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6

主礼应在何处开始弥撒

读者问: 主礼应在何处开始弥撒?主礼座位前,或是祭台---祭台前或在祭台的左、右边,抑或讲道台?

教授回答说:《弥撒经书总论》50号对进堂礼及开始弥撒有详细的描述:「进堂咏」之后,主祭站在其座位前,与全体会众一起划十字圣号。然后,主祭向共聚一堂的会众致候,宣示主亲临于他们之间。主祭的致候及会众的回应,彰显出教会团聚的奥迹。
向会众致候既毕,主祭或执事、或另一位辅礼人员,可以极简短的词句向信友介绍本日弥撒要义。

很清楚,主礼应在主礼座位前开始弥撒。因此,从礼仪的角度而言,在读经台或在祭台上开始弥撒,是不正确的,因为礼仪中的每一处都有其不同的功能及作用,读经中是为读经,祭台则为感恩礼,即弥撒的第二部分。
这就是为什么礼规不许可在读经台上发布通知,而是在其他的地方。当主礼口亲祭台后,直到准备礼品时,才可以使用祭台。因此,最好也不要把感恩祭典,麦克风、圣体容器(ciboria)—放面饼的,一时想不起术语,以及其他的礼仪物件放在祭台上。
总论310号规定最合适的主礼座位应是:“较适合的位置是在圣所的顶端,面向会众;除非因建筑物在构造上或其它环境所限,例如距离太远,主祭与信友团体间的交往不便;或是圣体柜供奉于祭台后正中央。主祭座位应避免任何宝座的形式。主祭座位在未作礼仪用前,宜按《罗马礼书》的仪式,予以祝福。同样,在圣圣所内也安排座位,供共祭司铎、及其它穿着礼服参礼而非共祭的司铎使用。”
尽管,总论的规定有一定的弹性——取决于圣堂的建筑及设计,但是,把主礼的座椅放在祭台前不是理想的做法,因为,祭台的可见度便不明显了。但,可以偶尔为之,如发愿或授予职位的场合。
梵二后,把主礼的座椅位于至圣所祭台后的顶端相当流行,并且感恩祭典也提供了这个做法。不过,这种做法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新版感恩祭典做了修改,提及由于设计、距离及受到圣体柜限制的可能性。
近来些,很多的堂区把圣体柜又移到至圣所是一大趋势,因此,把主礼的座椅位于祭台的一边-,使之与读经台对称,越来越普遍。通常是圣堂的右边,因为,把读经台放在左边是最普遍的做法。

2009/06/24

常年期中的节庆日

常年期中, 一共有七个节庆日——主基督的节庆节日。其中,有三个是东、西教会共同的节日,另外四个仅是西方教会的节日。

东西方的共同节庆日有:
1、 耶稣显圣容(8、6)
2、 光荣十安架(9、14)
3、 拉特朗大殿(11、9)

这三个是属于固定性的节日

西方教会

1、 天主圣三节
2、 基督圣体圣血
3、 耶稣圣心节
4、 基督普世君王

这四个节日-移动的节日是公元一千年后陆续加入教会礼仪年的,如天主圣三节是教宗若望廿二于1334年钦定的。再如,基督普世君王节是教宗庇护十二世1925年纪念尼西亚大公会议才加入教会年历的。

2009/06/21

Tempus per Annum

Tempus per Annum

Tempus per Annum,就是我们目前礼仪节期中的常年期。
按1969年圣礼部颁布教会礼仪年及年历总论(43-44)的指示,常年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除了那些各自独有的特性外,每年有33或34周,在这一段时间内,虽不具体庆祝基督的某个奥迹,然而却庆祝基督所有的奥迹,尤其是主日。这样时期的称之为常年期。
常年期从1、6日主日后的星期一开始直到圣灰瞻礼前的星期二为止;又从圣神降临节后的星期一开始到将临期第一主日前的第一晚祷为止。
的确,梵二前也有所谓的礼仪节期,但是具体的安排与称呼却迥然不同。如主显节后,旧称主显节后的第一主日,二主日等。又如在封斋期—四旬期——前有所谓的Septuagesima,sexagesiam and quinquagesima,本身的意义为,第七十天,六十和五十天,在礼仪中表示复活节前的第七十天,六十和五十天,即旧称封斋期前的第三主日、二和一主日。再如,圣神降临后的主日节称圣神降临节后的第一、二、三主日等,按现在的安排,圣神降临节后,就是常年期第二阶段的开始,故以常年期第XX主日而称呼之。
但是,梵二前礼仪年的安排及其结构蕴藏着很深的神学意义。上世纪末,澳国的礼仪先驱---Pius parsch,在其著作《恩宠的教会年》中指出:圣神降临节后的主日具有不同的意义。就其读经的内容而言,可分为三个阶段:A、医治的奇迹。集中在基督医治病人的奇迹上,以此表达主日感恩祭圣化的行动。B、天主之国对世俗之国,从圣神降临节第七至十四主日。教会要我们意识到,在此流亡涕泣之谷,该寻求天主的国。C、Parousia,等待基督的第二次来临,第十五主日至第二十四主日。就弥撒祈祷经文的意义而言,可分为信、望、爱三超性之德。第一至第六主日,以爱为主题;第七至第十二主日,以信为重点;第十八至第二十四主日,当然以望为中心。
我们现在的礼仪节期安排及结构是否依旧保持着原来的神学意义,就不得而知了,值得我们大家探讨。特别邀请Edward et Michael做这方面的神学研究和探讨。

