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8

圣家节对基督徒家庭的启发

今天,教会庆祝圣家节。庆祝此节日可以帮助我们基督徒反省自己家庭的价值、生活及责任。
教宗保禄六世1964年访问纳匝肋时说,纳匝肋圣家是基督徒家庭的模范。
首先,它是一所认识基督、了解基督生活的福音的学校。
其次,我们要学习圣家的静默。教宗说:“在此繁忙、骚动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为喊声、喧嚷、吵闹所包围,正需要心灵上这种不可或缺少的宁静状态。”
工作也是我们可以学习的一个教训。工作不是耻辱,因为借着工作,使人达到更高尚的目的。工作是天主赋予人类的一份使命。耶稣在此学会了如何工作,因此他成了一位伟大的模范。
最后,最宝贵的那就是圣家爱的交流。他们在爱中成长,以爱相爱。
基督徒庆祝本节日应该认真反省,并有责任使家庭成为“全人的学校,”成为信仰的学校,认识天主、教会、福音、学习中国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请问身为父母亲的教友,你们的家庭是孩子认识天主,福音的学校吗?
静默对现代人的生活似乎显得很重要,现代人缺少的就是内心的宁静。我们所处的世界,有太的嘈杂声,以致声声入耳。于是,我们听不到天主的声音,内心深处的声音。静默是听到天主声音的最佳途经,并能认清天主对我们的旨意是什么。静能虑,虑能得,此乃前人的经验之谈也。你能静默片刻吗?你教孩子学会静默、聆听吗?
我们要避免的是“工作狂。”现代的生活,社会的竞争,金钱至上……这一切都使我们忘记了人生的目的,远离了基督徒价值的中心与目标。基督徒的价值不在于拥有财富(路12:13-21)。千万不可忙于工作,忘记了生命的主人;千万不可侍奉财钱,成为工作的奴隶(玛6:24)。
至于家庭中的爱,那就不言而喻了。夫妇学会相爱,孩子在双亲身上看到相爱,也学会了爱父母、爱他人。你对你妻子的爱体现在哪里呢?你对你丈夫的爱体现在哪里?你对你的孩子的爱在哪里呢?你对你的双亲的尊敬听命在哪里呢?
今天弥撒中的读经就指出这三种责任:读经一指出子女的责任:尊敬、孝顺父母。这种传统的美德好象一去不复返,其实这是一份不可没有的家庭美德。身为父母亲的基督徒,应该有这份使命传递这美德。
读经二则取自圣保禄至厄弗所人书,指出夫妇的责任,一言以蔽之,爱。爱包括很多,古人所说的:夫妇相敬如宾、牛衣对泣——同甘共苦,都是其中的内涵。面对现代不少家庭的崩溃、破裂,基督徒应倍感珍惜夫妇的生活。
福音则指出一个家庭对天主的责任。这帮助我们反省基督徒的家庭应常常以天父为中心,这是家庭共同的责任。

2008/12/26

三重庆祝

根据现行的罗马礼仪日历,我们得知两个大节日后均有八日庆期,复活节圣诞节。关于前者没有太大的问题,因为没有被‘打断’的感觉,连续八天庆祝复活的奥迹。但圣诞节内的八日庆期却不如此, 因为有点被打断的‘感觉,’由于三个庆日:圣斯德望、圣史若望和诸圣婴孩。
为什么如此呢?查考了一些相关的礼仪书籍,虽他们的观点不是非常令人满意,不过足以使我们明白这些庆日的意义。他们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二:
1. 历史的观点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这些庆日相当早,比圣诞节更早。在东方的礼仪就第四世纪始就有这些庆日安排在现大的二十六、七八日。后来,在第五世纪在罗马,也庆祝这些圣人的庆日。梵二后,没有打破这样的传统,承袭了这样优良具有历史渊源的庆日,除了一些细节的调整外。
2.神学的意义
首先,这些庆日与圣诞的奥迹分不开,这是他们见证耶稣到来的方式。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为基督作证:
12月26日圣斯德望代表着甘愿牺牲流血的殉道见证——执事
12月27日圣若望宗徒代表不流血的生活见证——司祭
12月28日诸圣婴孩代表无辜牺牲者的殉道见证---学生
由于他们不同的见证,对基督特殊的贡献和付出,故紧接在圣诞节之后庆祝,使圣诞的奥迹更加明显。
希望以上的拙见与心得,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教会礼仪的安排。

2008/12/25

Children of God

Today's entrance antiphon is so beautiful, which fully expresses the mystery of Incarnation of Jesus.
It says: Puer natus est nobis, et filius datus est nobis...
why/what is purpose of the Incarnation? It seems as if it were a double purpose acoording to today's liturgy. The Gospel tells us that the Incartnation of Jesus makes us become children of God (John 1:12). The Post communion confirms what the Gospel says, which goes in this way that" Father, the child born today is the Saviour of the world. He made us your children."
While the Liturgy of the Hours shows us another apsect. The Concluding prayer says:
O,God human nature is the wonderful work of your hands; still more wonderful, the way you redeemed it. We ask you to make us sharers in the divinity of Christ, who deigned to share in our humanity.
The office of readings taken from St. Leo the Great says so:"Christian, remember your dignity, and now that you share in God’s own nature, do not return by sin to your former base condition. Bear in mind who is your head and of whose body you are a member."
Along similar lines, I took preface No 3. of Christmas that says:"...God has become one with man, and man has become one again
with God. Your eternal Word has taken upon himself our human weakness, giving our mortal nature immortal value. So marvelous is
this onenes between God and man that in Christ man restores to man the gift of everlasting life."
That is the mystery of Incarnation."

今天的进堂咏非常'优美'表达了基督降生成人的奥迹.进常咏这样说: 一个孩子为我们诞生了, 一个儿子赐给了我们...
基督降生成人的目的是什么呢? 根据今日的礼仪,似乎表达了双重的目的.
福音告诉我们,耶稣的诞生是要使我们成为天主的子女(若1:12).领圣体后经也证实了这一点,说:"圣父, 今天诞生的婴孩是世界的救主,他使我们成为天主的子女."
今天的日课则给我们指出另一种观点: "天主,祢奇妙地創造了高貴的人性,更奇妙地恢復了人性的尊嚴。今天祢的聖子降生,取了我們的人性;求祢賞賜我們也
能分享祂的天主性。祂是天主和祢及聖神永生永王。阿們。"
诵读亦是如此:圣大良说:"基督徒啊!你要记得你的地位!你既分享天主的性体,就不该再犯罪重返旧日卑下的境地.你要记住, 谁是你的头,你是谁的肢体." 昨日的诵读,圣奥斯定地清楚地表达了这个观点:" 因为天主使他的独生子成为人之子,好使人之子成为天主子."
按照这个思想,我特意地选了第三个圣诞颂谢词,因第三个完全也表达这个思想的幅度.
这就是今天礼仪对降生成人奥迹的表达. 让我们好好欣赏!

2008/12/24

听来的圣诞故事

两个星期前,学校为学生提前举行圣诞节弥撒。弥撒中,院长给学生们讲了两个关于圣诞节的故事。

圣诞心愿
一个圣诞节的晚上,教友们望了子夜弥撒后就各自纷纷地回家休息去了,只有一个小孩子留了下来。当他们走了之后,他就拿起马槽中的小耶稣撒腿就跑。过了一会儿,本堂神父来到圣堂时,发现马槽中的小圣婴不见了。他在想,小耶稣跑哪里去了呢?是谁把圣婴抱走的呢……?突然,堂门开了,那个小孩子抱着耶稣进来了,神父问他:你为什么把小圣婴抱走呢?你怎么可以把小圣婴抱走呢?他对神父,说:因为我在圣诞节前有个心愿:如果我有一辆自行车,我就与耶稣一起分享。现在我有了,所以我与耶稣一起分享,带着耶稣兜风去了。

我能为耶稣做什么
圣诞子夜弥撒后,有三个小孩子走进堂区的教堂,来到马槽前看见耶稣躺着里面。他们在想,我们能为耶稣做什么。一个孩子说:我把新外衣给耶稣穿,使他更暖和。第二说,我把新鞋子给他穿,以便他不会着凉、受冷。第三个孩子在想,那我能给他做什么?他抱起小耶稣放在自己的胸前,我要使你保持温暖,使我更接近你。

这两则小故事意义深刻。因此,我们扪心自问,今年圣诞节,我与耶稣分享什么?今年的圣诞节,我的心离他更近了吗?

2008/12/19

寡人有疾

近来,因身体欠佳,不能及时更新本博客,望吾友谅解并在祈祷中记我一念,谢谢!

2008/12/17

耶稣的族谱

今天进入将临期第二阶段,礼仪的中心直接指向耶稣的诞生。
今天的福音则选自玛窦的族谱,教友感到困惑,为何在弥撒中宣读一连串我们根本不知道的名字。
本译文将有助于对这家谱的理解,耐心读毕此文,一定获益匪浅!

耶稣的祖母是谁呢?

一个被忽略的开头
欲知某人,不一定要知道某人的祖母。不过,我们的祖先的确能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同年代与相隔好几个世纪的女性能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吗?
在耶稣的事例中,这不是夸大之词。了解祂的祖母——其中有些与众不同,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祂的人格,祂的使命和祂是天主子的光荣。
圣经的读者或许对玛窦福音所记载的耶稣祖先的名单,一个不同寻常的开头——耶稣的族谱(玛 1:1-17),感到乏味并略而不读。这是因为很多人看不出这些名字的个中意义。
若我们细读玛窦福音独特的开头,我们会发现4位女性的名字——圣经中唯一提及的耶稣祖母的名字,夹杂在一连串的42个男性名字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新约中颇为感人的讯息。

祖先的重要性
在古代,家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可以在其中找到一个家庭全部历史的记录。甚至在今天,还有人以保存家谱为荣。
对犹太人而言,家庭的历史更为重要, 因为证明自己家世的清白是必须的。承认血统的不纯,也就是说,某人的祖先中有一个是非犹太人,就会导致丧失某人是天主子民的权利。
例如,一个犹太人欲成为一名司祭,他必须证明自己是来自亚郎,梅瑟哥哥的直系家族。如果一个人想成为一国之君,他就要证明自己是属于达味的家族。若一个人要结婚,他要追溯他未婚妻至少前五代的家史。
我们甚至知道,耶稣时代统治犹太人的大黑落德,常被自己的百姓所轻视、瞧不起,因为他的祖先是厄东人[1]。这事实令他惶恐不安,所以,他下令彻底毁掉所有的户籍档案,以阻止他人声称比他自己更清白的家谱。

生命的三个阶段
给犹太人写福音的玛窦,描述耶稣就是犹太人所等待的默西亚。他认为福音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家谱开始,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准备名单、次序及细节融入家谱中。
按犹太人历史的三个重要阶段,他把耶稣的祖先分成为三组。
第一组以亚巴郎开始以达味结束(玛1:2-6),第二组以达味开始直至充军巴比伦为止(玛1:6-11),第三组从充军直至耶稣基督的来临(玛1:12-16)。
圣经作者之所以用这三部分来表达,是因为他想描述人类生命的三个阶段。

历史的教训
第一阶段的目的是要指出,人类为伟大而生。此阶段的高峰是达味王,以色列最伟大的国王,他使以色列成为强国并带领以色列子民达到辉煌的巅峰。因此,按玛窦的想法,所有人必须成为国王。
玛窦运用第二组来暗示,因人犯了罪,所有的人都丧失了崇高的地位,沦为邪恶行为的奴隶!玛窦以充军巴比伦的苦役生涯、希伯来民族的耻辱、灾难与悲剧的时期来结束此部分。
第三组指出,因着天主子的恩宠,人类重新恢复了其伟大、崇高(Greatness)。于是,家谱以那位从奴役中拯救他们的耶稣基督而结束。因此,根据圣史,天主不许悲剧作为历史的结局;在耶稣基督身上,所有的耻辱都成了光荣。

隐藏的默西亚
然后,玛窦在家谱中运用数字的技巧。如果,我们从亚巴郎开始数到达味;从达味到奴役的时期;然后到耶稣基督的名字为止, 在这三组中,玛窦都用了14 这个数字。他自己在结尾时说:“亚巴郎到达味共十四代,从达味到流徙巴比伦共十四代,从流徙巴比伦到基督共十四代”(玛1:17)。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可能的。玛窦为了满全此数字一定忽略了很多名字。例如,从培勒兹到纳赫雄,根据出谷纪,不可能仅三代就包括了在埃及为奴的430年;也不可能从撒罗满到叶瑟只有两代,就填满了三个世纪。
那么,为什么玛窦有意地运用14这个数字呢?为理解这个,我们必须知道希伯来语的特点。在英语中,我们用真实的符号1、2、3 来表达数目字;以不同的记号a、b、c 来表达字母;但在希伯来语中,字母也被用来表达数目字。1 就是字母a;2则是字母b等等。若我们以这种方式来总括任何一个希伯来文中的字,就可以得到一个计算名字(gematric)[2]的方法。
根据这种计算法,达味王名字的数字刚好是十四,这在犹太人中是家喻户晓与普遍的信念。他名字的字母源于:D(=4) + V(=6)+ D(=4)=14。
所以,玛窦安排每组为14个谱名,以一种别出心裁的方式告诉犹太人,耶稣是达味的后裔,因此祂是真正的默西亚。此外,他把所有的后裔都放在14个谱名的三组中,这“三”具有全部、完整之意。圣史以此暗示耶稣是“更完美”的达味(Triple David),因此,祂就是默西亚,名副其实的达味后裔。

女性不适宜
真正令人惊奇的是,玛窦在家谱中竟包括了耶稣四位祖母的名字。
那时候,在伟人祖先的名单中,母亲的名字从来不会包括在内。在耶稣时代,妇女不具有合法的权益,亦不能出庭作证。她不被当作“人”看待而是“东西”,是父亲或丈夫的财物;在社会上不算什么,毫无价值可言。例如,在耶稣增饼的故事中,福音说“除妇女与小孩外,约有五千人”(玛14:21)。
在远古时代,忽视妇女就是如此,以致男人每天早晨起床后,为三件事而感谢天主:不是外邦人、不是奴隶、不是妇女。
在圣经家谱的名单中,妇女从来不受重视。这就是为什么在耶稣家谱中妇女的名字是那么令人惊奇、耳目一新。若我们仔细看这些妇女,我们更惊奇,因为她们是乱伦的塔玛尔(玛1:3);妓女辣哈布(玛1:5);受排斥者卢德(1:5))和奸妇巴特舍巴(1:6)。

