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8

请看,将临期来了

教友可能知道,教会以将临期作为教会年历和礼仪的开始。但教友们不一定知道,将临期的发展及形成,现作一些扼要的介绍,以丰富礼仪的常识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投入将临期的每日礼仪。
1. 名称
中文将临期名称的翻译来自拉丁或希腊文的,Adeventus orεριρΗανεια,这词来自或起源于基督以外的宗教。其表示他们所相信的神明每一年来到圣殿“拜访”(visit)其信徒。他们认为在圣殿崇拜神明的神像,就是神明居住、临在在他们中间与他们同在的标记。在宫廷的礼式中,这个词也指,一个重要的人物或君王在登基就职时的第一次正式的访问。在早期基督徒的作品中,尤其在拉丁通行本(Vulgate),Adeventus成了专用的术语,指基督来到我们中间:第一次来临:以人的形式出现,生于白冷,生活在纳匝肋,在加里肋亚传教;在海边召叫门徒作为他自己将来复活的见证人。第二次来临,就是将来的来临,乘云而来,带领、并审判我们(玛25:31-46;26:64)。当今的神学提醒我们不可忘记基督的第三次来临,那就是在恩宠中来到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在圣事中。虽然,我们不是也不能等待他的第一次来临,因为已经来过了,但是至少可以准备等待其第二次的来临和渴望在恩宠中与他相遇。有人指出,将临期是我们以三种不同的时间方式庆祝永生天主子的来临:过去、现在与将来。过去是指他的降生成人的奥迹——第一次来临,他在教会内通过恩宠来到我们心中,他还要光荣地降来审判生者、死者。
2. 历史的发展
在罗马马礼中,将临期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第六世纪,但在法国和西班牙早就有了。第四世纪末和第五世纪,当时的人们觉得需要一段时间来准备圣诞节与主显节,大概持续三个星期左右。这种想法可能与在主显节受洗有关,因为,根据东方礼的传统,主显节是受洗的日子。不过,早在公元380年撒拉公洒会议(The Council of Saragossa)中,的确鼓励教友们从十二月17日到主显节,热心参加教会的礼仪:克己、祈祷。这些可以说是当时为圣诞节所做的准备。到了第六世纪的下半叶,将临期才在罗马的礼书中出现。到了第十二和十三世纪,才有我们现有的持续四周的将临期。
3. 神学意义
礼仪年和日历的总论指出,将临期具有双重的目的:准备庆祝主的诞生,并期待他第二次的来临。它可分为两个阶段:将临期开始到十二月十六日止为前一阶段,读经及弥撒经文具有末世性的色彩(Eschatological),指向基督第二次的来临为主;第二次阶段从十二月十七日至二十四日,直接指向如何准备圣诞节。根据现有的罗马礼仪优次表,前者属于第三等,而后者则比前者重要,属第二等。因此,在日课中,从十二月七日开始,不但有专用的弥撒经文,而且晚祷中有特别谢主曲对经,传统称之为:“O antiphons”。旋律非常优美,歌词来自圣经,内容非常丰富。当年在佘山修院在将临期内经常会咏唱这些对经,希望他们仍旧保持这个美好的传统。此外,按照礼仪及读经,教会特别提醒我们在将临期内默想三个人:依撒意亚先知、若翰与玛利亚。这些人是我们基督徒的模范。依先知代表对天主的渴望:诸天,请由上降下甘露…(45:6);若翰象征劝人悔改,为主预备道路;玛利亚则以自己的胸怀接受、孕育基督。
最后,我们也注意在将临期中没有光荣颂,并且在开始的时候没有阿肋路亚,没有Te Deum 以及使用紫祭披等,这是由于爱尔兰传教士的影响,因为他们认为这个时期应该具有悔改的特色。到了十二世纪,有些出现在罗马礼中,不过还是继续保持福音前的阿肋路亚,因为罗马礼并不认为将临期是严格意义上的悔改的时期。
当进入将临期时,也特别提醒每一位,借着每日的礼仪与祈祷,好好准备自己的心灵,以获得更丰富的恩宠。

2 条评论:

匿名 说...

用心良苦.我将贵博客推荐给在中国的弟兄姐妹们,希望从您的博客中,能令他们受益更多.道明神父,谢谢!

Fr.Dominic 说...

谢谢!本博客将不负您的重望,继续为网友献上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