2009/06/19

弥撒礼成式(90)

总论指出礼成式包括: 1、若有需要,可以发布堂区的通知等。
尽管总论没有提及在何处发布通知的问题,但我们不可以就此结论说:可以在读经台上宣布堂区的通知。No Way!读经台是用来宣读天主的圣言,不可另作他用。在滥用读经台的堂区,应该反省并停止这个不相称的行为。的确,为有些人,这是鸡毛蒜皮、芝麻小事,其实不然,它是反映出个人的对礼仪或是否忠于教会的态度。
有读者在本周礼仪栏目中问:有些神父,大声地念:愿基督的圣体护佑我得到永生。教友:阿们!礼规要求,神父默念。所以教授责问:神父为什么这样做呢?教授说:他个人臆测:1、礼仪培育不够;2、缺乏对礼仪内在动态的理解;3、缺乏对帮助神父做内在准备的祈祷的认识,由于神父在弥撒中独特的角色。教授也说,神父默念此经文也是教育教友的时刻,通过他个人的虔诚,教导教友如何准备领圣体。大声地诵念此经文,使之成为另一形式的“口祷”,就剥夺了经文本身应有的礼仪作用/功能。最后,他说,我们最内在的牧灵态度是忠于弥撒经书,而不是我们个人对教友团体的想法。个人非常欣赏教授的回答。这也表达他个人对礼仪的认识,同时,也是他忠于教会礼仪的表现。牧者应该培养这种态度。

2致候词并可举行隆重的降福,尤其在重要的节庆日。
3、 遣散会众。去年,教宗已同意在遣散会众时,增添了另外三式经文:--
"Ite ad Evangelium Domini nuntiandum"---去,传扬基督的福音--"Ite in pace, glorificando vita vestra Dominum"--以生活光荣天主-弥撒礼成。--"Ite in pace" with "alleluia, alleluia" added during Easter season.—弥撒礼成,阿肋路亚,阿肋路亚 (复活期内)。原来的Ite, missa est,保持不变。这些经文将在新版感恩祭典中出现。
4、主礼亲吻祭台并打扦离开至圣所,若至圣所内有圣体。
最后,还需提及的是,总论只是没提关于是否要唱歌的问题。习惯上,不少的堂区都以唱歌结束,包括教宗做的弥撒在内。但,不是礼规的要求。

2009/06/16

神父总是不知所措/左右为难,因为

记得当年在修院的时候,曾经看过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在书中,他一言道破了家庭的现象和事实: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与我们常说的:家家有本难的经,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每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做神父的更是如此!某日,我们用餐时,本堂神父提及看过一篇名为A priest is always wrong because的文章。由于好奇心的驱使,终于在网络上找到了全文,此乃功夫不负有心人也。拙译如下,以飨吾友!

神父总是不知所措/左右为难,因为

如果他准时开始做弥撒,(教友就会说)神父的手表快;
如果晚了一分钟,(教友就会说),神父老让教友等;
如果他的道理长了一点,教友就会说,神父太无聊了;
若太短,教友就会说,神父没准备。
如果他出有車,神父太奢侈了;
若没有,神父落伍了。
如果他外出家访,神父总是外出;
如果不家访,神父不理教友。
如果他向教友募捐,神父要钱;
如果不向教友募捐,神父太懒,太自负。
如果教友告解稍长一些,神父太慢;
如果快一点,神父敷衍了事。
如果他装修圣堂,神父浪费钞票;
如果不装修,神父使教堂烂掉。
如果他跟年青人在一起,神父忽略了老年人。
如果他和妇女在一起,神父是花花公子;
如果他和男教友在一起,神父不正常;
如果他年轻,神父没经验;
如果年纪大了,神父应该退休。

