹。

6. 奉献:借此教会在圣神内把纯洁无玷的牺牲——基督奉献给天主圣父,虽然奉献的是耶稣基督,但是也要我们学习把自己同耶稣一起奉献给天父。

7. 求恩:表示我们是与整个教会,天上的和地上的教会一起举行感恩祭,同时为生者、亡者祈祷,使他们获得救恩。

8. 最后光荣颂:是感恩经的结束,表示此一聚会的团体、也是整个教会,经由基督,在圣神内向天主圣父献上感恩和赞颂之祭。会众欢呼「阿们」表示对整个感恩行动的认同、赞许。
以上所列举的各项要素,并非指感恩经必须遵守的结构顺序,每一感恩经在排列各项要素时,遵从其内在的动力,使各项要素彼此连接,和谐地表达出感恩祭的主要意义。

通常在感恩经中,颂谢词指出感恩的动机和理由,进而联合整个教会,偕同万有向天主欢呼,赞颂祂的神圣伟大。以后一步步地透过圣神的圣化能力(呼求圣神圣化),完成献给天主的祭品(成圣体圣血),以纪念耶稣的自我牺牲,以及祂的复活和光荣的升天(纪念),之后再为生者、亡者祈求天主(求恩),使他们也能分享感恩祭所带来的救恩。如此,我们把我们的感恩、赞颂、纪念性的祭献、求恩的祈祷融合在一起,经由基督、在圣神内奉献给天主父(结束赞颂词)。
新编感恩经第二式和第三式的结构基本上显然是根据此一方向形成的。但是这两式新感恩经仍未摆脱罗马感恩经(旧有 Canon,今感恩经第一式)的模式。因此这两式仍可称为罗马式感恩经。
第一式感恩经在结构上,各要素或部分之间,缺少内在的连贯性,尤其每一段经文后的「阿们」,使人感觉到此感恩经是由不同性质的经文所组合,而性质相同的经文反而被分割为两部分,分别置于成圣体圣血前、后。其主要优点和缺点已如上所述,故此才有新编感恩经的出现。第四式感恩经的结构是仿效东方礼的模式。它有固定的颂谢词(不可以其它的颂谢词代替),其前半部分集中于感谢:为天主自身的永恒、伟大、慈善;为天主的创造万物和人类;为天主派遣圣子降生救赎犯罪的人类;为天主派遣圣神到教会中继续救主的工程等动机而感谢天主。其后半部分,自成圣体圣血始至结束,与其它感恩经结构类似。值得一提的是为儿童弥撒的感恩经,除了用简单易懂的词句外,也插入新的成分:在各段祷词中插入儿童的欢呼短句,以支持儿童的注意力,使得感恩经更显得活泼。分析近年来其它新编感恩经,并非全部合乎标准,但仍有美好而有价值的创作;这说明感恩经也可适应于本地的文化,掺入新的要素,并对各种要素针对本地的需求作适当的组合,因而各式感恩经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构。

2009/04/21

感恩经

感恩经


目前《感恩祭典》中有四式感恩经可供选用,但经常有教友问:「为什么主祭神父常选用第二式」?这种作法虽然合法,但是与教会编订多式感恩经的目的显然不合。各式感恩经的基本内容和结构虽大致相同,然而表达的方式和一些细节则各具特色。其实,弥撒所庆祝的基督奥迹意义非常丰富,需要从各种角度去发现和体验,这正是多式感恩经的主要目的。就如四部福音所记载的虽是同一位基督,但记载的方式和重点却各有不同,使我们可以由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祂。所以四部福音都是需要的。为了善用教会提供的各式感恩经,需要对其意义有基本的认识,然后再按牧灵与灵修方面的需要加以选用;选用时,不应以经文的长短为标准。
在梵二后,除了旧有的、已经用过十数世纪的罗马感恩经(拉丁文旧称:Roman Canon)外,教会又编订了三式感恩经,收录在《感恩祭典》中。由于各地方主教团的要求,礼仪圣部批准了三式儿童弥撒感恩经和两式修好弥撒感恩经。