祖母塔玛尔
首先,玛窦提到耶稣的祖母是塔玛尔。她的故事记在创世纪第38章内。她很年轻时就与厄尔结了婚,但不久便成了寡妇,也没有孩子。按当时现存的弟为兄立嗣的法律(levirate)[3],她的兄叔,应该娶她为妻好能为她生下她应该从先夫得到的孩子。一个男子无后而逝,那是奇耻大辱。
因此,她的兄叔,敖难就娶了她为妻,虽然他(她)们在一起生活,但敖难不想要孩子。后来他也死了,塔玛尔仍没有孩子,再度成为寡妇。
她的公公——犹大认为她是“扫帚星”,就不愿让第三个儿子作她的丈夫。他不愿意失去最后的一个儿子而留下他独自一人,成为孤寡老人。
但塔玛尔想出了一个办法。有一天,她假装是个妓女,坐在她公公经常经过的十字路口。当犹大走近她时,并没有认出她就是塔玛尔,他欲以一只小公山羊博得她的芳心。他把棍杖、印带和印章给了她作为抵押。一会儿后,当他送小公山羊给她作为报酬时,她已不在那里了,也没有人看见或听说那里有妓女。
从他(她)俩的结合中,塔玛尔怀孕了。当犹大得知她怀孕了,他就非常生气,大声叫道:“把她拉出去,活活烧死”。于是,塔玛尔就实施(implemented)办法的第二部分。她捎信对她的公公说:“这棍杖、印带与印章的主人是我胎儿的父亲。”此时,犹大才恍然大悟。
塔玛尔就这样怀上了犹大的孩子,也因此幸免于一死。她是一个堕落、狡猾的女人,或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呢?不过,玛窦在耶稣的祖先中记载了塔玛尔这不光彩的名字,这是事实。

祖母辣哈布
玛窦提到的第二位女人是从事妓女职业的辣哈布。她的故事就是在征服福地时的军事侦探的故事(苏第2章)。
当若苏厄——以色列军队的领袖,到了福地的城门时,他找到了耶里哥城。他派了两人去勘察那地方,他们俩就住在耶里哥城内的辣哈布家里。

后来,当他们被当地的警官发现时,辣哈布便把他们藏了起来,并用绳子将他们从窗户中缒下去,帮助他们成功逃离。她要求当以色列军队进入城内时,饶恕她与她家人作为酬谢。他们答应了她的要求,并要她在窗外系一条红绳子,以便辨认。
对耶里哥城的袭击十分恐怖。耶里哥城被若苏厄的部队洗劫一空,居民一一被杀戮。但诚如他们对辣哈布所许诺的,她全家均幸免于难。后来,这妓女——辣哈布成了耶稣的祖先之一。玛窦没有忘记在家谱中提到她的名字。

祖母卢德
卢德是摩阿布人,也就是摩阿布国人(卢1:1-4)。虽然,她年轻时,体验到了人间的温暖,但是也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因为她是寡妇,没有孩子。
她是忠于婆母——纳敖米的模范,经常陪伴、帮助她。卢德也是一个任劳任怨、不辞辛苦,以维持生计的妇女。后来,她再次遇上她的“新爱”——波阿次。因此,她在白冷城过着第二次平静而祥和的幸福生活,享受着因工作、牺牲与忠实而带来的回报。
尽管她具有完美无瑕的特点,但仍然令犹太人尴尬,因为她是一个外邦人。她是一个犹太人最憎恨的摩阿布人。在犹太人的法律上,他们鄙视摩阿布人,以致她(他)们永远被拒之于门外,甚至不允许她(他)们成为以色列信仰的一部分。申命纪记载说:“摩阿布人不得进入上主的集会,他们的后代,即便到十代,也永远不得进入上主的集会”(申23:4)。
玛窦偏偏选择了受犹太人排斥与轻视的这个妇女出现在耶稣的祖先之列。

祖母巴特舍巴
巴特舍巴是赫特人,是达味王手下的军官乌黎雅的妻子(撒下第11章)。她与自己的丈夫住在耶路撒冷的王宫附近。她天生丽质,以致达味王深深爱上了她。趁乌黎雅出征作战之时,他把巴特舍巴叫到自己的王宫,两人共谋发生了性关系。
不久,巴特舍巴便怀孕了。为了掩盖丑行,达味便召回在前线作战的乌黎雅并要他在自己的家里休息几天。达味这样做,是为了让乌黎雅有充分的时间与他的妻子一起睡觉,以便掩盖自己的越轨行为。但乌黎雅想到自己的士兵仍在前线作战,没有接受这一“优惠待遇”。
因此,达味王就把乌黎雅派到打仗最危险的地方。乌黎雅便阵亡了。现在,达味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与巴特舍巴生活在一起了。
此后,有一个先知借着一个令他深思的比喻,使达味信服自己的丑行与重罪。由于他的谦卑,达味悔改了,并寻求天主的宽恕。
虽然,巴特舍巴给了达味温暖,但更多的是阴谋诡计、忌恨、泪水与痛苦。玛窦引用这位奸妇作为耶稣第四位祖母。

不相称的亲属
出现在耶稣家谱中的就是这四位不同寻常的祖母,来自不同时代,位于耶稣祖先之中。若玛窦仔细地察看旧约,他不难发现这四个人物根本不配是耶稣的祖先。
的确,令人惊讶的是玛窦居然挑选了这四位女人。为古代人而言,家谱是值得骄傲的东西,是荣誉与声望的根据。然而,这些妇女在这里却是耻辱的原因。
家谱本是展现伟人昔日的辉煌。然而,玛窦所指出的是,耶稣也是人类不幸的孩儿,来自以色列国中最卑贱的、处境最低下的地方以及来自具有不光彩历史的人们。
通过家谱,一个人可能知道某一个人的伟大、辉煌的过去和他的祖先。在这里,我们只看到,耶稣因亲属而带来的耻辱。
虽然如此,玛窦使用这些妇女的名字颇为谨慎,并有他的目的。那就是,玛窦一开始好像要清楚地表明耶稣的使命与祂生命的中计划。这四位祖母,除了对耶稣个人的历史有帮助外,还具有超越她们自己的象征意义。不论在爱中,或是在痛苦中,或是在罪恶中,或是在喜乐中,或是在彼此宽恕中,我们都与人类的历史有关系;无论是旅途中的人、受苦的人、既有罪恶又有希望的人,都与耶稣成为其中之一的这个大家庭有关系。
圣史要指出,耶稣并没有以祂的亲戚为耻。他暗示,在耶稣的家族中虽有大罪人,但耶稣接受她们。对于她们,耶稣伸开双臂,以特殊不会改变的方式亲自拥抱她们,他决不会放弃她们。正因为如此,玛窦为我们担负起记载家谱的使命。

[1] 参阅创25:30,36:1、9。
[2] 基于所组成的字母,来计算字母的数字体系,以此来领悟圣经的意义。这是他们计算圣经中人物名字的一种方法。
[3] 申25:5-10;玛22:23-33。

2008/12/16

平安礼

或许,有一天弥撒中的平安礼会提前至奉献礼品前,这不必奇怪。正如玛窦圣史所说的:你若在祭台前,要献你的礼物...(5:23-4).其实,有的礼仪传统就是把平安礼放在奉献礼品之前.

请看报道:

教廷圣事礼仪部部长艾凌志枢机(F Arinze)指出,梵二礼仪改革后出现、礼仪上的失误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基于无知。   
艾凌志枢机十一月廿二日接受《罗马观察报》访问时,谈及圣事礼仪部的职责。“礼仪是教会的心脏。”他说:“若教会不去举行感恩祭,它便会成为一个没有用的团体。”   
他说,圣部不是要充当教会警察,而只是去推动教会的圣礼。   
“若教会不再祈祷,它便失去生命。礼仪是教会生命的源泉。教会为钦崇天主而生,以赞美光荣天主。感恩祭是教会一切行动的总纲,没有其它行动比感恩祭更为重要。所以感恩祭也是圣礼部行动的中心。”枢机说。   
对于梵二礼仪改革后出现的混乱,枢机认为问题跟大公会议本身无关,而是有人“没有正确地了解梵二会议,甚或拒绝落实”会议成果。   
他说:“有些人没有消化梵二会议,有些人假装掌握会议精神的真正诠释,有些人要求举行另一届大公会议。”但他认为,现时的情况比三十年前的平静了。   
枢机认为“滥用礼仪”的情况(liturgical abuses)“并非出于恶意,只是基于无知……有人以为自己是最正确,并具创意去篡改礼仪。他们不知道(礼仪的)经文与动作是扎根于教会传统的”。“面对以上事情,我们必须再次肯定,礼仪是神圣的,它也是教会的公共祈祷。”   枢机又指出,圣礼部最近研究有关礼仪改动,例如弥撒中何时进行平安礼。   
“平安礼重要之处往往遭人误解。有人以为这只是跟参礼者打招呼,却忽略向身边参礼者带出基督的平安既临在于祭台,又临在于每位参礼者身上。”   
探讨平安礼位置 他说,教会正考虑把平安礼设于预备礼品的部份,以带出一个合适的环境气氛,让信徒在领圣体礼中,收敛自己准备领受圣体。”他说,教宗正咨询主教,然后再作决定。

2008/12/15

天主先爱了我们

今天主的诵读选自圣迪埃利隐院维廉院长(William of St. Theirry):论默观天主。
令人特别感动,早晚默想了两次,不知你们是否念了:院长说:“真的,只有祢是上主; 祢统治我们,就是救援我们;而我们事奉祢,
也无非是获得祢的救 援......正是如此,你先爱了我们,好使我们爱祢;祢并不需要我们爱祢,而是因为我们如果不爱祢,就不能达到祢造生我们的目的。”
阅读全文,请登陆:http://www.mhchina.net/

2008/12/14

世界之最

这是来自台湾忘年交朋友的一个邮件, 图片之精美,无一不令人瞠目结舌。请登陆, 欣赏: http://dominicdominiczyf.spaces.live.com/default.aspx

2008/12/12

与众同乐

这是我前几天澳洲朋友发来的邮件,现上传于此,与君同乐:由于技术问题,图片暂时不能复制上传于此,请链接、登陆道明空间,欣赏精美的图片。

Three ThingsThree things in life that, once gone, never come back -
Time Words Opportunity
Three things in life that are most valuable -
Love Self-confidence Friends
Three things in life that are never certain -
Dreams Success Fortune
Three things that make a man/woman -
Hard work Sincerity Commitment
Three things in life that can destroy a man/woman -
Alcohol Pride Anger
Three things in life that, once lost, hard to build-up -
Respect Trust Friendship
P.-----prayU.----until S.----something H.----happens
I need this back... If you'll do this for me... I'll do it for you.
When there is nothing left but God, that is when you find out that God is all you need. Take 60 seconds and give t! his a s hot!
All you do is simply say the following small prayer for the person who sent you this.
Father, God bless all my friends in whatever it is that You know they may be needing this day! And may their life be full of your peace, prosperity and power as he/she seeks to have a closer relationship with you. Amen.
Then send it on to five other people, including the one who sent it to you. Within hours you caused a multitude of people to pray for other people. Then sit back and watch the power of God work in your life. P. S. Five is good, but more is better.

2008/12/11

再论鞠躬

有一位神父在本周礼仪栏目中问:他们堂区的圣体柜是在至圣所中间,而祭台则位于圣体柜前。按罗马经书总论274号,若在至圣所内保存着圣体,那么,主礼和辅礼人员,在到达祭台前和离开祭台前,应打扦。那么,在弥撒中又如何呢?辅祭经过至圣所协助主祭时,他们要向圣体柜鞠躬吗?主祭经过至圣所要读福音时,向祭台鞠躬呢,还是向圣体柜鞠躬呢?

教授回答说, 首先要安排好辅祭在至圣所内的位置,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动作。若有些动作不可/能避免,那么,辅礼人员应在祭台前经过。除了执事或主礼拿已放在祭台上的福音书外——通常福音书是放在祭台上,最好要避免从祭台后面来回经过。

通常而论,在弥撒中应常常向祭台鞠躬,而不是圣体柜;在弥撒中对圣体柜没有太多的礼节或规矩。例外的是,当领完圣体,主祭把圣体送回圣体柜,在关上圣体柜之前,那就要鞠躬了。但是不应该在领圣体之前取圣体时鞠躬,因为圣体已经在祭台上了。

当然,我们应该避免在弥撒中对圣体柜失敬的一些无立足之地的神学理论,尤其是反对正在举行的弥撒和已保存的圣体。简而言之,教会渴望在弥撒中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正在举行的弥撒,当我们在弥撒中尊敬主的祭台时,不表示我们对圣体柜中的基督不恭/失敬。

很多人不理解这一点,所以在祭台前有很多的规矩,也因此向祭台鞠躬同时也是向圣体柜鞠躬,好象避免给人对圣体柜失敬的印象。

2008/12/10

请众同祷

Bishop Joseph Xu Zhixuan of Wanzhou died yesterday at 92. Ordained a priest in 1949, he was named coadjutor bishop of the central Chinese diocese in 1989 and acceded to the see in 2001. He was one of two Chinese bishops forbidden to attend the 1998 Synod of Bishops, at which empty seats remained reserved for them.
十二月八日凌晨, 重庆教区的徐/许若瑟主教病逝,请大家为彼祈祷!
望主赐伊洪恩,并以永光照之!
Eteranl rest grant unto them, O Lord, Let perpetual light shine upon them.
息止安所,阿们!
May they rest in peace, Amen.

