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31

SOLEMNITY OF ALL SAINTS

In the New Testament, all baptized Christians are called "saints" (Greek, hagiois, 2 Cor 1:2). Saints are made holy by the sanctifying power of the Holy Spirit. After their death, some Christians are officially recognized by the Church as "Saints" for their exemplary sanctity. These individuals are models of a virtuous life. They give us hope for the blessed state that we all strive to attain. The spiritual union between all the faithful, living and dead, is called the "Communion of Saints." About the year 1000, people started seeking the Pope's authority in the matter of canonization of individuals that they deemed worthy of being named Saints. Over the years, procedures for canonization have become more complex. The first step now towards Sainthood is when a person is declared "venerable," a Servant of God. This stage requires that a candidate lived a life of faith and high morals. The second stage, with the title of "Blessed," is beatification. For this stage, the candidate must have influenced an extraordinary event, which the Church recognizes as "miraculous," meaning it cannot be explained by laws of human science. Advocates for the nominee collect the basic evidence, a biography, while a "devil's advocate" researches evidence that the nominee may not deserve the title Saint. The third stage, carrying the title "Saint," requires evidence of a second miracle. The person is then officially recommended to the entire church for veneration (deep respect). The Saint is assigned a feast day and churches can be named after them.

2008/10/30

追思已亡

这是教会钦定为已亡信众祈祷的日子。它虽没有以节日的名称之,但却在第一等的节日之中,位于主、圣母和圣人的节日之后,见礼仪优次表。根据GNLYC5#,该日优先于主日,遇到主日也庆祝。今年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但应念主日日课。
那么,为什么是十一月二日呢?这与克吕尼的圣奥迪罗院长(Abbot Saint Odilo of Cluny)有关。他规定克吕尼修会的所有隐修院 (congregation of Cluny)每年十一月二日为所有已去世的信友祈祷 (Omnium Defunctorum)。 这一规定很快就传到了法国、英格兰与德国。
后来,教宗西物斯德尔(Pope Sylvester II 1003) 同意、支持并推荐这样的做法。到了第十四世纪,罗马才在礼书中规定该日为所有去世的信友祈祷。
十四世纪末,西班牙的Valencia的多明我会士下令,所有的会士应在该日献三台弥撒——如同圣诞节一样,为去世的信友祈祷。到了1748年,教宗本笃十四世准许此一规定,并把此特权扩大到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美洲的所有神父。1915年,教宗本笃十五准许所有的神父在该日献三台弥撒为亡者祈祷,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人。虽然如此,今天,神父不一定要献三台弥撒,正如Adolf Adam 所说的:“this rule still holds today, although a priest need not use the privilege of celebrating three Masses.”
弥撒的意向可以有:特别的意向、为所有亡者祈祷,最后则按教宗的意向祈祷。弥撒经书也提供了不同的读经,以供自由选择。
让我们为所有的亡者祈祷,使他/她们早日享见天主的圣容。