1. 第一式感恩经:极可能是在第四世纪教宗达玛苏一世时代,以拉丁文写成的;此后,每个时代又按需要而修订、补充,在教宗国瑞一世(590~604)才予以固定化,往后也仅有一些次要的修改或增删。教会在梵二新礼弥撒经书出版前,一直是采用此感恩经,并且以华美的拉丁文诵念。本经文的特点有:为不同的庆节提供变化(如不同的颂谢词、为教会的祈祷词等部分),或为感恩,或为求恩;特别强调弥撒之祭献幅度。为十数世纪的罗马教会而言,它也是个共融的记号,因为见证了教会传自宗徒的特性。
但自改用本地语言举行礼仪后,发现本感恩经有若干弱点,如:整体结构缺乏内在连贯性,有如由一连串各自独立的经文堆砌而成,尤其是整篇经文(除结束词外)未曾提到圣神。曾有专家试图予以修订,但意识到实质的「翻修」将破坏经文的基本精神,因而仅就次要枝节作些弹性的改变,如缩减圣人名单、省略每段经文的「阿们」以及1962年,若望二十三仅加入“圣若瑟”的名字等。依照教宗保禄六世的指示,保留此感恩经文的原貌,以对此经文十几世纪来对圣化信友之功表示尊重,此经文可在任何日子选用,但适于有专用经文的节日或庆节,如圣诞节、复活节等。

2. 第二式感恩经:根据第三世纪西玻理编的感恩经改编而成,也是最古老的感恩经。由于原著十分简短,为适于现代人应用,增加了三圣颂、呼求圣神祷词、求恩祷词等部分;祷词中特别强调耶稣为人类牺牲完全出于自愿。此感恩经是最短的一式,主要提供平日弥撒之用。因此,总论鼓励者,在主日的感恩祭中尽力使用其他的感恩经。

3. 第三式感恩经:按意大利礼仪学家,Cipriano Vagaggin的建议,参考东、西方礼仪传统中各式感恩经而新编的,长度较适中,且无固定颂谢词,内容强调圣神的功能及圣神与祭献的密切关系;是圣神使我们团聚,一起向天主奉献完美之祭。各段经文有明显的连贯性,适于圣诞期、复活期主日,以及其它大庆节之用。
4. 第四式感恩经:参考东方礼仪圣巴西略和圣雅各伯传统编写而成的,有一固定的颂谢词。内容极具神学意味,多引用圣经主题,显示出天主在整个救恩史中所作的奇妙事迹,而导引我人感谢天主。适于常年期的主日或平日。

除上述新感恩经外,教宗保禄六世于一九七四年又批准并公布另外五式感恩经:三式为儿童弥撒;二式为修好弥撒(为一九七五圣年特别编订)。每地区的主教团可为当地编订专用的感恩经,但需经过礼仪圣部认可。实际上,许多国家已为特殊的需要编订了专用的感恩经。

2009/04/18

Praefatio,颂谢词

Praefatio,颂谢词
“颂谢词”一词,来自拉丁:Praefatio,意为隆重大声诵读的祈祷词。现在专门指感恩经前的“引言”(prologue)。
在早期的感恩祭典中,Praefatio,我们现在所谓的颂谢词却由“VD” 取代,因此,当我们找颂谢词时,要在VD中才可以找到。那么“VD是什么呢? 它是来自拉丁 ‘Vere dignum’相当于英文:very/really worthy,意为非常,很合适、相称、受之无愧等,或如我们弥撒中所用,这是理所当然的。
颂谢词主要的神学思想是歌颂、称扬、赞美天主在救恩史中伟大的作为,回顾救恩的历史,并且在我们中间重行奇迹异事。每当教会纪念圣人时,就是宣认天主在我们中间重行奇迹异事。由此可见,纪念圣人的行动,不是歌颂圣人的德功,而是歌颂、赞扬天主在他们身上所行“奇迹异事。”
不知道中文感恩祭典中,有多少个颂谢词,英文中,若加上儿童及修和弥撒的颂谢词,则有九十个之多。其中:
将临期 2
圣诞期3
四旬期10
复活期5
常年期:主日8,平日6
亡者5
大体上,颂谢词可分为“通用”(Common)和专用(Proper)两大类。有季节性专用的,如将临期,也有圣人专用的。
在有专用颂谢词的弥撒中,不可以使用其他的颂谢词,如甲年四旬期第三、四和五主日的颂谢词,以及第四式感恩经中的颂谢词。没有专用的颂谢词时,可以使用通用的颂谢词,如圣女依搦斯,则选用圣人通用的颂谢词即可。

2009/04/15

感恩经 1(79号)