2008/12/09

主日与节日

昨天,教会庆祝圣母无染原罪瞻礼,是教会法规定的十大法定节日之一(1246)。
前一个堂区的教友告诉我,由于这节日是堂区的主保,于是,他们就在主日提前庆祝这一节日。问题的重点在于,应是什么弥撒呢,我问教友。他曰:“是节日弥撒,”即圣母无染原罪弥撒。这是不应该,这是一个不小的错误。
的确,在常年期内,节日与主的庆日优先于主日,大于主日,也就是说,即使是在主日也要举行圣人的节日和主基督的庆日的弥撒,如圣伯多禄和保禄、圣若翰、耶稣显圣容(6、29;6、24、8、6)。
教友接着问为什么?我说这是常识,同时也指出两点:礼仪优次的问题。礼仪一览表很清楚地规定,将临期的主日大于任何节日。换言之,就上述的例子而言,只可做将临期第二主日的弥撒,不可以做节日的弥撒,参阅礼仪一览表(2、3、4号)。礼仪一览表可以在日课中找到。然后,根据礼仪年日历的总论第五号,“The Sundays of the seasons of Advent, Lent, and Easter, however, take precedence over all solemnities and feasts of the Lord. Solemnities occuring on these Sundays are observed on the Saturdays preceding.”将临期、四旬期和复活期的主日优先,大于任何节日与基督的庆日。当节日遇到将、四和复活期内的主日时,则提前到星期六庆祝。
记得去年的圣母无染原罪瞻礼是在星期六,那么有教友就问星期六晚上应该做弥撒什么呢?毫无疑问,必须是将临期第二主日的弥撒,而不是一般教友认为的是节日弥撒。教友参与一台弥撒满全双重的义务,节日与主日的义务。

2008/12/07

晋铎周年感言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看时光飞逝,我期盼明天......
八年前的今天,我和其他九位弟兄在上海徐家汇依纳爵主教座堂领受了司铎圣秩。现在,他们在不同的教区与堂区服务。遗憾的是,由于今天是主日不能与他们一起举行谢恩弥撒,仅是问候及祝福而已。
深深感谢天主陪伴我们走过阴森的幽谷,又为我们摆设筵席(咏23:4-5),也感谢好友送来祝贺及祝福。
人的存在是天主的恩宠,成为教会的司铎更是天主的恩宠。保禄对天主恩宠的体验十分深刻,他说:“因天主的恩宠,我成为今日的我”(格前15:10),保禄的这份经验也是我们的经验。
今天也特别想到昔日晋铎礼仪中主教的训导:
1.Believe what you read, teach what you believe, and practice what you teach--相信你所宣读的,教导你所相信的,实践你所教导的。
根据圣秩神学,司铎是主教的亲密合作者(coworkers),借着圣秩圣事,他们分享了基督的三重职务:教/训导、圣化及管理(teaching sanctifying and pastoral leadership)。因此,他们应该相信他们所宣读的福音,相信教会的教导,教导教会所教导的;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福音的要求。虽然不是那么容易,但是必须的。所以,我们常常听到说,司铎的生活不是修道生活的结束,而是修道生活的开始,是背着十字架迈向加尔瓦略山的开始。记得鲍思高神父的母亲对他说:“你现在已经升了神父,你要做弥撒。从今以后,你要更接近耶稣基督。不过,你要记住,开始做弥撒,就是开始受苦。这事你不会立刻觉得,可是,你渐渐自会看到,你的母亲给你说的是真话。我深信你每天都会为我念经的,不管我还活着也好,或是已经死去也好;这为我已经够了。从今以后,你要专心救人灵魂,一点也不必来惦念我。”
非常巧合,今天圣安博罗削主教纪念日的诵读也提到了司铎的职务:“你领受了司铎的职务,并坐在教会之船的舵轮旁,你在波涛之中驾驶着这艘船。你要掌好信德的舵,使世俗的暴风雨不能令你脱离正路。”
2.Know therefore what you do and imitate what you celebrate——因此,你要懂得实践并效法你所举行的圣体圣事。
圣体圣事是基督徒生活中心与高峰,是基督十字架上祭献的重现(represent)。基督完全奉献了自己,牺牲自己,成为众人可口的“面包”——生命之粮。这也是有司铎生活的典范。主,请帮助所有的司铎完全奉献、牺牲,并成为众人的面包,使他们成为,Alter Christus,another Christ,基督第二,另一个“基督。”

3.Sit orator antequam dictor---祈祷的导师
今天也特别想到一位枢机主教在司铎与第三千年书中说的:sit orator antequam dictor, 教导众人如何祈祷之前,自己应先成为祈祷者。
基督的一生是祈祷的一生,时时祈祷,处处祈祷,在路加福音中可见一斑(3:21;4:42; 5:16; 6:12; 9:18, 28;11:1)。司铎的生活就是活基督耶稣的生活,因此,司铎的生活应该是祈祷的生活,司铎应是一个祈祷者(pray-er),只有这样,才会引导信友祈祷。主,愿我们的生活是一种祈祷的生活。
最后以一位圣人---圣额我略.纳祥的话勉励自己,也鼓励所有的司铎弟兄:
要洁净他人,须先洁净自己;为能教导他人,须先受教导;要照亮他人,须先变成光;要使人接近天主,自己应接近天主;要圣化他人,自己先须成圣;带领人要亲切,劝导人要谨慎。
我知道我们是谁的服务人员,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奔向什么样的目标。我知道天主的伟大,人的软弱,但也知道他的潜力。
[那么司铎是谁呢?他是]真理的护卫者,他与天使一同侍立,与总领天使一起光荣天主,使祭献的牺牲升到天上的祭台,分享基督的大司祭职,重新塑造万有,以[天主的]肖象重建万物,为了天国再造万物。最后,更伟大的,就是他被神性化,他也使人神性化(CCC1589)。

2008/12/05

弥撒外圣道礼仪

有一读者在本周新力礼仪栏目中,问有关主日没有司铎主持礼仪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谓的弥撒外圣道礼仪,暂且如此称之。
我很明白读者问的问题,在没有司铎情况下所举行的圣道礼,这与本教区多年来所做的没有什么不同。本教区之所以如此做与教友对信仰的热忱有很大的关系。
本教区自成立(1950前后)以来,神职一直处于“缺乏”的状态,现在还是如此。因此,在一些地方根本不可能有主日的弥撒,一年大概有一、两次,教友可以参与弥撒。在主日没有弥撒的情况下,教友还是照常去教堂,念经祈祷,而且是一整天,绝对不是现代教友一台弥撒就完事了。他们通常从上午八、九点集体开始念文言文的早课,欢喜玫瑰经、老的要理问答,如:你为什么生在世上?为恭敬天主救自己的灵魂。然后,是教友“讲道”,大概一个小时左右,然后再念古人编著的文言文的参与弥撒经文,很长的,本人的信仰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之后,回家吃饭,过去条件不好,大家都回去吃中饭,现在是大家一起在堂口用午餐。下午一点钟再来,念痛苦、讲道、最后念荣福!他们说过半天的不算是主日。
这种模式目前还有,不过稍微有些变化。差不多到了1992或是93年,开始有些变他。变化的原因,我想有二,一、为照顾年轻的一代。年长的教友非常喜欢那些文言文的经文,他们背得滚瓜烂熟,而且也有感情,但新生的一代,就大不一样,他们既不懂文言文,也不喜欢那些古老的经文。为年长的教友,那是经文是宝,为年轻的却是草。其二就是梵二后中文弥撒的兴起。所以,自九十年代初,教区逐渐推广所谓的弥撒外的圣道礼仪,一方面为了新一代的年轻人;另一方面或许是有更多的机会让年长的一代接触圣经。据说,那套程序是从台湾来的,我个人不大清楚具体的情况。程序与读者所问的问题差不多,有开始礼、有圣道礼、奉献礼、天主经。唯一不同的是没有实领圣体礼,却以神领圣体代之,还有不同的是,就是教友读了福音后,有传道员“讲道”,然后继续。圣歌贯穿其中,教友感觉不错,年轻的一代也容易投入。
现在主日的程序,还是与过去差不多:集体念欢喜欢、要理问题、弥撒外圣道礼仪,“讲道,”午餐,下年照常,不过年长的教友偏多。若主日有弥撒则取消由教友主持的圣道礼仪,若没有弥撒,他们按照原来的程序过主日。
反省这两种不同的模式非常有意思,虽然不是非常理想,但是看到不同时代的教友,在信仰上有不同的培育与模式,这些不同的模式培养了他们对信仰的热爱与对天主的信德。总之,本人非常自豪及欣赏本教区教友的信仰传统。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信仰遗产,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2008/12/03

将临期中圣人的敬礼

记得今年早些时候,有读者问有关将临期中敬礼圣母的问题。根据教会古老的传统,详见本博客http://dominicdominiczyf.spaces.live.com/blog/cns!1537C25CB4E0C7BA!766.entry常年期内若没有必行的纪念日,星期六通常举行敬礼圣母的弥撒。其他的节期则有些例外,如将临期、四旬期等。但在感恩祭典——弥撒经本中仍有敬礼圣母弥撒的经文(集祷、献礼及领圣体后经),因此,读者问将临期内何时举行圣母的弥撒。教授的回答可归纳为两点:1、他说,将临期在圣母的圣地可以举行敬礼圣母的弥撒,因为这些圣地通常有宗座的允许与认可,所以……
2.作者根据罗马经书总论376号指出,若有教友的团体要求圣母敬礼的弥撒,牧者为了教友真正的需要及益处,以及自己的明智判断,使用弥撒经本提供的经文可以举行敬礼弥撒。
那么,其他圣人的敬礼又该如何处理呢?教会注意到本节期的特色,因此,至十二月十六日止,根据罗马通用的日历,只有四个必行的圣人纪念日(12、3;7;13;14);一个庆日——圣安德肋,假定十一月二十九日是主日,如 2010年;还有一个节日(12、8)。
在十二月十六日以前的圣人纪念日,按礼规可以照常举行圣人的弥撒,如今天罗马通用年历中方济各沙勿略的纪念日。大家也可能已经注意到,中国地方教会的年历却是庆日,这是原因圣人对中国特殊的贡献,因此,把纪念日升格为庆日,更隆重!在这种情况下,念日课的神职人员当然完全可以念圣人专用的诵读,但是也可以在念完本日诵读后加念圣人的专用的诵读,本人就是采用第二种方式。
在十二月十六以后的圣人纪念日,若有的话,根据礼仪优次表则不予以纪念,因为前者比后者重要,要大,故不能纪念。幸好,根据罗马通用年历,十二月十七到二十四没有任何圣人的节庆日。若有修会或地方特别年历,则予以特殊处理。
顺便提一下,在四旬期内,若逢必行圣人纪念日,就成了自由纪念日。前者是一定要举行纪念圣人的弥撒,后者则是自由的,可以做也可以不做。礼仪优次表有更详细的说明,请参阅no. 10-12.
今天本日的日课选自圣伯尔纳定院长的讲道集,非常优美!他指出基督的三重来临,第三种来临是在第一和第二种来临中间,“是隐密的,唯有被选的人们在他们自己内看见他,他们的灵魂获得救援,基督作我们的安息与欣慰,”他引用若望福音说:“谁爱我,必遵守我的话,我父也必爱他,我们要到他那里去。”我们不妨也引用若望福音第六章说:“谁吃我的肉并喝我的血,我住在他内,他也住在我内,”即所谓基督在恩宠中来到我们心灵。

2008/12/02

祝圣经文

今晨在对照拉丁和英文的Ordo 弥撒,无意中发现,英文的祝圣经文没有翻译拉丁文中的副词, 或至少说没有确切表达其语气。
拉丁原文如下:
Accipite et manducate ex hoc omens:
hoc est enim corpus meum,
quod pro vobis tradetur.

英文如下:
Take this, all of you, and eat it:
this is my body which will be given up for you.

中文
你们大家拿去吃,
这就是我的身体
将为你们而牺牲。
以个人的浅见, 英文中没有完全翻译拉丁文中副词(enim )的语气,虽是句子中小小的一个副词,但意义与语气非常强烈。
其意思是:for, indeed, in fact, because, truly. 就其上下文意义而言,应该是第二个意义或最后一个意义:即,的确,真的.。
相对而言,中文就表达了拉丁文语气: 这就是我的身体.。
同样祝圣圣血的经文也一样,拉丁中的enim 没有完全翻译出来, 不过中文还是以就来表达其拉丁原文的语气,相当不错。

2008/11/30

双重的来临


11月30日
双重的来临
借着今天的主日,教会开始了另一新礼仪年。今天的诵读非常美,它对基督的双重来临,即第一次与第二次作了很好的对此。如:他不仅来了一次,且将再度来临;而这第二次来临远比第一次光荣。因为第一来临,以受苦为特征,而第二次,是为带来神国的王冠。阅读全文,请登陆http://www.mhchina.net/。英文的如下:

St Cyril of Jerusalem
The twofold coming of Christ
We do not preach only one coming of Christ, but a second as well, much more glorious than the first. The first coming was marked by patience; the second will bring the crown of a divine kingdom. In general, whatever relates to our Lord Jesus Christ has two aspects. There is a birth from God before the ages, and a birth from a virgin at the fullness of time. There is a hidden coming, like that of rain on fleece, and a coming before all eyes, still in the future.At the first coming he was wrapped in swaddling clothes in a manger. At his second coming he will be clothed in light as in a garment. In the first coming he endured the cross, despising the shame; in the second coming he will be in glory, escorted by an army of angels. We look then beyond the first coming and await the second. At the first coming we said: Blessed is he who comes in the name of the Lord. At the second we shall say it again; we shall go out with the angels to meet the Lord and cry out in adoration: Blessed is he who comes in the name of the Lord.The Saviour will not come to be judged again, but to judge those by whom he was judged. At his own judgement he was silent; then he will address those who committed the outrages against him when they crucified him and will remind them: You did these things, and I was silent.His first coming was to fulfil his plan of love, to teach men by gentle persuasion. This time, whether men like it or not, they will be subjects of his kingdom by necessity. The prophet Malachi speaks of the two comings. And the Lord whom you seek will come suddenly to his temple: that is one coming.Again he says of another coming: Look, the Lord almighty will come, and who will endure the day of his entry, or who will stand in his sight? Because he comes like a refiner’s fire, a fuller’s herb, and he will sit refining and cleansing.These two comings are also referred to by Paul in writing to Titus: The grace of God the Saviour has appeared to all men, instructing us to put aside impiety and worldly desires and live temperately, uprightly, and religiously in this present age, waiting for the joyful hope, the appearance of the glory of our great God and Saviour, Jesus Christ. Notice how he speaks of a first coming for which he gives thanks, and a second, the one we still await. That is why the faith we profess has been handed on to you in these words: He ascended into heaven, and is seated at the right hand of the Father, and he will come again in glory to judge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and his kingdom will have no end.Our Lord Jesus Christ will therefore come from heaven. He will come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in glory, at the last day. For there will be an end to this world, and the created world will be made new.