2008/10/29

主保瞻礼弥撒之反省

昨天,教会纪念两位宗徒,圣西满与圣达陡。圣达陡是我所在堂区的主保圣人,举行隆重的庆典是理所当然。昨天的感恩祭是由罗撒乐斯枢机主持,差不多有三十来位神父参加该日的礼仪庆典,他们的参与增加了节日的气氛。值得一提的是,总统——Gloria也参与了本堂主保瞻礼的弥撒。在她弥撒之前来到,并与部分神长握手贺喜: Happy Fiesta.我也是其中一个与她握手的神长之一,可惜她不认识我,要不然她会觉得很荣幸与我们——“Altri Christi”握手,哈哈!弥撒于五点三十分开始,七点左右才结束。
弥撒后,以下的几件事,令我深思。
1.读经台。罗马经书总论2002提出,说:“只有读经、答唱咏和复活宣报(逾越节宣报praeconium paschale)能在读经台上宣读;也可在读经台讲道,领念信友祷词。”(309)。换言之,读经台是礼仪庆典中专门用来宣读天主圣言的地方。除此之外,读经台不可以另作他用。这应该是常识。但是,事实却不是如此,多少神长把读经台,当作讲台来发布一些通知或与读经没有相干的事宜。读经台被滥用,误用好象是常见之事。滥用读经台是对天主圣言的蔑视对读经台的亵圣,本人已于今年三月份提过读经台在礼仪庆典中的功用,详见道明空间3、30. 在此,我再次呼吁所有的神长或任何一个负责礼仪的教友对读经台应该引起重视与应有尊敬。对读经台的尊重也可表达出我们个人对天主圣言的态度。
2.Eucharistic Ministers送圣体员。他们本来是在礼仪中协助神父分送圣体,由于领受圣体的人数过多,要不然送圣体的时间会拖得很长;或在弥撒外送圣体经一些不能来参与弥撒的病人,参见Documents on the Liturgy 266#,另一方面,是由于神父不够,也没有执事。但是,若有足够的神父在场,还需要有送圣体员呢?然而,在昨天的弥撒中,送圣体的大部分都是教友,我个人认为不应该。当然这与主任司铎有关,他应该事先安排分送圣体的神父,而不是教友。还好,在我们自己的教区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3.舞蹈。领圣体后经还没念,主任司铎就在读经台上说,以什么什么来感谢为礼仪庆典付出辛劳的教友等。之后,就有一些小女孩在祭台前跳起舞来,还跳了两个呢!大家则报以掌声。虽然,可以理解所谓的礼仪本地化,但本地化到如此地步,我持保留态度。
4.枢机主教采用的是第二式感恩经,其实我个人偏向采用第三式若不选用第一式(Roman Canon)的话。这本来也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共祭者把很多圣人加入感恩经,虽然,共祭者提到的那些都是他们修会的圣人。但是,问题是可以这样做吗? 甚至还有人把本堂神父的名字都放进去,实在令我哭笑不得。他是这样的念,我们的主教XX,我们的本堂神父XX,太岂有此理了。若是忠于教会的话,应该按照礼书去行、去做。罗马经书与礼仪宪章都提到,礼仪不是私人的财产可随意增添(SC 22,23,25 GIRM 24-26)。我记得在Zenit礼仪专栏中,有人问在使用第二式感恩经时可以不可以加入圣若瑟,回答是不可以,详见2006、9、5。可见,按照礼书去做是如何的重要。
这些现象旨在提醒我们每一个人,礼仪庆典的本身是神圣的,上主的宴会。我们不可以把她沦为演唱会或表演节目的机会(Occasion)。虽然,我们相信,在人世间没有完美的礼仪,但至少我们应该努力使之更好,避免糟蹋礼仪。

2008/10/28

探讨何为牧灵需要

牧灵需要一词,被误用、滥用,已好长时间了。前几年,在堂区工作的时候,教友要求神父们为一个自杀的大学生献祭。他们要求的理由是说,牧灵需要,安慰家属。我也常常听到神父弟兄们常挂在嘴边的牧灵需要,礼规中也提到所谓的牧灵需要。
那么,什么是牧灵需要呢? 好象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虽然我们没有、或找不到确切的答案,但是我想一定不是迁就教友而放弃原则,或为个人的目的,美其名曰,牧灵需要,那实在有些过分。
我初步与肤浅的理解牧灵需要,可能是指为了教友灵性的益处。如。教会法典规定的十大法定节日中的耶稣升天节(1246-7)中,教友在义务参加弥撒,教友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是,星期四是工作日,为那些工作的教友一定有困难满全参与弥撒的责任,造成他/她们良心上的困惑。因此,为了所谓牧灵的需要,可以把节日移至主日,如此,教友可以安心工作,参与主日的弥撒就可以满全双重的义务。
但是,下面的这个例子是所谓的牧灵需要,本人就不敢苟同了。一位修女告诉我,一位国籍神父在菲的一个主日天做了十一台弥撒。尚且不谈可以或不可以,我要问的是那是牧灵需要,还是自己要搞那个Stipends呢?实在令我吃惊!倘若,主日的感恩祭象“Stational Mass”该有多美啊,突出一个感恩祭和共融的精神。
请各位发表高见!

2008/10/27

你的反应是什么?

当我闭上眼睛默想今天的福音时,对病痛不同的反应就一目了然了,对病痛不同的反应是那么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耶稣对这位妇女的反应是:怜悯、同情、慈爱,关怀、接纳与行动等等,于是耶稣治好了她。借着耶稣的行动,天主的慈爱也达到了受苦人的身上,她也经、体验到了天主的慈爱,“光荣天主”(路13:14)。而会堂长,很可能也有经师和法利塞人的反应却是愤怒、无动于衷、麻木、冷漠。他们对一只羊,一头牛尚存一丝怜悯,对亚巴郎的女儿却是那么冷漠与麻木。为了死守法律的条文,而放弃爱德。
今天的福音也是挑战、检验我们基督徒的反应。面对周遭受苦的兄弟姐妹,你的反应是什么?是怜悯、同情、慈爱,关怀、接纳与行动,还是愤怒、无动于衷、麻木、冷漠?是伸出充满爱心的双手,还是袖手旁观呢?
天主,求祢使我常常充满祢圣子的怜悯、同情、慈爱,关怀、接纳与行动,使我们周遭受苦的兄弟姐妹也能体验到祢的慈爱与助佑。