只要他一息尚存,总有人比神父强;
但是他死了,却无人能取代他。




A priest is always wrong because
If he begins his mass on time, his watch is advanced;
If he begins a minute later, he keeps people waiting.
If he preaches too long, he makes people get bored;
If his homily is too short, he is unprepared.
If he owns a car, he is luxurious;If he does not own one, he does not go with the times.
If he goes out to visit families, he is always out:
If he does not, he has no time for them.
If he asks for donations, he is a moneymaker;
If he does not do it, he is too proud and lazy.
If he takes time in the confessional, he is too slow;
If he makes it too fast, he has no time for his penitents.
If he renovates the church, he throws away money;
If he does not do it, he allows everything to rot away.
If he is with the youth, he forgets the old.
If he is seen with women, he is a playboy;
If he goes with men, he is not normal;If he is young, he has no experience;
If he is old, he should retire.
As long as he lives, there are always people who are better than him;
BUT IF THE PRIEST DIES....THERE IS NOBODY TO TAKE HIS PLACE!

2009/06/14

Prayer for Priests

Prayer for Priests
by St. Therese of Lisieux
O Jesus, eternal Priest,
keep your priests within the shelter of Your Sacred Heart,
where none may touch them.
Keep unstained their anointed hands,
which daily touch Your Sacred Body.
Keep unsullied their lips,
daily purpled with your Precious Blood.
Keep pure and unearthly their hearts,
sealed with the sublime mark of the priesthood.
Let Your holy love surround them and
shield them from the world's contagion.
Bless their labors with abundant fruit and
may the souls to whom they minister be their joy and consolation here and in heaven their beautiful and
everlasting crown. Amen.

教宗将于本周五于耶稣圣心节开启司铎年,值此恩宠之年到来之际,诚邀大家为所有的司铎献上祈祷。圣女小德肋撒为司铎祈祷的经文,非常优美,我们不妨以此经文每日为司铎祈祷。

拙译如下:

为司铎祈祷诵

圣女小德肋撒

温州教区方言版,调式为(3 3 2 1 2, 1 2 3 3 2 1 6)

吾主耶稣基利斯督,永恒之大司祭。
求祢把祢的司铎们,置于祢的圣心内,无人能伤害他们。
求祢保护他们傅过圣油的双手,即是每日取拿/触摸祢圣体的双手,纯洁无玷。
求祢亦保护他们,每日领受祢宝血的口,免受玷污。
我们也求祢保护他们因领受司铎之尊位的心身,使之远离尘世的污秽,纯洁无罪。
求祢使他们生活在祢的圣爱内,并护佑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免受世俗的腐蚀。
吾主耶稣,求祢以丰厚的恩宠,降福他们所做的工作,使他们所照顾的羊群,成为他们在世的喜乐与安慰,并成为他们日后在天获取永远的冠冕。阿们!