2008/11/28

请看,将临期来了

教友可能知道,教会以将临期作为教会年历和礼仪的开始。但教友们不一定知道,将临期的发展及形成,现作一些扼要的介绍,以丰富礼仪的常识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投入将临期的每日礼仪。
1. 名称
中文将临期名称的翻译来自拉丁或希腊文的,Adeventus orεριρΗανεια,这词来自或起源于基督以外的宗教。其表示他们所相信的神明每一年来到圣殿“拜访”(visit)其信徒。他们认为在圣殿崇拜神明的神像,就是神明居住、临在在他们中间与他们同在的标记。在宫廷的礼式中,这个词也指,一个重要的人物或君王在登基就职时的第一次正式的访问。在早期基督徒的作品中,尤其在拉丁通行本(Vulgate),Adeventus成了专用的术语,指基督来到我们中间:第一次来临:以人的形式出现,生于白冷,生活在纳匝肋,在加里肋亚传教;在海边召叫门徒作为他自己将来复活的见证人。第二次来临,就是将来的来临,乘云而来,带领、并审判我们(玛25:31-46;26:64)。当今的神学提醒我们不可忘记基督的第三次来临,那就是在恩宠中来到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在圣事中。虽然,我们不是也不能等待他的第一次来临,因为已经来过了,但是至少可以准备等待其第二次的来临和渴望在恩宠中与他相遇。有人指出,将临期是我们以三种不同的时间方式庆祝永生天主子的来临:过去、现在与将来。过去是指他的降生成人的奥迹——第一次来临,他在教会内通过恩宠来到我们心中,他还要光荣地降来审判生者、死者。
2. 历史的发展
在罗马马礼中,将临期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第六世纪,但在法国和西班牙早就有了。第四世纪末和第五世纪,当时的人们觉得需要一段时间来准备圣诞节与主显节,大概持续三个星期左右。这种想法可能与在主显节受洗有关,因为,根据东方礼的传统,主显节是受洗的日子。不过,早在公元380年撒拉公洒会议(The Council of Saragossa)中,的确鼓励教友们从十二月17日到主显节,热心参加教会的礼仪:克己、祈祷。这些可以说是当时为圣诞节所做的准备。到了第六世纪的下半叶,将临期才在罗马的礼书中出现。到了第十二和十三世纪,才有我们现有的持续四周的将临期。
3. 神学意义
礼仪年和日历的总论指出,将临期具有双重的目的:准备庆祝主的诞生,并期待他第二次的来临。它可分为两个阶段:将临期开始到十二月十六日止为前一阶段,读经及弥撒经文具有末世性的色彩(Eschatological),指向基督第二次的来临为主;第二次阶段从十二月十七日至二十四日,直接指向如何准备圣诞节。根据现有的罗马礼仪优次表,前者属于第三等,而后者则比前者重要,属第二等。因此,在日课中,从十二月七日开始,不但有专用的弥撒经文,而且晚祷中有特别谢主曲对经,传统称之为:“O antiphons”。旋律非常优美,歌词来自圣经,内容非常丰富。当年在佘山修院在将临期内经常会咏唱这些对经,希望他们仍旧保持这个美好的传统。此外,按照礼仪及读经,教会特别提醒我们在将临期内默想三个人:依撒意亚先知、若翰与玛利亚。这些人是我们基督徒的模范。依先知代表对天主的渴望:诸天,请由上降下甘露…(45:6);若翰象征劝人悔改,为主预备道路;玛利亚则以自己的胸怀接受、孕育基督。
最后,我们也注意在将临期中没有光荣颂,并且在开始的时候没有阿肋路亚,没有Te Deum 以及使用紫祭披等,这是由于爱尔兰传教士的影响,因为他们认为这个时期应该具有悔改的特色。到了十二世纪,有些出现在罗马礼中,不过还是继续保持福音前的阿肋路亚,因为罗马礼并不认为将临期是严格意义上的悔改的时期。
当进入将临期时,也特别提醒每一位,借着每日的礼仪与祈祷,好好准备自己的心灵,以获得更丰富的恩宠。

2008/11/27

读经员向主祭,抑或祭台鞠躬?

本周新力礼仪栏目中,有人问读经员向主祭还是祭台鞠躬的问题。的确,新版罗马经书没有任何具体细节的规定关于读经员上读经台前的姿势(参阅经书总论128-130)。因此,负责回答问题的教授引用了澳大利亚的主教——好像,说,按照惯例,读经员上读经台前,一向祭台鞠躬,然后向主祭鞠躬。关于对主祭的鞠躬,主祭若是主教除外,礼书中没有明显的规定,但可以理解为是习惯或是主教礼书中规定的延伸(76-77)。
我们知道对于读经员没有明显的规定,因此,读经员鞠躬或不鞠躬不是必须的。相反,主教礼书,没有提到读经员的鞠躬。礼书只是说:集祷经后,读经员走向读经台并宣读第一篇读经(137,经书总论128)。虽然如此,弥撒经书总论却明确指出神父读福音时要在祭台前鞠躬(132),执事读福音前则提到双重的鞠躬,向主祭的神父鞠躬;若福音在弥撒开始时已放在祭台上,向祭台鞠躬(175)。

2008/11/26

今日诵读


11月26日
今日诵读
今天的诵读深深地触动我的心灵: 没有基督居住的心灵是有祸的!这话一直在我的内心回荡着。
现附上中英,以便吾友默想和欣赏,并记住没有基督居住的心灵是有祸的,同时扪心自问,基督住在我内吗?
没有基督居住的心灵是有祸的
古时犹太人得罪天主,天主就把耶路撒冷交给敌人,使他们出丑,并让仇恨他们的人统治他们;也不再有庆节和祭献。同样,人获罪于天主,使天主发怒;天主把他交给仇敌,把他引信歧途,彻底地败坏了他。一座房屋若没有主人居住,一定肮脏不堪,漆黑一团;同样,人若被主人和天使弃而不住,也一定充满罪恶的黑暗、各种可耻的偏情,和各种玷辱!
那没有人走的路,不闻人声,是有祸的!因为那里野兽出没之所。人灵若没有上主居住,并大声赶走罪恶的野兽,真是有祸的!没有居住的房屋,是有祸的!没有农夫耕种的荒地,是有祸的!没有舵手掌舵的船,是有祸的!因为它为怒涛狂风所冲击,而致沉没。没有基督作为舵手的灵魂,是有祸的!因为它在黑暗的大海里飘荡,被情欲的巨浪所冲击,又被恶魔好像冬天的暴风雨所摇荡,最后惨遭灭顶!那没有基督悉心耕耘,而不能产生圣神之果的人,是有祸的!他有如荒地,荆棘与杂草丛生,最后他的收获不是果实,而是被火所焚毁的燃料。那没有主基督居住的灵魂,是有祸的!因为他既被唾弃,必将充满私欲的恶臭,成为万恶的渊薮。农夫耕地时,必须带着适当的工具,必穿上适于工作的衣服。同样,基督那位天国君王和真农夫,来到被罪恶所败坏的人性园地里,穿上了肉躯的外衣,背着十字架作为工具,来耕种荒芜的人灵,锄去恶魔的荆棘,拔除罪恶的野草,用火焚毁罪恶的干草;当他用十字架把灵魂耕了以后,就在那里修筑一座圣神的最美丽的花园,它将为他的主人出产各种最甜美、最使天主喜爱的果实。
Woe to the souls where Christ does not dwell!
When God was displeased with the Jews, he delivered Jerusalem to the enemy, and they were conquered by those who hated them; there were no more sacrifices or feasts. Likewise angered at a soul who had broken his commands, God handed it over to its enemies, who corrupted and totally dishonoured it. When a house has no master living in it, it becomes dark, vile and contemptible, choked with filth and disgusting refuse. So too is a soul which has lost its master, who once rejoiced there with his angels. This soul is darkened with sin, its desires are degraded, and it knows nothing but shame. Woe to the path that is not walked on, or along which the voices of men are not heard, for then it becomes the haunt of wild animals. Woe to the soul if the Lord does not walk within it to banish with his voice the spiritual beasts of sin. Woe to the house where no master dwells, to the field where no farmer works, to the pilotless ship, storm-tossed and sinking. Woe to the soul without Christ as its true pilot; drifting in the darkness, buffeted by the waves of passion, storm-tossed at the mercy of evil spirits, its end is destruction. Woe to the soul that does not have Christ to cultivate it with care to produce the good fruit of the Holy Spirit. Left to itself, it is choked with thorns and thistles; instead of fruit it produces only what is fit for burning. Woe to the soul that does not have Christ dwelling in it; deserted and foul with the filth of the passions, it becomes a haven for all the vices. When a farmer prepares to till the soil he must put on clothing and use tools that are suitable. So Christ, our heavenly king, came to till the soil of mankind devastated by sin. He assumed a body and, using the cross as his ploughshare, cultivated the barren soul of man. He removed the thorns and thistles which are the evil spirits and pulled up the weeds of sin. Into the fire he cast the straw of wickedness. And when he had ploughed the soul with the wood of the cross, he planted in it a most lovely garden of the Spirit, that could produce for its Lord and God the sweetest and most pleasant fruit of every kind.

2008/11/25

袖珍圣事礼书

上海光启社曾出版一册名为《袖珍圣事礼书》,大概是这样,不记得确切的书名。大概除圣秩圣事外,此书应有尽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圣洗圣事开始,坚振、弥撒外的送圣体经文、病人傅油与婚配等;从圣事到圣仪,无所不包!此书的确为在堂区工作的神父提供了牧灵方面的方便。前几年,本人在堂区工作一直使用这小册子。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就圣仪部分而言,如圣房子、车子或其他圣物等,那书似乎缺少一些东西。
比如,祝圣房子。既没有导言,又没有圣言;唯有一篇祝圣的经文和洒圣水的提示。正规来讲,祝圣房子的礼式应该包括:
1. 导言(致候辞、简介祝圣礼式的意义等)
2. 圣言(福音、圣咏)按照礼书的规定,圣言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 信友祷词
4. 祝圣经文
5. 结束礼
由此观之,袖珍圣事礼书在圣仪部分所缺少的是圣言的部分,而这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圣言是祝圣礼式第一部分的中心,因此,从来不会被省掉。第二部分是祝圣的经文,教会的祈祷(参阅祝福礼书总论20-24)。
因此,建议将来考虑再版时,一定要考虑这些因素。

2008/11/24

邂逅吾友

上星期五在MSN上碰到了一位好友,他是上海教区的神父,现,在德国修读礼仪与音乐。可能他的论文将是有关礼仪中音乐的神学思想。我们聊得很高兴,从学习到生活;从生活到音乐、到礼仪、到教堂的建筑,是无所不谈呀!他也谈及学习生活的艰辛,既要学希腊文又要学希伯来文,除了本国的语言外。在我们彼此鼓励,相互祝愿中,我们说了Bye Bye!
他是一位英俊、潇洒的神父、风度翩翩,看看他的照片就知道!虽没有经过他本人的同意,希望他看到了以后,不会太介意!同时也附上他用网络传送给我的几张有关教堂的照片和他卧室的照片,以飨吾友。




























2008/11/21

基督普世君王节

教会通常以将临期开始礼仪年,以基督普世君王节作为礼仪年的结束。这个节日是拉丁教会的四大节日之一,其他的则是圣三节、基督圣体圣血节和圣心节。这些节日都是在常年期内庆祝,而且是十世纪后相继加入罗马教会日历的。
普世君王节是教宗庇护十一世1925年建立的,原来是在十月份的最后一个主日。教宗择定这个日子,是因为即将到来的诸圣节,基督已在诸圣身上受到了光荣,应该值得庆祝。到了1970年,教会强调基督君王职的宇宙及末世性的特质,于是就被移到我们现在常年期最后的主日。这一改变意义非常清楚,光荣的基督是基督徒生活的目标。
当然,教会不必要等一个特殊的日子庆祝基督君王节,因为主显节、复活节及升天节已经是基督君王的节日了;甚至包括每个主日,因为也是主日基督的日子。那么教宗为何要建立此节日呢?教宗在通谕中(Quas Primas)指出两个理由:1、教会面临无神主义日益增加,社会逐步趋向世俗化。他认为对这种潮流最有效的武器就是承认、相信基督是人类的君王。2、是一千六百年的周年纪念,公元325年的尼西亚会议钦定了基督与圣父同性同体,同受钦崇等。回顾这会议有助于信友们对信仰肯定。
弥撒中的读经是玛:25:31-46指出,基督以爱作为标准审判人类。读经一则强调了天主以一个善牧的形象表达对人类的照顾和关怀。复活的基督是我们复活的保证,他已战胜了仇敌——死亡,则是读经二的讯息(格前15:20-26,28)。

2008/11/20

圣事的施行人

介绍了加氏的主要思想后,突然想起一个颇有兴趣的主题:圣事的施行人。
记得韩大辉神父在给我们上《与基督有约》——圣事神学时指出,圣事主要的(Primary)施行人是基督,主教、神父是次要的施行人。正如圣奥思定所说的:无论是谁付洗实在是基督亲自付洗(参阅礼仪宪章 7号)。根据教会的教导和神学,这是毫无疑问的。
虽然如此,但是若我们稍加留意,圣事次要的施行人中,还可以分为不同的施行人。概括如下:
1. 主教。主教是所有的圣事名正言顺的施行人。
2. 神父,除了坚振与圣秩圣事外,可以有效合法地为信徒施行圣事。坚振与圣秩圣事特别保留给主教。主礼司铎在入门圣事中,有权力给新受洗者施行坚振圣事;此外,司铎亦可以为处于死亡危险中的教友施行坚振。在特殊的个案中,主教也可以授权司铎施行坚振圣事(天主教教理1312-1314,法典882-884)。
3. 教友,尤指圣洗圣事。根据教会传统的教导,紧急时任何人皆可施洗(法典861天主教教理1256),包括教外人。因为,天主愿意人人得救(弟前2:4)。此外,最近有机会搜集了一些有关病人傅油圣事施行人的资料,居然发现,公元八世纪前,病人傅油圣事的施行人可以是教友,但规定要使用主教祝圣过的圣油。不过,那时尚未有现在所谓圣事的概念。圣事的发展黄金时期是八世纪以后的。据说,已有主教授权给修会修女施行傅油圣事的权力。教友将来可不可以施行傅油圣事,这取决于教会最高当局的决定。
4. 婚姻圣事非常特别,施行人既不是主教也不是神父,而是夫妇双方(教理1623)。

2008/11/19

礼仪庆典与圣事的效果

根据传统,圣事是有形的标记,赋予无形的恩宠。为加氏而言,这恩宠就是天主化或神化(divination),即分享了天主的生命。每当教会举行礼仪时,就是偕同基督向天父呈上献礼,与天主和好。借着入门圣事(圣洗、坚振、圣体),我们加入了基督的奥体——教会,成了新的受造物,分享了由基督带来的救恩的果实。从此,每个基督徒是一个“基督”(Every Christian is a christ)。圣奥思定说:我们应当喜乐、感恩,因为我们不但是基督徒,而且是基督——We are to be joyful and give thanks that we are not only Christians, but Christ.那么,这恩宠来自哪里呢?来自十字架的大能。他说:教会所有的恩宠的通传是来自十字架,来自基督的奥迹。他引用圣大良教宗说:十字架是所有祝福与恩宠的泉源。圣西彼廉也说:Dominicae passiónis et nostrae redemptoris sacramentum,基督受难的奥迹也是我们救赎的奥迹。
希望我们每次参与教会的礼仪时,都能分享这份属神的福分。