感恩经是弥撒的中心部分,从颂谢词开始至“圣三颂”(Doxology)。
总论指出:感恩经是整个感恩祭的中心与高峰(centrum et culmen,center and summit),同时也是感恩和祝圣的经文。
感恩经中包含了八个主要的因素:
1、 感谢
2、 欢呼
3、 呼求圣神
4、 建立圣体建立圣事(祭)的叙述及祝圣饼酒
5、 纪念
6、 奉献
7、 转祷
8、 圣三颂

2009/04/13

复活节八日庆期

复活节八日庆期
按现行的礼仪年历总论,圣诞节和复活节均有八日庆期(35、24#)。
复活节八日庆期是指从复活主日开始直至复活节第二主日。这一习惯很可能与犹太人庆祝无酵节有关:“你们应一连七天吃无酵饼”(出12:15),初期的基督团体就采用这种方式。他们也有八日的庆祝,“按着举行的帐蓬节,兴高采烈地庆祝了八天”(加下10:6)。有礼仪学家也指出,这也可能与耶稣第八天之后显现给多默有关(若20:26)。除了这些圣经的证据外,大多数的学者均提到:hebdomada in albis,the week in white garments,就是新教友在复活期的第一周穿着领洗时授予的白衣,一周之后,才卸下白衣。所谓卸白衣主日,就是这个意思。
有证据表明,从第四世纪开始,主教就召集新教友并向他们讲解教义(catechesis),讲解有关圣体圣事及其他相关的道理,劝勉他们忠实地活出基督徒的精神,作地盐世光。因此,每年的复活节可以说是所有基督徒的生日(Easter is a common birthday as children of God)。很可惜,这样好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了。

2009/04/10

执事在宣读受难史中的角色

读者在本周辛力礼仪栏目中问:在分配角色宣读耶稣受难史时,执事的角色在哪里?他是不是宣读受难史中“耶稣的部分”呢?若如此,那神父做什么呢?教授回答说:1988年,圣礼部发表了一份关于复活节庆典的指示。指示中的33号,提到了宣读受难史的问题。

受难史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此,受难史应以传统的方式宣读或咏唱,即由三人扮演不同的角色:耶稣、叙述和群众。读经员、执事和神父均可以宣读受难史,不过,受难史中“耶稣的部分”通常保留给神父。宣读受难史时不用蜡烛、献香,也没有致候词和十字圣号,唯有的是,执事在读福音前请求主礼的降福。为了信友的灵性的益处, 宣读的受难史应该是完整的,读物一也不可以略而不读。从这个文件的指示中可以看出,理想的做法就是由三个执事来完成受难史,主礼则站在所在的位置。这里因为在罗马礼中,宣读福音不是主礼的任务,在礼仪的行动中,执事才是宣读福音的“正常/最佳人选”(proper minister)。不过,在没有执事的情况下,通常由神父宣读福音,但不一定是主礼。

在没有执事的情况下,那么,宣读受难史中最佳的选择应由三位神父来完成,尤其在圣周五,没有弥撒,不像圣枝主日,神父忙于主持弥撒。

若没有执事,而且只有一位神父的情况下,那么,神父宣读“耶稣的部分,”读经员宣读受难史其他的部分。
如果有一个或两个执事,那么按指示:执事请求主礼降福来看,执事可以与一位或两位读经员宣读受难史,神父则留在原来的位置,即座位前。

在这种情况下,文件没有说明执事应宣读“耶稣的部分,”看起来,他可以宣读受难史中任何的一部分。例如,作为最有资格的读经员,在圣周五宣读若望福音的受难史时,执事最好宣读最长的叙述部分。


这个文件提到执事或神父宣读“耶稣的部分,”但是没有提到一个神父与一个或两个执事宣读受难史。不过,教授相信,这是因为这几天的礼仪有些特殊——“不正常,”这种情况不排除文件没有禁止这样做法的推理,而且,在有些情况下,这样的做法是必要的。若如此,耶稣的部分应由神父宣读。


这个问题使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就是礼仪中具有优先的原则:神父、执事、读经员。正如弥撒经书总论说的,在有执事参与的弥撒中,信友祷词的意向应由执事读出来,而不是读经员(264#)。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共祭的弥撒,若有足够的神职在场,送圣体员不应该分送圣体,并且也不合法。