2008/10/26

可怜天下游子经

昨天弥撒中,突然有人来电,会是谁呢?不管先关了它。弥撒后回了电话,原来是一个教友来电,说一位修女病得很重,发烧、痉挛、呕吐、呼吸困难且又不能讲话。喝了一杯咖啡,立即奔赴现场。上午七点四十分左右到了她们所住之处:Our Lady’s Dormitory. 有人以为我是来她傅油,我很生气地说,no, it is not a matter of it, but hospitalization.稍后,有负责修女过来问,并解释说医生很忙,时间表满了等等.于是我更生气地说: What sort of service of the Hospital, St. Thomas Hospital, she is about to die. 看我生气了,还算好修女就下去安排了车等我们把那修女从三楼抬了下去,急急忙忙赶往急诊室。
做了一系列的检查,之后,我们(一位印度修女和其他的一位神父)强烈要求住院。最后,住院了。事后有人埋怨,生气地说:菲律宾人还是人吗——当然不能这样说,医院还有人道主义吗?修女病得到了那个程度都不帮送医院,也无人照料。还有没有人性。之后,病情稍平静些,大家也就安定了。印籍的修女非常好,一直陪同我们,并主动向询问者答复病情,陪同患病的修女,或许她更能体谅外国人的心情吧!我非常感激她!下午都了一些来看望修女的神父、修女及修士。我于晚上七八点左右才返回住处,匆匆用完晚餐和日课,已接近十点了。
的确,在异国他乡生活的我们——莘莘学子,举目无亲,生病了真的很苦,没人照顾。就算有别人的照顾也是非常有限,因为每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事情,如上课、工作等。探访的人会有,但真正照顾的人会有多少呢?病人更需要的是照顾,而不是探访她的人。因此,我常常祈求天主不要使我们生病,如果那真的是天主的旨意,或者是他考验与锻炼我们罪人爱心的方法,那我就祈求天主,先把爱心与照顾病人的精神赐给我们周围的人,使周围的兄弟姐妹都有照顾病人的精神或不缺乏照顾病人的兄弟姐妹。天主。我们祈求祢特别照顾在外面的求学的莘莘学子,使他/她们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工作顺利,早日结束“充军”的生活。

今晨一觉醒来,身体好痛,才明白那是昨天“付出的代价。”很长时间没抬重的东西了,故...此时,来信息说患病的修女要吃海鲜豆腐汤,念完日课又得上中国城去买那玩意儿。不幸的是到了那边,苏州小吃店没有开门,买了一些水果又折回医院看望修女去了。刚到那里不久,来了一些修女家乡的人来看她,寒喧了一下,我便返回自己的住处,用早餐,重要的是还有很多衣服要洗,我对她们说,要不然我就没衣服穿了。不过,我下午还得去中国城买那海鲜豆腐汤。我不时提醒她们不要告诉她家人,不要让她们家人担心。
可怜啊,可怜的游子,游子可怜啊!请各位兄弟姐妹多多为在外求学的神父、修女、修士和教友祈祷!

2008/10/25

解读祭台神学思想


或许,我们会认为这个祭台的设计没有什么特别,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出其所蕴含的神学思相。从礼仪神学的角度看,这祭台的设计表达了很美的若望神学。首先,其结构与形式,是帐蓬式的,这就清楚表达若望的降生成人的奥迹: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其次,圣母在一个圆内,抱着耶稣:表示耶稣的降生成人因着圣母而得以实现;圣母带来耶稣,并寄居在我们中间。此外,圆圈表示是无始无终,没有开始没有终结:若望开始就道出圣言的先存性:在起初就有圣言,圣言与天主同在。圣言就是天主;同样在默示录中也说:我是阿耳法,敖米加。再往看下是圣体柜位于麦穗之中,麦穗生生不息,这一方面是说:一粒麦子非经落地而死,只不过是一粒;死了以后才会有丰盈的收获;另一方面是说,基督的自我奉献,使整个宇宙充满生机,生生不息。若望记载说:“我来是却是为叫他们获得生命,且获得更丰富的生命。”的确,基督的救恩惠及古人和来者。最后往上看,就是一些线条,是说基督完成了救恩工程后,借着在祭台上举行的奥迹,基督不断向世间、世人分施、沛降恩宠,使他/她沐浴在恩宠中,因为“从他的满盈中,我们都领受了恩宠,而且恩宠上加恩宠。”
祭台的设计不在于其外在的美观,而是在于其神学意义。若两都前后颠倒,那一定是本末倒置。