2008/11/16

礼仪与救恩史的关系

为他而言,这两者密不可分。当基督完成了在世的使命,返回天父后,教会的礼仪就继续其在世的工程及使命,直到教会完全圆满的一天。因此,教会的礼仪奥迹就是继续基督的奥迹,为使所有的人,男人、女人,不同时代的人都能参与此奥迹并得到救恩的果实。他进一步地肯定说,基督徒礼仪纪念的目标是基督复活奥迹和整个救恩史:圣言降生成人生活的中心与高峰。
礼仪不但是由基督“建立”交给教会,交给我们,也是基督奥迹的延续——圣事性的延续,也是基督的临在,好使不同时代的人触摸到他。因此,每个礼仪的动作都是重现救恩史的时刻,都是救恩故事的一部分。

2008/11/14

标记的神学意义

圣事是有形的标记(水、油、酒、覆手),借此,我们与基督相遇。加氏解释说:圣事中的“标记是一种表达的方式,是救恩的承载者/物(all bearers of salvation)。
礼仪中所举行的动作与礼式是基督奥迹的临在,同是也是基督奥迹的“纪念,”因为它是标记,也就是说,这标记包含、显示并给予我们机会经验基督的奥迹,经验天主在基督身上的奥迹;标记也使基督救恩性的事件重现在在我们面前,并借此实现。由借着我们的信德,这些标记把基督在历史上已完成的救恩工程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救恩工程没有时间限制,不局限于巴勒斯坦,而是惠及不同时代的基督徒。礼仪不是重复基督救恩的事件,也不是把我们带到已过去的时代,而是我们在基督救恩事件之中,参与基督的救恩事件。根据他的奥迹神学,礼仪中首要的标记是教友/会众的参与和神圣的礼式动作。一言以蔽之,礼仪中的标记是我们与基督相遇的方法与渠道。

2008/11/13

纪念Memorial/Anamnesis


这是他著作——《奥迹神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成了梵二礼仪神学的一部分《礼仪宪章47#》。其意思就是借着举行的礼式使天主的工程临在在‘现在,’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纪念大不一样,我们通常理解的纪念就是回忆过去发生了的一件事情。但在我们天主教礼仪神学中,纪念远超那个意义。纪念的意思是说把过去的一个事件,即回顾救恩的历史,天主过去所行,今天借着教会举行的圣事临现于‘此时此刻,’是活生生的临在,是动态,而非静态的。因此,礼仪不是空洞,而是有“血有肉的”的庆典。
天主教教理对纪念也做了很好的解释,说:
1354.在建立圣体圣血的叙述里,基督所言所行的力量,以及圣神的德能,使基督的圣体圣血在随後的纪念祷词里,教会纪念耶稣基督的苦难、复活和光荣地再来;将圣子为使我们与天主和好的祭献,呈献给天主父。
1362在教会——基督的身体——的礼仪中,感恩祭是基督逾越的纪念,是他唯一祭献的实现和圣事性的奉献。所有的感恩经中,在建立圣体圣血的叙述之後,都有一端称为纪念(anamnesis)的祷词。
1363.按照圣经的意义,纪念不但意指回忆往事,也是宣告天主为人类所完成的奇迹异事。在举行这些事件的礼仪时,这些事件透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临在和实现。以色列子民就是以这种方式,了解他们出离埃及的事件:每当他们庆祝逾越节时,出谷的事件便临现在信徒的记忆中,如此促使他们的生活符合这事件。
1364.纪念在新约中得到了一个新的含义。每当教会举行感恩祭时,就是在纪念基督的逾越奥迹,这奥迹亦藉此而临现:基督在十字架上一次而永远完成的祭献万古常新。「每次在祭台上举行基督——我们的逾越羔羊——在十字架上所作的祭献,就是实行我们得救的工程」。
1354 In the anamnesis that follows, the Church calls to mind the Passion, resurrection, and glorious return of Christ Jesus; she presents to the Father the offering of his Son which reconciles us with him. In the intercessions, the Church indicates that the Eucharist is celebrated in communion with the whole Church in heaven and on earth,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and in communion with the pastors of the Church, the Pope, the diocesan bishop, his presbyterium and his deacons, and all the bishops of the whole world together with their Churches.
1362 The Eucharist is the memorial of Christ's Passover, the making present and the sacramental offering of his unique sacrifice, in the liturgy of the Church which is his Body. In all the Eucharistic Prayers we find after the words of institution a prayer called the anamnesis or memorial.
1363 In the sense of Sacred Scripture the memorial is not merely the recollection of past events but the proclamation of the mighty works wrought by God for men.182 In the liturgical celebration of these events, they become in a certain way present and real. This is how Israel understands its liberation from Egypt: every time Passover is celebrated, the Exodus events are made present to the memory of believers so that they may conform their lives to them.
1364 In the New Testament, the memorial takes on new meaning. When the Church celebrates the Eucharist, she commemorates Christ's Passover, and it is made present the sacrifice Christ offered once for all on the cross remains ever present.183 "As often as the sacrifice of the Cross by which 'Christ our Pasch has been sacrificed' is celebrated on the altar, the work of our redemption is carried out."184
1365 Because it is the memorial of Christ's Passover, the Eucharist is also a sacrifice. the sacrificial character of the Eucharist is manifested in the very words of institution: "This is my body which is given for you" and "This cup which is poured out for you is the New Covenant in my blood."185 In the Eucharist Christ gives us the very body which he gave up for us on the cross, the very blood which he "poured out for many for the forgiveness of sins."186

2008/11/12

奥迹的定义

他对奥迹的定义是这样的: 奥迹是神圣的敬礼行为,借着礼仪/式救恩的事件临现于此时此刻;借着举行礼仪,教友参与救世的行动并得到救恩。
我们必须要明白,这样的定义是指奥迹的第三个意义,换言之,就是教会的礼仪。礼仪使基督的救恩事件再次重现,当然不是使过去的历史事件重新发生一次,不是的,那是不可能的,而且基督的祭献是一次而永远的,也不可能重复。但是,基督的奥迹以圣事性(sacramentally)地临现在教会的礼仪中,即借着礼/式仪标记临在在圣事中。这就是礼仪的本质:Mysterium Salutis,Mysterum Pashcle Christi:救恩的奥迹,基督复活的奥迹。所谓的救恩是指死后与天主完全的共融。
这就是Vita in Christo, Vita in Ecclesia flowing from the Liturgy:基督的生命在教会,教会的生命在礼仪。

2008/11/11

他的著作及其神学思想

对梵二礼仪神学,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莫过于1932年出版的著作——《基督徒崇拜的奥迹——The Mystery of Christian Worship》。在该书内,他主要解释Mystery,他指出,这个奥迹有三重意义:神学、基督学及圣事礼仪学的意义!
首先,奥迹指天主自己。天主是遥不可及,是“圣、圣、圣”的天主,无人可以接近他,他住在无人能接近的光中(弟前6:16),接近他的人就会死,对于他,一切都是不洁净的。但是,天主显示了他的奥迹,他向受造物启示了自己,他不向那些骄傲、妄自尊大的人启示自己,只向他拣选的子民,那些谦卑的,心地纯洁的人启示了自己。因此,他的启示仍是一个奥迹,因为这个奥迹仅启示给了信众。
其次,奥迹指基督本人,因为他以可见的身体显示了不可见的天主,在他身上,不可见、超越的天主以可见的形式临在我们中间。他的降生成人,受苦受难及复活是奥迹,自我空虚和十字架上的祭献也是奥迹,因为天主通过这些显示了自己了,尤其是他的复活,因为在耶稣的人性上彰显了天主的光荣。降生成人的奥迹不局限于玛利亚受孕的那一时刻,而是在耶稣身上不断地继续。宗徒们与教会宣讲的就是同一个奥迹,教会代代相传宣讲这个奥迹,宣讲基督救世工程,教会不但用语言带领人类迈向救恩,而且也用神圣的行动——礼仪,带人迈向救恩。
最后,指教会。这与第一个和第二紧密相连。因为,基督不再以可见的方式临在我们中间,而是以不可见的方式临在我们中间。正如圣大良教宗所说的:"What was visible in the Lord has passed over into the Mysteries.” “ Quod itaque Redemptoris nostri conspicuum fuit, in sacramenta transiuit.”在基督身上看到的一切现在可以在圣事中看到(不过,这不是最好的中文翻译)。我们在崇拜的奥迹中与他、他救恩的事件及他的恩宠相遇,正如圣安博罗削说的:“Facie ad faciem te mihi, Christe, demonstrasti; in tuis te invetio sacramentis.” 哦,基督,你面对面地显示了给我,我在你的圣事中找到了你。
综上所述,这是一个三而一的奥迹。天主借着耶稣启示了自己,基督借着教会继续传递这个奥迹。

2008/11/10

Dom Odo Casel—多姆、奥铎 加塞尔

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伟大的礼仪学家,礼仪改革的奠基人——多姆、奥铎加塞尔。
他1886.9.27生于德国波恩的科伦布次的一个天主教家庭。他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当他完成了小学与中学的学业后,1905年,他到了波恩修读古典文学。后来,他进入了本笃会的Maria Laach,St. Mary of the Lake 隐修院。这座隐修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天主教礼仪学府之一。他1907年发了愿,会名为Odo,并与1911晋铎。他先在罗马本笃会圣安瑟莫大学取得礼仪博士学位,后又在德国波恩取得哲学博士。1922年,他被派往本笃会修女院负责修女们的礼仪生活,他祈祷,行圣事,讲道,编辑与写作。1948年的圣周六,他刚唱完基督之光就中风了,并于3、28复活节主日凌晨离世归父。
他的思想与著作深深地影响了礼仪的改革,不但影响庇佑十二的《基督奥体》与《天主中保》通谕,而且他的思想与著作成了梵二《礼仪宪章》与当代礼仪神学的主流与范例。

2008/11/09

拉特朗大殿






































拉特朗大殿
今天是拉特朗大殿的庆日,根据礼仪优次表,今天的主日应该让位给该庆日,由于该庆日的重要性。
拉特朗(Lateranus)是古罗马的姓氏,那时是他家的家产,后来他的家产到了君士坦丁皇帝的手里,公元324年君士坦丁皇帝在此建立了拉特朗大殿,就捐给了教会,自那时候起,拉特朗便成了罗马教区的主教座堂,其内设有教宗的宝座。它是拉丁教会的“母堂”(the mother church of Latin Catholicism)。根据大殿大门前的题文,是这样的:Mother and Head of All Churches in the City and throughout the World---Omnium Urbis et orbis Ecllesiarum Mater et Caput, 是全世界教堂和罗马教堂之母和之首。
正式名为救主基督、圣若翰和圣若望的拉特朗大殿,也是古罗马举行洗礼的教堂。
被称为救主基督堂是因为其内的一切人都是奉献给基督的,大殿曾两度举行祝圣典礼,教宗Sergius III在公元十世时为了纪念大殿新建的洗礼池,把它奉献给了洗者若翰。Pope Lucius II在公元十二世纪时把它奉献给了圣若望宗徒,即以他们为主保。他们是共同的主保。不过,救主基督是主要的主保。
今天,教宗在教会重要的时刻都在此举行弥撒,如将临期第一主日,圣枝主日和圣周四等等。

2008/11/08

祝圣执事典礼

今天受邀参加在圣多玛斯大学小圣堂举行的祝圣执事典礼。参加本典礼的有修女、教友,执事家属及共祭的神父们。就整体而言,今天礼仪的氛围不错,没有太多的嘈杂、喧闹干扰礼仪的进行,除了几个使用闪光灯在拍照的业余摄影师外。虽然如此,有几点还是值得与大家分享:
1. 主教的道理
主教的道理令人耳目一新。他说今天虽然又是平凡的一天(Just another ordinary day),但是为在这里的我们却不如此,而是不平凡的一天。接着,主教介绍了执事后候选人的家庭和信仰背景以及他们将来的使命,我非常喜欢这一部分。后来,主教言简意赅诠释了读经的内容。
2.礼仪中的歌曲
今天庆典中的歌曲使用了不同的语言。垂怜曲、诸圣祷文、圣圣圣、羔羊颂和领主咏以拉丁文,优美的额我略调式唱出,光荣颂、天主经等用了英文;奉献曲则用了中文。看起来是一些修女献唱了的一首歌,我非常熟悉的歌曲,《渔人的渔夫》。歌词是这样的:你曾经走近那海边, 并非寻求富贵多饱学之士,你唯一企盼要我跟随你...就弥撒该奉献部份而言,我个人觉得不是非常合适。因为我们不知道原作者要表达什么,是奉献曲还是领主咏,而且,修女唱得没有什么特别,我个人觉得这首歌应该是欢快的,而不是伤悲的,忧愁的歌曲。本来伴随奉献礼的歌曲应是欢快,喜悦的(joyful giving and rejoicing,参阅礼仪词典p465)。不过,就今天礼仪的主题而言,这首歌可以扯上一些关系,如耶稣在加里肋亚海边召叫宗徒,他们便舍弃了一切等。
3.鼓掌
若你已多次参与祝圣执事、晋铎典礼,对鼓掌,你一定不会陌生。今天也不例外。这使我想起七月份在澳洲时,入住家庭的主人非常严肃地问我:“神父,礼仪中可以鼓掌吗?”当然,他是非常不喜欢在礼仪中看到有那种举动,他解释说我们不是去参与一个party、or other social celebration and concert.我们所参与的是上主的聚会,the banquet of the Lord.若如此,这种举动合适吗?当我们回到最早的传统——Apostolic Tradition of Hippolytus,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鼓掌,礼规仅提出:Acclamo or assentor.前者表示 “cry out with approval”;后者表示“to assent or to confirm.”仅表示高兴、同意而已。不管怎么样,礼仪中的鼓掌值得我们进一步反省。
4.感谢词
在我们圣秩圣事的庆典结束时,通常会有一个代表出来致感谢辞。但是,在希波律宗徒传承中,这一部分根本找不到,就没有这一部分。虽然,可以接受、理解这样的做法,当事人怀着感恩的心感谢天主,朋友、家人等。不过明显不好的是,通常他们会在读经台上,宣读感谢词,这一点使我难以接受。所以,我当时就在想,是不是可以准备另一个台子,不同于读经台的站台给他们致感谢词呢?
5.共祭者的手势
2002年《罗马弥撒经书总论》可能没有具体提及主教及共祭者的手势问题。但是《主教礼书》(Caeremoniale Episcoporum)一书中,就有清楚的规定:在礼仪庆典中,在游行时,跪着祈祷时,或者从祭台到座椅时(Cathedra)或从座椅到祭台时,主教都要双手合什,除非手里拿着其他物件,如牧权。共祭者与其他礼仪服务人员也是如此,无论是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还是站立,都是双手合什。双手合什的意思是双手合并,置于胸前,右手的大拇指放在左手的大拇指上(参阅107# 和注释80#)。这是礼仪庆典中正确的神职及礼仪服务员的姿势。那么,现在的共祭者的姿势是怎么样的呢?要么双手下垂,要么是置于小腹之上。这两者都不是正规的礼仪姿势!我在想这姿势是中国人表达尊敬的姿势吗?纵然是,我也不敢苟同。中国人表达尊敬一定不是那样子的,双手下垂或放在小腹上。礼书中的表达非常符合中国人的习惯。诚于中,形于外。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不为的原因可能就是我们对礼仪、对天主怠慢的表示,或是我们不知道在礼仪中要发生什么——real Presence of Jesus.
礼仪是天人的相遇,值得每个人珍惜与尊重,并要求我们身心的投入,去感受天主的‘触摸’(touch)。

2008/11/07

Citizens of Heaven

Whenever one takes an international flight, one must fill something up, e. g. name, date of birth, age, and citizenship. The Citizenship indicates that where you are from, to which country you belong, such as Chinese, or Filipinos.
However, today’s first reading tells us that our citizenship is not in this world but in heaven, in other words, we are citizens of heaven. In this sense, we are not Chinese, nor Filipinos, we are citizens of heaven.
What does it mean by it? It means that we are, first of all, pilgrims in this world. We are bound for somewhere else. The world is not our home, and there is no permanent city for us in this world. It also shows us that our only destination is not in this world but in heaven, which is our homeland where it is our “terminal station.” Hence, we are heavenward.
Are you a citizen of Heaven? Are you heavenward?