2009/04/09

圣油弥撒

今天很早离开所在的堂区,前往另一个堂区参加由本教区主教主持的圣油弥撒。
祝圣圣油,可以说是一个很古老的传统,在第三世纪的开始,希波立都斯就提到祝圣圣油。在所属西方礼的地区,圣周四就成了祝圣圣油的日子。这是非常现实的牧灵需要,因为圣周六——复活节前夕礼仪/晚间中要使用这些圣油,为慕道者举行圣洗和坚振圣事。
在古代的罗马,圣周四也是主教为悔罪者举行修和弥撒的日子,好使他们能参与逾越节三日庆典。到了第七世纪,当时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由司铎管理的堂区,只有两台弥撒——早上的弥撒,结束四旬期守斋;晚上的弥撒,纪念主基督最后的晚餐。不过,在拉特朗的大殿,教宗在中午时分就举行晚餐弥撒(In coena Domini),并在弥撒中,祝圣圣油——圣化圣油、病人圣油、和候洗者圣油/驱魔圣油。晚上,则举行主晚餐弥撒,但没有圣道礼仪,以奉献礼开始。
最古老的感恩祭典就组合了这两种传统——教宗和司铎的弥撒。因此,在这最古老的感恩祭典中提到三台弥撒——圣油弥撒、修和弥撒和主的晚餐弥撒。不过,在后来发展的过程中,弥撒就“三合一”了。
我们现有的圣油弥撒是1955年,也就是梵二前,才恢复了这古老的传统。1955年之前,祝圣圣油不在弥撒内,是与弥撒分开的,而且,主晚餐的弥撒是在早上。1955年规定,恢复了主晚餐弥撒的原来时间,即晚上,日落之后举行。因此,圣周四早上的空档,又恢复了另一个古老的传统,即圣油弥撒。
今天,按照古老的传统,圣油弥撒通常在圣周四早上举行,正如梵二后的感恩祭典中所规定的一样。不过,按具体情况,可以在圣周四前举行,好使更多的司铎和其他的信友一同参与本日的礼仪。

为什么教会鼓励更多的司铎参与本日的礼仪呢?这是原因在弥撒中,司铎要重宣圣愿。因此,我们今天所称的圣油弥撒,除了祝圣圣油外,还有司铎重发圣愿。这是梵二后的创举。不过,就其名称而言,很难看出今日的礼仪也有司铎重宣圣愿的幅度(希望有更好的名称,既体现祝圣圣油的弥撒,又表达司铎重发圣愿的礼仪)。1964、11、4,圣礼部在论神职再培育的一个文件中指出,为加强司铎的灵修生活和司铎职位的意义,规定每位司铎应在圣周四重发圣愿。1970、3、6圣礼部准备了新礼仪的经文中,其中包括司铎重宣圣秩圣愿,这和在圣秩圣事中所举行的没有区别。同时,也邀请教友为司铎和主教祈祷。
就礼仪本身而言,今天的礼仪可以说是“圆满无缺”,因为,在礼仪中,有信友、执事、司铎和主教,是地方教会完美的表达。每人都分享了基督——大司祭的职务,信友借圣洗圣事,分享了基督的司祭职——普通司祭职,司铎则分享了基督的公务司祭职,主教则享有圆满的司铎职,因此,围绕着主教周围举行本日的礼仪是非常有意义的。

弥撒后,教友们以不同的方式在大门口欢迎他们的本堂神父,并写有字幅:“XX Father,we love you”...某某神父,我们敬爱你。然后,他们同本堂神父回到自己的堂区一齐用餐。这是对司铎的一种非常健康、正确的表达,可惜,国内没有这样的“传统。”记得多年前,在堂区时,不少的司铎弟兄抱怨说:“我们爱教友,教友也指望我们爱他们,可是谁爱我们(神父)呢?因此,今天,教友以此方式向司铎表达他们的爱意、关怀......这有助于司铎更加投入、热爱福传的工作。这可能也是中国国内不同的教区需要学习的地方。

2009/04/08

茹达斯的背叛

茹达斯的背叛
按教会的传统,每星期三纪念茹达背叛耶、出卖耶稣。这也可以说明,为何初期教会,除星期五守斋外,星期三也守斋。
今天的福音记载了茹达斯背叛、出卖耶稣的伎俩和阴谋诡计。他寻找司祭长,为得到那三十块银钱,准备交出耶稣,最后,他交出、背叛、出卖了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这或许是他的不义、不忠和忘恩负义。
扪心自问,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的背叛、不义和忘恩负义也是我们的背叛、不义、不忠。我不是常常不忠于天主吗?我不是常常出卖深爱的教会吗?因此,今天的福音不但是我们生活的写照,也是我们生活的事实。

