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读者在本周新力礼仪栏目中,问有关主日没有司铎主持礼仪的问题,就是我们所谓的弥撒外圣道礼仪,暂且如此称之。
我很明白读者问的问题,在没有司铎情况下所举行的圣道礼,这与本教区多年来所做的没有什么不同。本教区之所以如此做与教友对信仰的热忱有很大的关系。
本教区自成立(1950前后)以来,神职一直处于“缺乏”的状态,现在还是如此。因此,在一些地方根本不可能有主日的弥撒,一年大概有一、两次,教友可以参与弥撒。在主日没有弥撒的情况下,教友还是照常去教堂,念经祈祷,而且是一整天,绝对不是现代教友一台弥撒就完事了。他们通常从上午八、九点集体开始念文言文的早课,欢喜玫瑰经、老的要理问答,如:你为什么生在世上?为恭敬天主救自己的灵魂。然后,是教友“讲道”,大概一个小时左右,然后再念古人编著的文言文的参与弥撒经文,很长的,本人的信仰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之后,回家吃饭,过去条件不好,大家都回去吃中饭,现在是大家一起在堂口用午餐。下午一点钟再来,念痛苦、讲道、最后念荣福!他们说过半天的不算是主日。
这种模式目前还有,不过稍微有些变化。差不多到了1992或是93年,开始有些变他。变化的原因,我想有二,一、为照顾年轻的一代。年长的教友非常喜欢那些文言文的经文,他们背得滚瓜烂熟,而且也有感情,但新生的一代,就大不一样,他们既不懂文言文,也不喜欢那些古老的经文。为年长的教友,那是经文是宝,为年轻的却是草。其二就是梵二后中文弥撒的兴起。所以,自九十年代初,教区逐渐推广所谓的弥撒外的圣道礼仪,一方面为了新一代的年轻人;另一方面或许是有更多的机会让年长的一代接触圣经。据说,那套程序是从台湾来的,我个人不大清楚具体的情况。程序与读者所问的问题差不多,有开始礼、有圣道礼、奉献礼、天主经。唯一不同的是没有实领圣体礼,却以神领圣体代之,还有不同的是,就是教友读了福音后,有传道员“讲道”,然后继续。圣歌贯穿其中,教友感觉不错,年轻的一代也容易投入。
现在主日的程序,还是与过去差不多:集体念欢喜欢、要理问题、弥撒外圣道礼仪,“讲道,”午餐,下年照常,不过年长的教友偏多。若主日有弥撒则取消由教友主持的圣道礼仪,若没有弥撒,他们按照原来的程序过主日。
反省这两种不同的模式非常有意思,虽然不是非常理想,但是看到不同时代的教友,在信仰上有不同的培育与模式,这些不同的模式培养了他们对信仰的热爱与对天主的信德。总之,本人非常自豪及欣赏本教区教友的信仰传统。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信仰遗产,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农村归来
15 年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