2008/11/06

集祷经

简单来说, 集祷经就是主祭在弥撒中于读经前所做的祷词。在罗马礼最古老的礼典中被称为祷词(Oratio)。 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具有公共的特性,借此,会众第一次受邀祈祷,主祭就是把会众的祈祷集合起来呈献给天主。因此,它又被称之为collecta——集祷经(中文的翻译相当不错,表达出其意义和内含)。它也是弥撒中三个祷词中的一个,即oratio super oblata et oratio ad complendum---献礼经和领圣体后经或遗散会众经。不过在罗马礼中,集祷经被称这第一祈祷---oratio prima。集祷经Collecta or collection 的称呼是源自法国时代的礼仪---西方的另一种礼仪。
主祭站立举手向上,说,请大家祈祷---Oremus。直到中世纪才有面向东方姿势的规定。这种伸开双手的姿势表达双重的意思:因为主祭在祈祷中带领会众;因为他是Liturgus---礼仪主持者。这种举手向上的姿势伴随着祈祷,把之呈献给在天之父是非常恰当的。在中古时代,这种姿势象征耶稣被称钉图象的姿势,基督徒因着他的名站立于主台前。
根据耶稣会一名著名的礼仪学家若瑟荣曼的研究,弥撒中的集祷经可分为两种:简单式与隆重式。前者就是包含一个祈求, 如同一个小孩子向其父亲要东西一样:Pater,da mihil panem,父亲给我面包。 因此,除了对天主的称呼与所要求的外,这类集祷经就没有什么了。祈祷的表达可以是命令式或是虚拟式,次序可以不同,panem da mihil Pater;面包给我父亲;da mihil Pater,panem。给我, 父亲, 面包.中文的意思就不同了,不过在拉丁文中不管语词位置在哪里,意思都不会变,是一样的.
后者就是称呼天主时,加上定语从名:Deus, qui—天主,祢......这是文学上的技巧。引人注意的是,第二类型的集祷经从来不会在献礼与领圣体后经中出现。在后两者中都使用简单式,因为在后两例中,奉献礼与领圣体已经清楚地表达了要祈求的内容了。
祈祷很清楚是指向天父:Deus, Domine, Omnipotens Deus, or at most, Omnipotens sempiterne Deus, 天主;全能的天主;或最多也不过是,全能永生的天主而已。甚至,在圣人的节庆日亦是如此,不是指向圣人,而是指向天主,是祈求天主借着圣人的转祷保护与帮助会众。 甚至在弥撒中,直接指向基督的祈祷是不允许的。公元393在希波律召开的会议就清楚地表达了反对祈祷直接指向基督的新形式:Ut nemo in precibus vel Patrem pro Filio, vel Fillum Pro Patre nominet。 Et cum altari assistitur, semper ad Patrem dirigatur oratio。大意为:当祈祷时,我们不可以把祈祷指向父又指向子,相反,在祭台前,祈祷总是指向天主圣父。在罗马礼中,对基督神性的信仰从来没有动摇过,因此,在弥撒中祈祷直接指向天主的这一规定一直到公元1000年都没有改变。不但如此,就连一个献礼与领圣体后经都没有破坏这个规定。直到第十世纪末,当罗马礼让位给由法国礼时,祈祷直接指向基督才出现,如同出现在东方礼中一样。不过在礼仪外,在个人的祈祷和一些歌曲中,并没有这样的规定,因此向基督祈祷是一种习惯。在教会正式主祭的祷词中则例外。虽然如此,基督以中保的身份常在祈祷的结束部份出现,如per Christum or hoc rogamus per Dominium nostrum Jesum Christum,因为诚如希伯来书所说的,基督活着常为我们祈祷。后来这样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了:在圣神的共融中他和你永生永王。
最后,会众以阿们来肯定主祭所做的祈祷!这词在所有的礼仪中都没有翻译。圣儒斯定把它译为:γενοιτο---genoito,诚愿如此!借此阿们,会众肯定、同意对主祭所做的祈祷和祈求。阿们的意义就在这里。
总结一下:读经前主祭所做的祈祷称之为集祷经,他邀请会众祈祷,他则把之收集起来以教会的名义呈于天主圣父。集祷经分为两个类型,一种为简单式;另一种为隆重式,就是加入一个定语从名。中文中也可以见到,如天主,祢...祈祷通常指向天主圣父,这是由于奥斯定的影响。不过,在结束部分通常以:以上所求,是靠祢的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他与及圣神,永生永王。信友则以阿们回应祈祷。
短短的经文蕴含着教会非常古老的神学思想,非常美!值得我们好好欣赏!

2008/11/05

教会传统与福传(Traditio Ecclesiae et Evangelizatio)


毫无疑问,教会是一个传教性的团体。若我们仔细阅读《教会宪章》与《在新世界中福传》的通谕时,我们就不难发现教会的使命就是不断地宣扬天主的工程、天主的国等。这种使命不是来自其他任何人,而是来自耶稣基督。他就是为此事而来(路4:43 谷1:35-41)。他派遣门徒与宗徒也是为了这事(玛10 谷6:7-13 路9:1-6;10:1-12)。他在升天前,把这神圣的使命交给他的弟子们(玛28:18-19 谷16:15),好使他的工作得以延续。
今日的教会不忘主的教导,在繁华的城巿、贫困的乡村,传扬福音不遗余力,使基督的福音、好消息家喻户晓,“飞入寻常百姓家。”例如,每当教友在堂区举行婚礼时,有不少的教外人也会来参观他们的婚礼,甚至信仰不同的婚姻也在弥撒中完成。一些年长的教友喜欢带一些非教友/或慕道者参与弥撒,培养他们的信德,为他们的将来入门圣事做准备。怀有这样良好的目的与意向无可非议。我们的确不好意思打击他们这种负起传播福音责任的积极性和传教的热忱!
不过,我一直很清楚地记得东、西方教会都有所谓的disciplina Arcani,discipline of secret。就是说,初期教会在进入弥撒的第二部份时,就会遣散所有的慕道者,因为他们不能参与其中,他们还不是“家人,”他们还是“外人”。所以,遣散他们。若这是教会传统的话,虽然,梵二后不再那么强调,那么,我们该不该让一个非教友,没有信仰的人参与弥撒呢?福传是不是就可以放弃教会的传统呢?
反过来,若持守所谓的教会传统,就disciplina Arcani而言,是不是一定就好呢?的确,耶稣在举行最后的晚餐没有“外人”,但是,这是不是说现在的弥撒中也不可以有“外人”呢?放弃传统还是抓住机遇,就国内目前的情况而言,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2008/11/03

今日读经的讯息

1. 关注弱势群体
耶稣说,你们请客时要邀请那些残疾的,跛子、瘸腿的、瞎眼的等!这些人是谁?若不是我们周围的弱势群体,社会边缘人(the Marginalized and underprivileged),还会是谁呢?他们受到歧视、虐待与不公,我们也常常忽略了他们。今天福音的讯息和耶稣的教导对我们而言犹如暮鼓钟,唤醒我们去关注他们。我是否关注他们、尊重他们呢?
2. 施人慎勿念
耶稣说,若我们得到了现世的赏报了,我们就没有将来的赏报;若我们期待帮助的人的回报,我们就失去了永恒的赏报。耶稣却指出,你有福了,因为他们没有可报答你的,但在义人复活的时候,你必能得到赏报。当我帮助人时,我是否期待人家的回报呢?
3.怀有基督的心情
基督的心情/态不外是,对罪人怜悯与慈悲,温和良善,为罪人为伍、为友!关爱他人,忘记自己……我怀有基督的心情?我生活是如何待人的呢?

2008/11/02

“三合一”的教会

天主教教理指出,教会有三种状态(States),光荣/胜利的教会、旅途中的教会和受苦的教会,三者合而为一(954)。光荣的教会是指那些已得到救恩的“圣人,”在天国中享受天父自创世以来为他们预备的福乐(玛25:31-46)。
诸圣节所庆祝的就是表达这个意义。我们现在还在旅途中,正在迈向天国;我们是pilgrims,虽然,救恩/天国离我们不远了(谷12:34),但是我们仍要坚持到底。坚持到底才可以得救(玛24:13),天国是以猛力夺取的(玛11:12)。我们的救恩已经开始,但是尚未圆满——Already not yet。今天我们所纪念的是受苦中的教会,他们还在被净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救恩是肯定的,但仍需要一些时间。当完全炼净后,他们就会进入天主永恒的国度,就可以面对面地享见天主的圣容了(beatific vision of God)(格前13:12)。
那么,光荣的教会,受苦的和旅途的教会,如何保持联系与合一呢?诸圣相通的意义很广,包括Sancta et Sancti的共享,详见(CCC 954--962)。此外,天主教教理也指出,他们---教会三种不同的状态之间存在一种爱德的恒久的联系——A perennial link of charity,在彼此的交流中,大家都得到了益处,尤其是借着我们的祈祷与感恩祭。天主诸圣为我们和炼狱中的兄弟姐妹祈祷,我们为自己祈祷和受苦教会中的肢体祈祷,因为,天主的诸圣不需要我们的祈祷,炼狱中的兄弟姐妹不能为自己祈祷,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并为他们得大赦以赦免他们的暂罚,使他们早日进入天国(CCC 1474-1477)。

2008/11/01

漫谈敬礼诸圣的神学

今天的诵读对今日所纪念圣人的意义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入木三分。
首先,它指出我们今日所庆祝的对于已在光荣之中的他们毫无用途,反而对我们——尚在旅途中的人们,大有裨益!他们不需要我们对他们的敬礼,我们对他们的敬礼,也不会给他们增加什么,却激励我们迈向成全。
“Why should our praise and glorification, or even the celebration of this feast day mean anything to the saints? What do they care about earthly honours when their heavenly Father honours them by fulfilling the faithful promise of the Son? What does our commendation mean to them? The saints have no need of honour from us; neither does our devotion add the slightest thing to what is theirs. Clearly, if we venerate their memory, it serves us, not them. But I tell you, when I think of them, I feel myself inflamed by a tremendous yearning.”
我们为什么要赞颂诸圣?我们为什么讴歌他们的光荣?甚至我们为什么庆祝今天的节日?天父实践祂圣子的许诺,而亲自光荣他们的时侯,尘世的光荣能为他们有什么用呢?圣人们不需要我们的尊敬,我们的敬礼为他们也毫无用途。事实上,我们尊敬他们,这为我们是有益的,为他们却无关紧要。对我个人来说,我承认,纪念诸圣在我心中点燃了与他们相聚的强烈愿望。注:英、中有些出入,请不要见怪。当我诵读中文,我也不是非常懂中文的翻译,对照了之后,才明白。
其次,指出了敬礼圣人对我们的益处:
1. 渴望加入他们的行列,与他们为友,向往天乡。
“Calling the saints to mind inspires, or rather arouses in us, above all else, a longing to enjoy their company, so desirable in itself. We long to share in the citizenship of heaven, to dwell with the spirits of the blessed, to join the assembly of patriarchs, the ranks of the prophets, the council of apostles, the great host of martyrs, the noble company of confessors and the choir of virgins. In short, we long to be united in happiness with all the saints. But our dispositions change. The Church of all the first followers of Christ awaits us, but we do nothing about it. The saints want us to be with them, and we are indifferent. The souls of the just await us, and we ignore them.”
“Come, brothers, let us at length spur ourselves on. We must rise again with Christ, we must seek the world which is above and set our mind on the things of heaven. Let us long for those who are longing for us, hasten to those who are waiting for us, and ask those who look for our coming to intercede for us. We should not only want to be with the saints, we should also hope to possess their happiness. While we desire to be in their company, we must also earnestly seek to share in their glory. Do not imagine that there is anything harmful in such an ambition as this; there is no danger in setting our hearts on such glory.”
首先,因纪念诸圣在我们内心唤醒或更好说激起的第一个愿望是:与他们共享那如此令人盼望的共融之乐,并获准成为真福天使的同乡与同伴,与诸位圣祖和先知为伍,和使徒的团体及无数的殉道烈士、精修圣者、贞女们团聚在一起,简言之,参加诸圣喜乐和共融的大团体。这个首批教友的团体在等待我们,我们却漠不关心!圣人们企望看到我们,而我们却加以藐视!义人们盼望着我们,而我们却加以逃避。
弟兄们,让我们醒来吧!让我们和基督一同复活起来!让我们寻求天上的事物,我们要品尝这些事物。我们要企望那些企望我们的人,奔向那些等候我们的人,要常以祈祷趋赴那期待我们的人面前。我们不但要期望与诸圣为伍,而且要期望分享他们的幸福。这样我们期望着和他们在一起,便会以全副热心和一切努力,去追求分享他们的光荣。因为这种贪求毫无不善:贪恋这样的光荣毫无危险。
2. 接近基督
“When we commemorate the saints we are inflamed with another yearning: that Christ our life may also appear to us as he appeared to them and that we may one day share in his glory. Until then we see him, not as he is, but as he became for our sake. He is our head, crowned, not with glory, but with the thorns of our sins. As members of that head, crowned with thorns, we should be ashamed to live in luxury; his purple robes are a mockery rather than an honour. When Christ comes again, his death shall no longer be proclaimed, and we shall know that we also have died, and that our life is hidden with him. The glorious head of the Church will appear and his glorified members will shine in splendour with him, when he forms this lowly body anew into such glory as belongs to himself, its head. Therefore, we should aim at attaining this glory with a wholehearted and prudent desire. That we may rightly hope and strive for such blessedness, we must above all seek the prayers of the saints. Thus, what is beyond our own powers to obtain will be granted through their intercession.”
纪念诸圣时,所点燃的第二个愿望是:好像他们一样,得见基督、我们的生命显现给我们,并使我们也偕同祂显现在光荣中。但是,目前基督、我们的头并未以祂本来的面目显示,而是以祂为我们受苦时的模样:不是戴着荣耀的冠冕,而是戴着我们的罪的茨冠。一个肢体,在这戴着茨冠的头之下,竟选择一个安逸的生活,应该感到羞愧,因为祂身穿紫红袍,不是为受尊敬,而是为受凌辱。 基督重临的日子将要来到:那时不再宣告祂的死亡,我们也将知道,我们也死了,我们的生命在祂内隐藏了。我们的「头」将在光荣中显现,众肢体和头将一同大放光明,这时基督将革新我们卑贱的身体,使它相似头的光荣──因为祂是头。 我们该以绝对的、坚强的奢望渴慕这种光荣。诚然,为使我们合理地盼望这样的光荣,并企盼如此的幸福,我们也该以最大的雄心,寻求诸圣的助佑和祈祷;这样,他们的转祷可为我们求得、那超乎我们个人能力所要求的恩惠。
最后,教会从来没有忘记基督是天人间唯一的中保(弟前2:5),但借着对诸圣的敬礼,我们歌颂、赞美天主在他们“身上行了大事”(路1:49)。他们是我们的榜样与楷模。教会与礼仪宪章为我们提供了敬礼诸圣的真正神学理由与基础:“圣人们的庆节,实乃宣扬基督在某忠仆身上所行的奇功,并为信友提供应仿效的适当模范。”“在圣人们的永生之日,教会在这些与基督同受苦难、同受光荣的人身上,宣扬逾越奥迹;教会向信友提供他们的模范,吸引大家,通过基督,归向天父,并藉他们的功绩,邀得天主的恩惠。”(SC111,104 参阅教会宪章50#).这也表达了诸圣的相通:the communion of the saints的意义。