2008/10/24

有意义的一天

虽然,每天的生活充满着天主的祝福与恩宠,但是,昨天似乎特别有意义。上午给学校的中文老师讲了一个多小时的课,主题为:Overcoming the Flesh,主要用圣经诠释了这个话题。不过听众接受的能力不是非常好,这原因是我先前错误地被告知,只有七个是非教友,而且都是国内来的。事后有人告诉我大部分都是非教友,国内来的只有少数,my Gosh。所以有教友就告诉我说,我讲得太快,引用圣经太多,而且使用简体字,她们好象都不懂。我个人觉得无所谓啦,事情都过去了嘛!我是授命行事嘛,讲了我该讲的。
下午就更好了。我去见代办,他驻在Apostolic Nunciature 2140 Taft Ave.我是赶上末班车,因为他明天就要返回香港。当我们寒喧了以后,我第一句话说:“I come this time with missions of my diocese.”他听了也很好奇。我们聊到最近的一件事情,从他的话语里面,他是非常真诚的。他说他非常难过,因为他托人办事,可那个人没有按他的意思去做,所以他说了好多次Sorry for that, sorry for that. 看样子,他对那个人有点失望,以后也不会再托他办来了。其实,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神父办教区的事情,为何教区的 “命运”由一个教友来决定,由他来掌控呢!我想他以后会这样做。很高兴完成了教区交给我的使命。
多次的接触,我深深感到代办为人是那么真诚,谦卑,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没有什么架子。我们交谈犹如朋友,他对神父、修女都很尊重,要我们上座,自己则坐在另一边。说实在的,我很佩服他,也很敬重他。

这是昨天的大纳
Overcoming the Flesh
导言

1. 困难(生活的背景、信仰的状况,需要什么;方式等)
2. 特别的事件:主教会议(Verbum Domini in vita et missione Ecclesiae)and Pauline year
3. 圣经是神学的灵魂,不认识圣经就是不认识基督。Ignoratio Scripturarum ignoratio Christi est.
Therefore,我想用圣经的片段来诠释这个主题:What is the Flesh,why overcome it and How

1. What is the Flesh
1.1. General Meaning of the flesh
Carnal, bodily,mortal,sinful body
Ancient philosopher:肉身是灵魂的监狱。传统的要理:肉身、魔鬼和世俗。
圣经中也有此意义:1若 2:16,罗 7:18
For all that is in the world, the
lust of the flesh, and the lust of the eyes, and the pride of life, is not of the Father, but is of the world. (KJV)
原来世界上的一切:肉身的贪欲,眼目的贪欲,以及人生的骄奢,都不是出于父,而是出于世界。
For I know that good does not dwell in me,that is,in my flesh. The willing is ready at hand, but doing the good is not. (NAB)
我也知道,善不在我 ,即不在的肉性,因为我有心行善,但实际上却不能行善。
虽然如此,在圣经和人的心目中,Flesh的确有消极的意思。但是,圣经给我们指出另一种积极的意义
1.2. Meaning of the Flesh in the Scripture
若 1:14: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The Word made flesh and dwelt among us
若6:52 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他的血,在你们内便没有生命。Jesus said to them, “ Amen, Amen, I say to you, unless you eat the flesh of the Son of Man and drink his blood, you do not have life within you.
1.3. The teaching of the Church
人是由肉体、灵魂所组成的一个单位。以身体而论,人将物质世界各样事物汇集於一身。於是,物质世界便藉人抵达其高峰,并藉人歌颂造物主。故此,人不应轻视其肉体生命,而应承认其肉体的美善而加以重视;因为肉体由天主所造,末日又将复活。 (CCC.364)
1.4. The teaching of The Fathers of the Church
St. Augustine: 我身因我灵而生活, 我灵因我主而生活
Tertullian: Caro salutis est cardo, the flesh is the hinge of salvation.
2. Why overcome it
人类的由来 (读圣经的重要)
2.1.创1:26-27: 高峰:人类/男人、女人(动、植、人):天主的肖像
2.2.创 2:4 天主的气息。人是有灵性的动物(人、动、植、人)
2.3.创3 原祖违命
赤身露体
后果:人与人、人与天主、人与大自然及动物关系的破裂
此后,人类失去了天主的恩宠,人性也变得脆弱,易于倾向恶,this inclination is called concupiscence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Overcoming the Flesh refers to concupiscence.否则有轻视身体之嫌.人不可没有身体,一切的存有,其本质是善。我们不赞成、不主张物质是坏的,是不好的。
3.How?
人类原祖犯罪后,人性的确易于倾向恶,这是事实,但没有彻底败坏、堕落。
保禄的经验 罗8:随从圣神的引导 迦 5:15-26
罗6:9-11:死于罪恶,活于基督。我生活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
弗4:17-24: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普通的经验:祈祷。不断祈祷,事事感谢!
4.Summary
人是按照天主肖象而受造的,是一个同时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存有(CCC 362),两者分不可,是天主爱的对象。在起初包括人的肉体,都是好的,而且非常好。不知是有幸还是不幸,原祖犯了罪后,使得我们的人性倾向恶,因此我们常常要记得随从圣神的引导,而不是放纵自己的私欲偏情。

