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06

集祷经

简单来说, 集祷经就是主祭在弥撒中于读经前所做的祷词。在罗马礼最古老的礼典中被称为祷词(Oratio)。 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具有公共的特性,借此,会众第一次受邀祈祷,主祭就是把会众的祈祷集合起来呈献给天主。因此,它又被称之为collecta——集祷经(中文的翻译相当不错,表达出其意义和内含)。它也是弥撒中三个祷词中的一个,即oratio super oblata et oratio ad complendum---献礼经和领圣体后经或遗散会众经。不过在罗马礼中,集祷经被称这第一祈祷---oratio prima。集祷经Collecta or collection 的称呼是源自法国时代的礼仪---西方的另一种礼仪。
主祭站立举手向上,说,请大家祈祷---Oremus。直到中世纪才有面向东方姿势的规定。这种伸开双手的姿势表达双重的意思:因为主祭在祈祷中带领会众;因为他是Liturgus---礼仪主持者。这种举手向上的姿势伴随着祈祷,把之呈献给在天之父是非常恰当的。在中古时代,这种姿势象征耶稣被称钉图象的姿势,基督徒因着他的名站立于主台前。
根据耶稣会一名著名的礼仪学家若瑟荣曼的研究,弥撒中的集祷经可分为两种:简单式与隆重式。前者就是包含一个祈求, 如同一个小孩子向其父亲要东西一样:Pater,da mihil panem,父亲给我面包。 因此,除了对天主的称呼与所要求的外,这类集祷经就没有什么了。祈祷的表达可以是命令式或是虚拟式,次序可以不同,panem da mihil Pater;面包给我父亲;da mihil Pater,panem。给我, 父亲, 面包.中文的意思就不同了,不过在拉丁文中不管语词位置在哪里,意思都不会变,是一样的.
后者就是称呼天主时,加上定语从名:Deus, qui—天主,祢......这是文学上的技巧。引人注意的是,第二类型的集祷经从来不会在献礼与领圣体后经中出现。在后两者中都使用简单式,因为在后两例中,奉献礼与领圣体已经清楚地表达了要祈求的内容了。
祈祷很清楚是指向天父:Deus, Domine, Omnipotens Deus, or at most, Omnipotens sempiterne Deus, 天主;全能的天主;或最多也不过是,全能永生的天主而已。甚至,在圣人的节庆日亦是如此,不是指向圣人,而是指向天主,是祈求天主借着圣人的转祷保护与帮助会众。 甚至在弥撒中,直接指向基督的祈祷是不允许的。公元393在希波律召开的会议就清楚地表达了反对祈祷直接指向基督的新形式:Ut nemo in precibus vel Patrem pro Filio, vel Fillum Pro Patre nominet。 Et cum altari assistitur, semper ad Patrem dirigatur oratio。大意为:当祈祷时,我们不可以把祈祷指向父又指向子,相反,在祭台前,祈祷总是指向天主圣父。在罗马礼中,对基督神性的信仰从来没有动摇过,因此,在弥撒中祈祷直接指向天主的这一规定一直到公元1000年都没有改变。不但如此,就连一个献礼与领圣体后经都没有破坏这个规定。直到第十世纪末,当罗马礼让位给由法国礼时,祈祷直接指向基督才出现,如同出现在东方礼中一样。不过在礼仪外,在个人的祈祷和一些歌曲中,并没有这样的规定,因此向基督祈祷是一种习惯。在教会正式主祭的祷词中则例外。虽然如此,基督以中保的身份常在祈祷的结束部份出现,如per Christum or hoc rogamus per Dominium nostrum Jesum Christum,因为诚如希伯来书所说的,基督活着常为我们祈祷。后来这样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了:在圣神的共融中他和你永生永王。
最后,会众以阿们来肯定主祭所做的祈祷!这词在所有的礼仪中都没有翻译。圣儒斯定把它译为:γενοιτο---genoito,诚愿如此!借此阿们,会众肯定、同意对主祭所做的祈祷和祈求。阿们的意义就在这里。
总结一下:读经前主祭所做的祈祷称之为集祷经,他邀请会众祈祷,他则把之收集起来以教会的名义呈于天主圣父。集祷经分为两个类型,一种为简单式;另一种为隆重式,就是加入一个定语从名。中文中也可以见到,如天主,祢...祈祷通常指向天主圣父,这是由于奥斯定的影响。不过,在结束部分通常以:以上所求,是靠祢的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他与及圣神,永生永王。信友则以阿们回应祈祷。
短短的经文蕴含着教会非常古老的神学思想,非常美!值得我们好好欣赏!

2 条评论:

匿名 说...

道明神父,麻烦您将您的博客的字体变大一点,字体太小了.谢谢.

Fr.Dominic 说...

哦奇怪,你的视力不是很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