2008/10/31

SOLEMNITY OF ALL SAINTS

In the New Testament, all baptized Christians are called "saints" (Greek, hagiois, 2 Cor 1:2). Saints are made holy by the sanctifying power of the Holy Spirit. After their death, some Christians are officially recognized by the Church as "Saints" for their exemplary sanctity. These individuals are models of a virtuous life. They give us hope for the blessed state that we all strive to attain. The spiritual union between all the faithful, living and dead, is called the "Communion of Saints." About the year 1000, people started seeking the Pope's authority in the matter of canonization of individuals that they deemed worthy of being named Saints. Over the years, procedures for canonization have become more complex. The first step now towards Sainthood is when a person is declared "venerable," a Servant of God. This stage requires that a candidate lived a life of faith and high morals. The second stage, with the title of "Blessed," is beatification. For this stage, the candidate must have influenced an extraordinary event, which the Church recognizes as "miraculous," meaning it cannot be explained by laws of human science. Advocates for the nominee collect the basic evidence, a biography, while a "devil's advocate" researches evidence that the nominee may not deserve the title Saint. The third stage, carrying the title "Saint," requires evidence of a second miracle. The person is then officially recommended to the entire church for veneration (deep respect). The Saint is assigned a feast day and churches can be named after them.

2008/10/30

追思已亡

这是教会钦定为已亡信众祈祷的日子。它虽没有以节日的名称之,但却在第一等的节日之中,位于主、圣母和圣人的节日之后,见礼仪优次表。根据GNLYC5#,该日优先于主日,遇到主日也庆祝。今年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但应念主日日课。
那么,为什么是十一月二日呢?这与克吕尼的圣奥迪罗院长(Abbot Saint Odilo of Cluny)有关。他规定克吕尼修会的所有隐修院 (congregation of Cluny)每年十一月二日为所有已去世的信友祈祷 (Omnium Defunctorum)。 这一规定很快就传到了法国、英格兰与德国。
后来,教宗西物斯德尔(Pope Sylvester II 1003) 同意、支持并推荐这样的做法。到了第十四世纪,罗马才在礼书中规定该日为所有去世的信友祈祷。
十四世纪末,西班牙的Valencia的多明我会士下令,所有的会士应在该日献三台弥撒——如同圣诞节一样,为去世的信友祈祷。到了1748年,教宗本笃十四世准许此一规定,并把此特权扩大到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美洲的所有神父。1915年,教宗本笃十五准许所有的神父在该日献三台弥撒为亡者祈祷,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人。虽然如此,今天,神父不一定要献三台弥撒,正如Adolf Adam 所说的:“this rule still holds today, although a priest need not use the privilege of celebrating three Masses.”
弥撒的意向可以有:特别的意向、为所有亡者祈祷,最后则按教宗的意向祈祷。弥撒经书也提供了不同的读经,以供自由选择。
让我们为所有的亡者祈祷,使他/她们早日享见天主的圣容。

2008/10/29

主保瞻礼弥撒之反省

昨天,教会纪念两位宗徒,圣西满与圣达陡。圣达陡是我所在堂区的主保圣人,举行隆重的庆典是理所当然。昨天的感恩祭是由罗撒乐斯枢机主持,差不多有三十来位神父参加该日的礼仪庆典,他们的参与增加了节日的气氛。值得一提的是,总统——Gloria也参与了本堂主保瞻礼的弥撒。在她弥撒之前来到,并与部分神长握手贺喜: Happy Fiesta.我也是其中一个与她握手的神长之一,可惜她不认识我,要不然她会觉得很荣幸与我们——“Altri Christi”握手,哈哈!弥撒于五点三十分开始,七点左右才结束。
弥撒后,以下的几件事,令我深思。
1.读经台。罗马经书总论2002提出,说:“只有读经、答唱咏和复活宣报(逾越节宣报praeconium paschale)能在读经台上宣读;也可在读经台讲道,领念信友祷词。”(309)。换言之,读经台是礼仪庆典中专门用来宣读天主圣言的地方。除此之外,读经台不可以另作他用。这应该是常识。但是,事实却不是如此,多少神长把读经台,当作讲台来发布一些通知或与读经没有相干的事宜。读经台被滥用,误用好象是常见之事。滥用读经台是对天主圣言的蔑视对读经台的亵圣,本人已于今年三月份提过读经台在礼仪庆典中的功用,详见道明空间3、30. 在此,我再次呼吁所有的神长或任何一个负责礼仪的教友对读经台应该引起重视与应有尊敬。对读经台的尊重也可表达出我们个人对天主圣言的态度。
2.Eucharistic Ministers送圣体员。他们本来是在礼仪中协助神父分送圣体,由于领受圣体的人数过多,要不然送圣体的时间会拖得很长;或在弥撒外送圣体经一些不能来参与弥撒的病人,参见Documents on the Liturgy 266#,另一方面,是由于神父不够,也没有执事。但是,若有足够的神父在场,还需要有送圣体员呢?然而,在昨天的弥撒中,送圣体的大部分都是教友,我个人认为不应该。当然这与主任司铎有关,他应该事先安排分送圣体的神父,而不是教友。还好,在我们自己的教区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3.舞蹈。领圣体后经还没念,主任司铎就在读经台上说,以什么什么来感谢为礼仪庆典付出辛劳的教友等。之后,就有一些小女孩在祭台前跳起舞来,还跳了两个呢!大家则报以掌声。虽然,可以理解所谓的礼仪本地化,但本地化到如此地步,我持保留态度。
4.枢机主教采用的是第二式感恩经,其实我个人偏向采用第三式若不选用第一式(Roman Canon)的话。这本来也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共祭者把很多圣人加入感恩经,虽然,共祭者提到的那些都是他们修会的圣人。但是,问题是可以这样做吗? 甚至还有人把本堂神父的名字都放进去,实在令我哭笑不得。他是这样的念,我们的主教XX,我们的本堂神父XX,太岂有此理了。若是忠于教会的话,应该按照礼书去行、去做。罗马经书与礼仪宪章都提到,礼仪不是私人的财产可随意增添(SC 22,23,25 GIRM 24-26)。我记得在Zenit礼仪专栏中,有人问在使用第二式感恩经时可以不可以加入圣若瑟,回答是不可以,详见2006、9、5。可见,按照礼书去做是如何的重要。
这些现象旨在提醒我们每一个人,礼仪庆典的本身是神圣的,上主的宴会。我们不可以把她沦为演唱会或表演节目的机会(Occasion)。虽然,我们相信,在人世间没有完美的礼仪,但至少我们应该努力使之更好,避免糟蹋礼仪。

2008/10/28

探讨何为牧灵需要

牧灵需要一词,被误用、滥用,已好长时间了。前几年,在堂区工作的时候,教友要求神父们为一个自杀的大学生献祭。他们要求的理由是说,牧灵需要,安慰家属。我也常常听到神父弟兄们常挂在嘴边的牧灵需要,礼规中也提到所谓的牧灵需要。
那么,什么是牧灵需要呢? 好象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虽然我们没有、或找不到确切的答案,但是我想一定不是迁就教友而放弃原则,或为个人的目的,美其名曰,牧灵需要,那实在有些过分。
我初步与肤浅的理解牧灵需要,可能是指为了教友灵性的益处。如。教会法典规定的十大法定节日中的耶稣升天节(1246-7)中,教友在义务参加弥撒,教友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是,星期四是工作日,为那些工作的教友一定有困难满全参与弥撒的责任,造成他/她们良心上的困惑。因此,为了所谓牧灵的需要,可以把节日移至主日,如此,教友可以安心工作,参与主日的弥撒就可以满全双重的义务。
但是,下面的这个例子是所谓的牧灵需要,本人就不敢苟同了。一位修女告诉我,一位国籍神父在菲的一个主日天做了十一台弥撒。尚且不谈可以或不可以,我要问的是那是牧灵需要,还是自己要搞那个Stipends呢?实在令我吃惊!倘若,主日的感恩祭象“Stational Mass”该有多美啊,突出一个感恩祭和共融的精神。
请各位发表高见!

2008/10/27

你的反应是什么?

当我闭上眼睛默想今天的福音时,对病痛不同的反应就一目了然了,对病痛不同的反应是那么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耶稣对这位妇女的反应是:怜悯、同情、慈爱,关怀、接纳与行动等等,于是耶稣治好了她。借着耶稣的行动,天主的慈爱也达到了受苦人的身上,她也经、体验到了天主的慈爱,“光荣天主”(路13:14)。而会堂长,很可能也有经师和法利塞人的反应却是愤怒、无动于衷、麻木、冷漠。他们对一只羊,一头牛尚存一丝怜悯,对亚巴郎的女儿却是那么冷漠与麻木。为了死守法律的条文,而放弃爱德。
今天的福音也是挑战、检验我们基督徒的反应。面对周遭受苦的兄弟姐妹,你的反应是什么?是怜悯、同情、慈爱,关怀、接纳与行动,还是愤怒、无动于衷、麻木、冷漠?是伸出充满爱心的双手,还是袖手旁观呢?
天主,求祢使我常常充满祢圣子的怜悯、同情、慈爱,关怀、接纳与行动,使我们周遭受苦的兄弟姐妹也能体验到祢的慈爱与助佑。

2008/10/26

可怜天下游子经

昨天弥撒中,突然有人来电,会是谁呢?不管先关了它。弥撒后回了电话,原来是一个教友来电,说一位修女病得很重,发烧、痉挛、呕吐、呼吸困难且又不能讲话。喝了一杯咖啡,立即奔赴现场。上午七点四十分左右到了她们所住之处:Our Lady’s Dormitory. 有人以为我是来她傅油,我很生气地说,no, it is not a matter of it, but hospitalization.稍后,有负责修女过来问,并解释说医生很忙,时间表满了等等.于是我更生气地说: What sort of service of the Hospital, St. Thomas Hospital, she is about to die. 看我生气了,还算好修女就下去安排了车等我们把那修女从三楼抬了下去,急急忙忙赶往急诊室。
做了一系列的检查,之后,我们(一位印度修女和其他的一位神父)强烈要求住院。最后,住院了。事后有人埋怨,生气地说:菲律宾人还是人吗——当然不能这样说,医院还有人道主义吗?修女病得到了那个程度都不帮送医院,也无人照料。还有没有人性。之后,病情稍平静些,大家也就安定了。印籍的修女非常好,一直陪同我们,并主动向询问者答复病情,陪同患病的修女,或许她更能体谅外国人的心情吧!我非常感激她!下午都了一些来看望修女的神父、修女及修士。我于晚上七八点左右才返回住处,匆匆用完晚餐和日课,已接近十点了。
的确,在异国他乡生活的我们——莘莘学子,举目无亲,生病了真的很苦,没人照顾。就算有别人的照顾也是非常有限,因为每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事情,如上课、工作等。探访的人会有,但真正照顾的人会有多少呢?病人更需要的是照顾,而不是探访她的人。因此,我常常祈求天主不要使我们生病,如果那真的是天主的旨意,或者是他考验与锻炼我们罪人爱心的方法,那我就祈求天主,先把爱心与照顾病人的精神赐给我们周围的人,使周围的兄弟姐妹都有照顾病人的精神或不缺乏照顾病人的兄弟姐妹。天主。我们祈求祢特别照顾在外面的求学的莘莘学子,使他/她们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工作顺利,早日结束“充军”的生活。

今晨一觉醒来,身体好痛,才明白那是昨天“付出的代价。”很长时间没抬重的东西了,故...此时,来信息说患病的修女要吃海鲜豆腐汤,念完日课又得上中国城去买那玩意儿。不幸的是到了那边,苏州小吃店没有开门,买了一些水果又折回医院看望修女去了。刚到那里不久,来了一些修女家乡的人来看她,寒喧了一下,我便返回自己的住处,用早餐,重要的是还有很多衣服要洗,我对她们说,要不然我就没衣服穿了。不过,我下午还得去中国城买那海鲜豆腐汤。我不时提醒她们不要告诉她家人,不要让她们家人担心。
可怜啊,可怜的游子,游子可怜啊!请各位兄弟姐妹多多为在外求学的神父、修女、修士和教友祈祷!