反省
1. 你是怎么样看待Flesh的?
2. 为你而言,为什么要overcoming the Flesh?
3. 圣经的教导,对你有什么样的启发?

2008/10/23

弥撒中奉献饼酒时,可以选唱圣母歌吗?


记得在上海修院念神学时,在弥撒中奉献时,大家都喜欢选唱一首颇受欢迎的圣母歌。记得其中有一小段好象是这样唱的,不过不能完全肯定,现在手头没有这歌曲,在国内仍可以找到:母亲是儿女的希望,母亲是脚踏月亮,女中你最为赞美......完全抛弃自己交给天主,交给母亲,愿作母亲的好儿女。到了堂区,弥撒中教友时而不时也会选唱一些圣母歌,作为奉献曲。
此歌来历不明,也不知道作者的本意是什么。我们教区前几年出版的《Carmina Caelstia Viatorum》《天路妙音》就没有收录这首歌。我完全可以理解,教会自古以来尊敬圣母的传统,这也是我们天主的特色,这无可非议。
虽然教友们,包括部份神父觉得选唱圣母歌没有什么不对,没有什么不好!其实不然!弥撒中,奉献时是不应该选唱圣母歌作为奉献曲的,也不能唱圣母歌。因为,奉献饼酒时,与圣母没有什么关系,奉献饼酒是表达基督的奉献;借着有形的饼酒,表达基督向天父奉献自己,一次而永远地奉献了自己,为人类带了救恩。选唱圣母歌不但不符合礼仪的精神,而且模糊了弥撒的神学意义。 我个人反对的不是歌曲本身,而是所处的位置不对(Out of place)。