2009/06/13

基督圣体圣血节

基督圣体圣血节
1. 本节日的起源
基督圣体圣血节是西方教会常年期中四大庆节之一,另外三个,即天主圣三节、耶稣圣心节和基督君王节。这四个节日都是在公元一千后加入教会年历的。
基督圣体的庆节源于第十三世纪。当时,比利时奥斯定修会的儒丽安修女在1209年的神视中看到,一个发光的圆形月亮,但其中有一个黑点;耶稣告诉她说,此黑点表示在整个礼仪年中,缺少一个敬礼圣体的庆节。在修女的要求下,她的神师罗伯特主教在1246年第一次把此节日引入自己的教区。后来,到来1264年,当时是该教区六品的雅格班大利雍(Archdeacon Jaqueu Pantaleon,)即日后的教宗吴尔班四世,颁布诏书订立此庆节,敬礼至圣圣事,并定于五旬节八日庆期后的星期四,最后推广到普世教会。据说,教宗邀请当时著名的圣多玛斯编写了本节日的弥撒与日课经文。
教宗吴尔班颁布诏书后两个月就逝世了,因此,他所订立的圣体节实际上并未在各地实行。以后在教宗克来孟五世(1221~1312)以及教宗若望二十二世(1317)的督促下,此庆节才普遍被接受。
此节日的庆祝也包括主基督宝血的奥迹,称为「基督圣体圣血节」。1849年,教宗碧岳九世由流亡中重返罗马,为感谢主基督,诏令普世教会于七月一日庆祝耶稣宝血节。其实,耶稣圣体与耶稣宝血本是同一奥迹,应在一起庆祝。因此,礼仪年以及年历总论的指引指出,说:「基督至圣圣体节同时也是对主耶稣基督之至尊宝血的庆典,如同在弥撒与日课的经文中,以及教宗吴尔班于1264年订立此庆节的诏书中所显示的。」因此七月一日的「耶稣宝血节」就被取消了。
有人注意到,基督圣体圣血节所纪念的奥迹,实际上已在圣周四举行。因此前者似乎是一种重复。但是我们要了解,圣周四的庆祝事实上是三日庆典的开始,与圣周五耶稣受难日紧密地连在一起,因而不能以毫无拘束的欢乐心情,来庆祝圣体圣事的伟大奥迹。所以在常年期间订立一个特别的庆节,对此圣事表达我们的欢欣、赞颂、感谢,并使我们更深入地瞻仰此圣事的奥迹,这也是很适当的。
2. 本节日的礼仪
本日的弥撒专用经文所表达的神学思想深受圣多玛斯的影响。他在其神学巨著(Summa Theologica)中曾分析圣体圣事的三重意义:对过去,它是对基督苦难与真正祭献的一种追念;对现在,它是我们与基督合一、以及彼此合一的圣事;对将来,它使我们提前分享天主性的幸福。这三层意义依次表现在
1. 集祷经中:「祢藉此神妙的圣体圣事留下了你苦难的纪念……」,
2. 在献礼经中:「愿我们奉献的饼酒,带来的教会和平和合一……」,
3. 在领圣体后经中:「主,祢在圣体圣事给了我们祢的体血,作为我们现在分享你生命的标记,愿我们来日更圆满地分享之。
今年弥撒的读经一(出廿四3-8)叙述梅瑟给天主献祭,以牺牲的血洒在祭坛上和人民身上,表示天主与人订立盟约。这是耶稣在十字架上流尽宝血,代人与天主订立新盟约的预像。读经二(希九11-15)说明耶稣为新约的中保,祂不是以牛羊的血,而是以自己的血,为我们赎罪牺牲,使我们获得永远的救赎。福音(谷十四12-16;22-26)描述耶稣如何在最后晚餐时,订立了新的祭献,用祂的身体作我们的食粮,用祂的血 ── 新约的血 ── 作我们的饮料。

2009/06/10

领圣体(Communio)

弥撒中,主礼领主后,教友也列队前往至圣所并在祭台前领受圣体,这正是弥撒原有的目的,如同天主经中所念的:求祢今天赐给我们日用的食粮,圣体可谓是基督徒的日用食粮。
在公元四世纪前,这不但是教友们的习惯,而且,教友领圣体的频率比举行的弥撒次数更多,因为只有在主日举行弥撒。因此,教友不但在弥撒中领受圣体,而且把圣体带回家,以便在没有弥撒的日子领受圣体。这一习俗在埃及有很长的历史,特别是旷野中的隐修士(monks and hermits)。
到了第四世纪,当教会享有宗教自由后,领圣体仅限于弥撒中领受,因为领圣体是弥撒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领圣体的教友非常多。但到了第六世纪初,教友领圣体的数目急剧下降,所以,金口若望抱怨说,你们来到祭台前—参与弥撒,不领圣体,何益之有?法国的高卢也是如此,因此主教会议规定,教友一年最少要领三次圣体:圣诞节、复活节和圣神降临节,并且不断地重复这样的规定。后来,又加上圣周四。到了加洛林王朝时代,教会规定教友应该每个主日领圣体,尤其四旬期的主日。此后,从第八世纪开始一直到拉特朗(1215)会议,教友领圣体的次数不超过本次会议所规定的,即在每年的复活节领受圣体,但在隐修院仍保持以前的习惯。时过境迁,到了中世纪末,兴起了渴望经常领圣体的一股新热潮,这种新热潮也得到特利腾大公会议的支持,教宗庇护十世完全同意并推广之。正如我们老要理问答所念的:教会盼望教友天天领圣体。
总论提到了领圣体的方式:1、可以站或跪着圣体。其实,教会一开始,领圣体的方式是前者,即站立的姿势领受圣体。圣体栏杆以及圣体布,都是后期的发展。在十一世纪至十六世纪期间,西方礼的教会,才规定要以跪的姿势领受圣体。不过,现在没有这种规定,总论提到主礼不能因为教友跪或站的原因而剥夺教友领圣体的权力(参阅160号)。2、手领或口领。总论提及两者均可,但是在领圣体圣血时,只可以使用后者的方式(参阅160号)。教会从历史中得知,手领的方式比口领的方式有更悠久的历史记载,耶路撒冷的圣济禄在教理讲授时说:把左手放在右手之上,形成一个宝座,好使右手欢迎、领受圣体。
虽然如此,总论却严禁教友擅自取用圣体(参阅160号)。记得两年前赴圣地朝圣时,主礼居然要求教友自己拿取圣体并领受圣血,这种现象绝对有违教会的教导,并且不应该再次发生。感谢天主,迄今为止,我们国内尚未有类似的现象发生。
最后,总论对领圣体的歌曲也做了一些规定,但主教团或教区主教可以规定一些适合领圣体时唱的歌曲。