2008/10/25

解读祭台神学思想


或许,我们会认为这个祭台的设计没有什么特别,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出其所蕴含的神学思相。从礼仪神学的角度看,这祭台的设计表达了很美的若望神学。首先,其结构与形式,是帐蓬式的,这就清楚表达若望的降生成人的奥迹: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其次,圣母在一个圆内,抱着耶稣:表示耶稣的降生成人因着圣母而得以实现;圣母带来耶稣,并寄居在我们中间。此外,圆圈表示是无始无终,没有开始没有终结:若望开始就道出圣言的先存性:在起初就有圣言,圣言与天主同在。圣言就是天主;同样在默示录中也说:我是阿耳法,敖米加。再往看下是圣体柜位于麦穗之中,麦穗生生不息,这一方面是说:一粒麦子非经落地而死,只不过是一粒;死了以后才会有丰盈的收获;另一方面是说,基督的自我奉献,使整个宇宙充满生机,生生不息。若望记载说:“我来是却是为叫他们获得生命,且获得更丰富的生命。”的确,基督的救恩惠及古人和来者。最后往上看,就是一些线条,是说基督完成了救恩工程后,借着在祭台上举行的奥迹,基督不断向世间、世人分施、沛降恩宠,使他/她沐浴在恩宠中,因为“从他的满盈中,我们都领受了恩宠,而且恩宠上加恩宠。”
祭台的设计不在于其外在的美观,而是在于其神学意义。若两都前后颠倒,那一定是本末倒置。


2008/10/24

有意义的一天

虽然,每天的生活充满着天主的祝福与恩宠,但是,昨天似乎特别有意义。上午给学校的中文老师讲了一个多小时的课,主题为:Overcoming the Flesh,主要用圣经诠释了这个话题。不过听众接受的能力不是非常好,这原因是我先前错误地被告知,只有七个是非教友,而且都是国内来的。事后有人告诉我大部分都是非教友,国内来的只有少数,my Gosh。所以有教友就告诉我说,我讲得太快,引用圣经太多,而且使用简体字,她们好象都不懂。我个人觉得无所谓啦,事情都过去了嘛!我是授命行事嘛,讲了我该讲的。
下午就更好了。我去见代办,他驻在Apostolic Nunciature 2140 Taft Ave.我是赶上末班车,因为他明天就要返回香港。当我们寒喧了以后,我第一句话说:“I come this time with missions of my diocese.”他听了也很好奇。我们聊到最近的一件事情,从他的话语里面,他是非常真诚的。他说他非常难过,因为他托人办事,可那个人没有按他的意思去做,所以他说了好多次Sorry for that, sorry for that. 看样子,他对那个人有点失望,以后也不会再托他办来了。其实,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神父办教区的事情,为何教区的 “命运”由一个教友来决定,由他来掌控呢!我想他以后会这样做。很高兴完成了教区交给我的使命。
多次的接触,我深深感到代办为人是那么真诚,谦卑,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没有什么架子。我们交谈犹如朋友,他对神父、修女都很尊重,要我们上座,自己则坐在另一边。说实在的,我很佩服他,也很敬重他。

这是昨天的大纳
Overcoming the Flesh
导言

1. 困难(生活的背景、信仰的状况,需要什么;方式等)
2. 特别的事件:主教会议(Verbum Domini in vita et missione Ecclesiae)and Pauline year
3. 圣经是神学的灵魂,不认识圣经就是不认识基督。Ignoratio Scripturarum ignoratio Christi est.
Therefore,我想用圣经的片段来诠释这个主题:What is the Flesh,why overcome it and How

1. What is the Flesh
1.1. General Meaning of the flesh
Carnal, bodily,mortal,sinful body
Ancient philosopher:肉身是灵魂的监狱。传统的要理:肉身、魔鬼和世俗。
圣经中也有此意义:1若 2:16,罗 7:18
For all that is in the world, the
lust of the flesh, and the lust of the eyes, and the pride of life, is not of the Father, but is of the world. (KJV)
原来世界上的一切:肉身的贪欲,眼目的贪欲,以及人生的骄奢,都不是出于父,而是出于世界。
For I know that good does not dwell in me,that is,in my flesh. The willing is ready at hand, but doing the good is not. (NAB)
我也知道,善不在我 ,即不在的肉性,因为我有心行善,但实际上却不能行善。
虽然如此,在圣经和人的心目中,Flesh的确有消极的意思。但是,圣经给我们指出另一种积极的意义
1.2. Meaning of the Flesh in the Scripture
若 1:14: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们中间.The Word made flesh and dwelt among us
若6:52 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他的血,在你们内便没有生命。Jesus said to them, “ Amen, Amen, I say to you, unless you eat the flesh of the Son of Man and drink his blood, you do not have life within you.
1.3. The teaching of the Church
人是由肉体、灵魂所组成的一个单位。以身体而论,人将物质世界各样事物汇集於一身。於是,物质世界便藉人抵达其高峰,并藉人歌颂造物主。故此,人不应轻视其肉体生命,而应承认其肉体的美善而加以重视;因为肉体由天主所造,末日又将复活。 (CCC.364)
1.4. The teaching of The Fathers of the Church
St. Augustine: 我身因我灵而生活, 我灵因我主而生活
Tertullian: Caro salutis est cardo, the flesh is the hinge of salvation.
2. Why overcome it
人类的由来 (读圣经的重要)
2.1.创1:26-27: 高峰:人类/男人、女人(动、植、人):天主的肖像
2.2.创 2:4 天主的气息。人是有灵性的动物(人、动、植、人)
2.3.创3 原祖违命
赤身露体
后果:人与人、人与天主、人与大自然及动物关系的破裂
此后,人类失去了天主的恩宠,人性也变得脆弱,易于倾向恶,this inclination is called concupiscence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Overcoming the Flesh refers to concupiscence.否则有轻视身体之嫌.人不可没有身体,一切的存有,其本质是善。我们不赞成、不主张物质是坏的,是不好的。
3.How?
人类原祖犯罪后,人性的确易于倾向恶,这是事实,但没有彻底败坏、堕落。
保禄的经验 罗8:随从圣神的引导 迦 5:15-26
罗6:9-11:死于罪恶,活于基督。我生活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
弗4:17-24: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普通的经验:祈祷。不断祈祷,事事感谢!
4.Summary
人是按照天主肖象而受造的,是一个同时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存有(CCC 362),两者分不可,是天主爱的对象。在起初包括人的肉体,都是好的,而且非常好。不知是有幸还是不幸,原祖犯了罪后,使得我们的人性倾向恶,因此我们常常要记得随从圣神的引导,而不是放纵自己的私欲偏情。

反省
1. 你是怎么样看待Flesh的?
2. 为你而言,为什么要overcoming the Flesh?
3. 圣经的教导,对你有什么样的启发?

2008/10/23

弥撒中奉献饼酒时,可以选唱圣母歌吗?


记得在上海修院念神学时,在弥撒中奉献时,大家都喜欢选唱一首颇受欢迎的圣母歌。记得其中有一小段好象是这样唱的,不过不能完全肯定,现在手头没有这歌曲,在国内仍可以找到:母亲是儿女的希望,母亲是脚踏月亮,女中你最为赞美......完全抛弃自己交给天主,交给母亲,愿作母亲的好儿女。到了堂区,弥撒中教友时而不时也会选唱一些圣母歌,作为奉献曲。
此歌来历不明,也不知道作者的本意是什么。我们教区前几年出版的《Carmina Caelstia Viatorum》《天路妙音》就没有收录这首歌。我完全可以理解,教会自古以来尊敬圣母的传统,这也是我们天主的特色,这无可非议。
虽然教友们,包括部份神父觉得选唱圣母歌没有什么不对,没有什么不好!其实不然!弥撒中,奉献时是不应该选唱圣母歌作为奉献曲的,也不能唱圣母歌。因为,奉献饼酒时,与圣母没有什么关系,奉献饼酒是表达基督的奉献;借着有形的饼酒,表达基督向天父奉献自己,一次而永远地奉献了自己,为人类带了救恩。选唱圣母歌不但不符合礼仪的精神,而且模糊了弥撒的神学意义。 我个人反对的不是歌曲本身,而是所处的位置不对(Out of place)。

的确,从礼仪宪章(SC)、圣乐训令(Sacram musicam1967)到罗马弥撒经书总论(GIRM2002),都没有提到这些细节的问题,也没有明文提到弥撒中禁止使用圣母歌作为奉献曲。这是真的,的确没有。不过,若我们仔细去阅读这些文件时,我们发现这些文件均以不同的程度指出同一的原则。首先,礼仪宪章这样说:“普世教会的音乐传统,形成了超越其它艺术表现的无价之宝,尤其配合着言语的圣歌,更变成了隆重礼仪的必需或组成要素。的确,无论是圣经,或是教父、都曾称扬过圣乐。还有罗马教宗们,尤其以圣比约十世为首的近代教宗们,更阐明了圣乐在敬礼中所有的服务作用。所以圣乐越和礼仪密切结合,便越神圣,它能发挥祈祷的韵味,或培养合谐的情调,或增加礼仪的庄严性。不过,教会赞成各种具有必需条件的艺术形式,并采纳在天主的敬礼中。”(SC112)“其它种类的圣乐,尤其是复调乐曲,并不禁止在举行礼仪时使用,不过必须按照第三十节,符合礼仪行为的精神。”(116)
其次,圣乐训令指出:“有些地方的习惯,曾经特恩批准,用其它的歌曲代替正式歌本内的进台咏、奉献咏、领圣体咏,依地方主教团的意见,这种习惯仍可保存,只要这种歌曲与弥撒部份、与庆节、与礼仪的节令相吻合。这些歌曲的词句,当由同一地方当局加以批准。”(32)“这些歌曲,只与圣体有关还不够,且要与弥撤部份、与庆节、及礼仪节令相吻合。”(36)
2002年出版的《罗马弥撒经书总论》也强调了这个原则,特别是在 41:“额我略歌咏(cantus gregorianus)既是罗马礼仪的固有部分,因此,应在平等中享有特殊地位。其余各类圣乐,尤其是复曲调圣乐,只要符合礼仪精神,并有助于信友参与,均不应禁止。”
“进堂咏由歌咏团与会众对唱,或唱经员(cantor)与会众对唱,也可只由全体会众,或只由歌咏团歌唱。歌咏可取自《罗马升阶经集》(Graduale Romanum)或《简要升阶经集》(Graduale simplex)中的对经及圣咏,或用适于弥撒该部分、同时适合于该日或该时期的其它圣歌,其歌词应是主教团批准的。”(48)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文件指出了三个重要的原则:1、歌曲要符合礼仪的精神 2、歌曲要与礼仪的季节性节期相吻合 3、歌曲要表达弥撒该部分的意义,如奉献时所唱的歌曲要表达弥撒这一部分的意义、性质。之所以不能唱圣母的理由即在于此。
《罗马弥撒经书总论》也指出该部分歌曲的主要功能,,就是伴同礼品列队游行到祭台。它这样说:“呈送礼品列队游行时唱奉献咏(参看37号b),至少唱至礼品放在祭台上为止。其歌唱方式与进堂咏同(参看48号)。奉献咏常可在整个准备礼品的同时咏唱,即使无礼品游行时亦然。”(74)
在这个时候选唱圣母歌时,能/有表达上述的三个原则吗?明显没有。因此,选唱圣母歌是不对的,是不符合礼仪和弥撒该部分的意义的,所以,在奉献饼酒时不应该选唱圣母歌,正如上文已指出的,那是位置不对。同样,领圣体时,也不能选唱圣母歌,的确,由于我们的无知犯了不少的错误,常常在领圣体时,唱圣母歌,有些离谱了!
此外,我们还要记得,礼仪的歌曲(Liturgical music)不同于圣乐(Sacred Music),两者的区别可以这样表达,前者是在礼仪中使用的歌曲,表达、符合与满全礼仪的需要,而后者就不一定具有这些功能。若不能表达、满全礼仪的需要,那么就不应该在弥撒中使用。因此,我们可以说,所有的礼仪中使用的歌曲是圣乐,但不是所有的圣乐是礼仪歌曲(Liturgical music)。
希望负责礼仪的神父、修女及教友明白并在弥撒中实践教会要求我们要做的这些原则。
那么,是不是说圣母歌在弥撒中就不能唱了呢?
这倒不是,若在常年期内,可以在弥撒结束后唱我们喜欢的圣母歌;若是遇上圣母的节庆日,不但在结束时可以,而且进堂咏也可以选唱圣母歌,这个好处在哪?就是“开门见山”唱出圣母节庆日的主题。至于可以不可以在圣母节庆日奉献时,选唱圣母歌呢?最好不要,因为开始与结束有了嘛,有了就好了。
现在,我才明白弥撒中选用的歌曲不是随便信手拈来就可以,而是要表达弥撒每一部分的意义的。只有这样,才符合礼仪的精神与要求。

2008/10/22

A Message from Today's Gospel

The Gospel today is taken from St Luke's, which speaks of being ready for whatever comes. We can apply this idea to our lives. A student must be ready for the examinations especially during the exams' week right now, otherwise flunked and failed. A teacher must be ready to answer questions of students whether in the class or outside the class. Fr. Linus' driver is bound to be available at any time, once he calls him up, "Sr, I am going to Christ the King Parish," he should reply, "yes Fr. I am available now. "A priest must be ready for the annointing of the sick at any time whether at daylight or midnight.
However, the context of the Gospel of the idea must have referred to Jesus' return, Parousia, the Second coming of Jesus. Some of them at that time in St. Luke's community might have thought that Jesus would come soon, thus, being ready for it is so natural and spontaneous. In addition, I think, this also can be applied to the end of our life when we go back home in new Jerusalem. Are you ready for it?
The instances mentioned above, because the said persons are present for the Mass.

2008/10/21

基督的平安

今天的读经一,圣保禄宗徒告诉厄弗所的教友说:基督是我们的和平,他借着宣讲和十字架,我们人类带来平安,使天主与有罪的人类合好如初。他是天人之的桥梁与中保。如何得到基督带来的这种平安呢?方法之一就是借着每日的感恩祭接近他,依赖他,因为他“真实地临在在”祝圣的体血中,借此,他传递他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