的确,从礼仪宪章(SC)、圣乐训令(Sacram musicam1967)到罗马弥撒经书总论(GIRM2002),都没有提到这些细节的问题,也没有明文提到弥撒中禁止使用圣母歌作为奉献曲。这是真的,的确没有。不过,若我们仔细去阅读这些文件时,我们发现这些文件均以不同的程度指出同一的原则。首先,礼仪宪章这样说:“普世教会的音乐传统,形成了超越其它艺术表现的无价之宝,尤其配合着言语的圣歌,更变成了隆重礼仪的必需或组成要素。的确,无论是圣经,或是教父、都曾称扬过圣乐。还有罗马教宗们,尤其以圣比约十世为首的近代教宗们,更阐明了圣乐在敬礼中所有的服务作用。所以圣乐越和礼仪密切结合,便越神圣,它能发挥祈祷的韵味,或培养合谐的情调,或增加礼仪的庄严性。不过,教会赞成各种具有必需条件的艺术形式,并采纳在天主的敬礼中。”(SC112)“其它种类的圣乐,尤其是复调乐曲,并不禁止在举行礼仪时使用,不过必须按照第三十节,符合礼仪行为的精神。”(116)
其次,圣乐训令指出:“有些地方的习惯,曾经特恩批准,用其它的歌曲代替正式歌本内的进台咏、奉献咏、领圣体咏,依地方主教团的意见,这种习惯仍可保存,只要这种歌曲与弥撒部份、与庆节、与礼仪的节令相吻合。这些歌曲的词句,当由同一地方当局加以批准。”(32)“这些歌曲,只与圣体有关还不够,且要与弥撤部份、与庆节、及礼仪节令相吻合。”(36)
2002年出版的《罗马弥撒经书总论》也强调了这个原则,特别是在 41:“额我略歌咏(cantus gregorianus)既是罗马礼仪的固有部分,因此,应在平等中享有特殊地位。其余各类圣乐,尤其是复曲调圣乐,只要符合礼仪精神,并有助于信友参与,均不应禁止。”
“进堂咏由歌咏团与会众对唱,或唱经员(cantor)与会众对唱,也可只由全体会众,或只由歌咏团歌唱。歌咏可取自《罗马升阶经集》(Graduale Romanum)或《简要升阶经集》(Graduale simplex)中的对经及圣咏,或用适于弥撒该部分、同时适合于该日或该时期的其它圣歌,其歌词应是主教团批准的。”(48)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文件指出了三个重要的原则:1、歌曲要符合礼仪的精神 2、歌曲要与礼仪的季节性节期相吻合 3、歌曲要表达弥撒该部分的意义,如奉献时所唱的歌曲要表达弥撒这一部分的意义、性质。之所以不能唱圣母的理由即在于此。
《罗马弥撒经书总论》也指出该部分歌曲的主要功能,,就是伴同礼品列队游行到祭台。它这样说:“呈送礼品列队游行时唱奉献咏(参看37号b),至少唱至礼品放在祭台上为止。其歌唱方式与进堂咏同(参看48号)。奉献咏常可在整个准备礼品的同时咏唱,即使无礼品游行时亦然。”(74)
在这个时候选唱圣母歌时,能/有表达上述的三个原则吗?明显没有。因此,选唱圣母歌是不对的,是不符合礼仪和弥撒该部分的意义的,所以,在奉献饼酒时不应该选唱圣母歌,正如上文已指出的,那是位置不对。同样,领圣体时,也不能选唱圣母歌,的确,由于我们的无知犯了不少的错误,常常在领圣体时,唱圣母歌,有些离谱了!
此外,我们还要记得,礼仪的歌曲(Liturgical music)不同于圣乐(Sacred Music),两者的区别可以这样表达,前者是在礼仪中使用的歌曲,表达、符合与满全礼仪的需要,而后者就不一定具有这些功能。若不能表达、满全礼仪的需要,那么就不应该在弥撒中使用。因此,我们可以说,所有的礼仪中使用的歌曲是圣乐,但不是所有的圣乐是礼仪歌曲(Liturgical music)。
希望负责礼仪的神父、修女及教友明白并在弥撒中实践教会要求我们要做的这些原则。
那么,是不是说圣母歌在弥撒中就不能唱了呢?
这倒不是,若在常年期内,可以在弥撒结束后唱我们喜欢的圣母歌;若是遇上圣母的节庆日,不但在结束时可以,而且进堂咏也可以选唱圣母歌,这个好处在哪?就是“开门见山”唱出圣母节庆日的主题。至于可以不可以在圣母节庆日奉献时,选唱圣母歌呢?最好不要,因为开始与结束有了嘛,有了就好了。
现在,我才明白弥撒中选用的歌曲不是随便信手拈来就可以,而是要表达弥撒每一部分的意义的。只有这样,才符合礼仪的精神与要求。

2008/10/22

A Message from Today's Gospel

The Gospel today is taken from St Luke's, which speaks of being ready for whatever comes. We can apply this idea to our lives. A student must be ready for the examinations especially during the exams' week right now, otherwise flunked and failed. A teacher must be ready to answer questions of students whether in the class or outside the class. Fr. Linus' driver is bound to be available at any time, once he calls him up, "Sr, I am going to Christ the King Parish," he should reply, "yes Fr. I am available now. "A priest must be ready for the annointing of the sick at any time whether at daylight or midnight.
However, the context of the Gospel of the idea must have referred to Jesus' return, Parousia, the Second coming of Jesus. Some of them at that time in St. Luke's community might have thought that Jesus would come soon, thus, being ready for it is so natural and spontaneous. In addition, I think, this also can be applied to the end of our life when we go back home in new Jerusalem. Are you ready for it?
The instances mentioned above, because the said persons are present for the Mass.

2008/10/21

基督的平安

今天的读经一,圣保禄宗徒告诉厄弗所的教友说:基督是我们的和平,他借着宣讲和十字架,我们人类带来平安,使天主与有罪的人类合好如初。他是天人之的桥梁与中保。如何得到基督带来的这种平安呢?方法之一就是借着每日的感恩祭接近他,依赖他,因为他“真实地临在在”祝圣的体血中,借此,他传递他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