2009/04/07

效法基督的死亡

四旬期是培养、锻炼基督徒信仰的一所学校,也是攀登复活节圣山的一个特别时期(主教礼典249)。
今天的诵读提醒基督徒要效法基督的死亡,好使我们分享基督复活的光荣。“人要获得圆满的生命,必须效法基督,不仅该效法他一生所立的良善、谦逊、忍耐等榜样,还该效法他的死亡;诚如效法基督的保禄所说的:‘我愿在死亡上相似他,希望也能由死者中复活。’”
怎么效法他的死亡呢?我们借着圣洗与基督一同被埋葬,也就是完全弃绝昔日罪恶的生活。正如同那些双程赛跑的人们,抵达转折点时,必须在回程前暂停、稍作休息;同样一个人若欲改变生活,也需要有一短晢休息或一种死亡,以指示旧生活的终结、新生活的开始。除非我们弃绝旧生活,我们才能得到新生命。
让我们弃恶从善,死于罪恶,以便活于基督。

2009/04/05

圣枝主日

今天,我们开始进入四旬期最神圣的一周,称为圣周。
今天的礼仪以纪念当时耶稣荣进圣城——耶路撒冷开始。所谓的纪念不仅指纪念过去历史中已经发生过的一个事件而已,按我们教会的理解,纪念(Anamnesis)也包括使过去的事件再次临现于此时此刻(Here and now/hic et Hodie),是一种动态的追忆。
今天日课的诵读就把我们带向昔日耶稣荣进圣城的情景。诵读教导我们并指出:“为此,请大家来,同前去受难的基督结伴而行,要效法那欢迎他的人群:我们不要像他们一样,用橄榄枝、衣服、或棕榈树枝,为基督铺路;但要尽可能以谦卑的心情,正直的意向,让我们自己屈服在他面前,迎接圣言的来临,并把那位无处可容的天主,留在我们内......因为树枝很快就会枯萎,只能短暂地使我们赏心悦目,因此,我们在基督前,铺设的应该是我们自己,不是外衣或无生命的树枝。我们要把自己当作外衣,铺在基督脚前。”
弥撒前可以举行祝圣圣枝,而且信友可以带回家中使用。这些树枝本身不具有“魔力,”而是表达我们跟随、追随基督的决心,表示基督与我们同在,临在于我们具体的生活中,并激发我们的信、望、爱三德。
今天的福音是耶稣受难史。福音前没有致候辞:愿主与你们同在,也不用在经书上划十字,读毕福音,也不必如同平常一样口亲福音,但要说:上主的话/基督的福音。
至于遮盖或不遮盖苦像或圣像,梵二后的今天没有特别严格的规定,主教团有权可以决定。感恩祭典的礼规仅提到这习惯可以保留,但视主教团而定。对于这习俗的起源和意义,学者意见不一,莫衷一是。十三世纪法国的William Durandus主教诠释说,基督隐藏了自己的天主性,如同若望福音所说的,耶稣却隐没了,从圣殿里出去了(8:59)。

2009/04/01

准备礼品(73-36)

总论指出,首先准备祭台,因为祭台是感恩礼仪的中心。所谓准备祭台就是把九折布、圣血布、感恩祭典和圣爵放到祭台上。然后,由信友呈送礼品——面饼和葡萄酒,主礼或执事在适当的地方接受那些礼品。
按地方的习俗,不少的堂区也献上一些水果之类的东西,这也未必不可。总论也提到,也可以为穷人收集一些献仪,但不可以置于祭台之上。
此外,总论提到,当信友呈送礼品时,可以唱歌,即使没有信友呈送礼品,也可以唱歌。值得注意的是,习惯上称为奉献曲的名称并不恰当。这或许是由于脱利腾会议强调弥撒的祭献性所致。真正的所谓的奉献是总论提到的七十九号。歌曲应选自罗马升阶集,不过主教团可以规定适合呈送礼品时唱的歌曲,但应避免和呈送礼品无关的歌曲。
总论还提及可以向礼品奉献,表示教会的奉献及祈祷像馨香一样上升到天主台前。信友也接受执事或辅祭的奉献,因为他们领洗时获得了普通司祭职的身分。
之后,主礼倒水洗手,表达洁净内心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