2009/06/06

擘饼礼(Fractio panis,83)

大家互祝平安之后,主礼擘/掰一小块圣体搀合在圣血中,为表示在救赎工程中主体、血的合一,亦即耶稣基督生活及光荣之身体的合一。此外,也表达圣事的共融(格前10:16天主教教理 950)。
这一行动(fractio)是主耶稣最后晚餐中的动作之一。自宗徒时代始,这一动作(Breaking of the Bread)就是感恩祭的代名词(宗2:42-46)。总论也强调,只有神职和执事可以执事这一动作。
在主礼擘饼时,信友可以咏唱或诵Agnus Dei.这歌曲很可能起源于东方礼,因为在东方礼仪中,羔羊(Agnus)指既基督又圣体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用法。在西叙利亚礼中,擘饼时也有类似的歌曲提及“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在西方礼中,这歌是在第七世时由叙利亚籍的教宗(Sergius)一世(687-701)加入弥撒的,如,垂怜曲、光荣颂以信经都是后来加入弥撒的。因为,当时是相当东方化的时期,因此,罗马深受影响,尤其是叙利亚。
此歌指向临在在圣体中的基督,他向天父奉献了自己,作为赎罪祭。很可能,在第九世纪中叶,就有了唱三次的规定。不过,今天,这不再是硬性的规定了,可以反复多次唱,直至这一部分礼仪的结束,但通常以赐给我们平安结束(dona nobis pacem)。

2009/06/04

平安礼(82)


借着主礼:主耶稣基督,你曾对门徒说,我将......的祈祷,教会为自己和整个人类大家庭向天父祈祷。信友们则借着平安礼,表达信友之间的友爱和教会的共融、合一。
主教团可以定夺互祝平安礼的具体方式,如:鞠躬、握手等!那么主礼仪如何向信友行平安礼呢?主礼可以和辅礼人员互祝平安,但是他应常常留在至圣内(总论154),以免影响圣祭进行(tamen intra presbyterium remanens,ne celebration turbetur),换言之,主礼不应离开至圣所。记得前几年,在互祝平安时,主礼常离开至圣所,来到信友中间,向他们以握手的方式互祝平安,按总论的要求,这样的“习俗”应予以纠正。不但如此,更不应该在此时,做一些与弥撒无关的事情。
去年曾在某一学校为学生们举行主日的弥撒,在互祝平安后,学校的礼仪负责人对我说,你先坐下来等等,因为还有...于是他们开始放轻音乐,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写的信交给父母;之后,要求父母把信交给自己的孩子。不要说花了不少的时间,整个现场混乱(in chaos)的程度可想而知,把礼仪的庆祝——基督的奥迹,沦为人间的儿戏,绝对不应该。幸亏,这是第一次,而且事先不知道,也是最后一次。感谢天主,本人的教区不会发生类似的情况。

2009/06/02

领圣体礼(80-89)

这是圣祭礼部分的第三部分,由四小部分组成:天主经、平安礼、擘饼礼、和领圣体。
总论首先鼓励教友在弥撒中领受圣体圣血 (85,281-284),圆满地表达生命之粮和救恩之杯。虽然,就已习惯仅领圣体的教友而言,兼领圣血在牧灵的处理有一定的难度,但并不表示完全不可能实现,通过礼仪的讲解以及实行兼领圣血的前的准备,这些牧灵上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天主经则指出:圣体圣事是我们的食粮(panis cotidianus),并指出圣体圣事与罪过赦免的关系,这可能隐含了金口圣若望所说的:洁净罪过(purificatio a peccatis)。
总论也详细地提出如何举行祈祷:主祭诵念(念或唱)天主前的导言、主祭和全体信友诵念天主经、主祭诵念天主经后的:Libera nos:上主求你,拯救、最后全体诵念:天下万国,并以此结束天主经。
弥撒和日课中的天主经非常有意义,其基本的意义在于:继承了教会古老的传统:每天三次诵念天主经,即:早、晚日课和弥撒中的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